10月22日,“艺术家还要再努力——杨诘苍个展”在广东美术馆新馆开幕。
杨诘苍生于广东佛山,其成长岁月正逢社会文化风起云涌之时。他自幼随祖父习得毛笔书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接受了系统的笔墨训练。岭南艺术兼容并蓄的特质,为他的艺术探索提供了开放的土壤,也使他在坚实的传统功底之上能够自如地进行艺术语言转化与跨文化实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杨诘苍受邀参加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大地魔术师”展览,这成为其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标志着这位来自中国的艺术家从本土语境迈向国际当代艺术的舞台。此后他长期旅居欧洲,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持续探索艺术、文化与身份的深层关联。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本次展览“艺术家还要再努力”,源自杨诘苍2007年的手书短语,这句朴素的话语背后,是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十八年后成为本次个展的主题和精神线索。它并非艺术家单纯的自我勉励,而是他艺术实践的真实写照,更是一位从岭南走向国际的艺术家,在其漫长创作生涯中始终秉持的精神姿态——艺术并非终点的抵达,而是一种永不休止的修行,象征着持续探索与自我更新的生命历程。

策展人杨天娜表示,展览呈现了杨诘苍个人的一系列代表性作品,涵盖不同时期和多种媒介。艺术家在运用中国传统技法,例如书法、水墨、工笔重彩方面驾轻就熟,同时也能优雅而高效地运用其他媒介,如影像和声音。然而,杨诘苍最钟爱的工具仍是毛笔,而绘画和书法始终是他创作的核心,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水墨画家或书法家,而是一位当代文人,对他而言,绘画是一种参与当代世界的行为方式。

作为在国际艺坛活跃的华人艺术家,杨诘苍的创作展现出对文化根源与当代境遇的双重关注。杨诘苍的艺术实践称得上中西文化交汇与思想对话的一种独特呈现:他以中国传统笔墨为根基,将“修身”“气韵”等东方哲思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同时,汲取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思维观念与实验精神,在不同文化体系间构建起富有张力的对话空间。

从书法、绘画到装置与影像,不断打破媒介与形式的边界,使其作品成为一种超越视觉的思辨实践。这种艺术路径体现出他对“传统”与“当代”的双重理解:既根植于东方的审美与哲思,又以开放的姿态回应全球化语境下的共同经验。
本次展览通过呈现杨诘苍跨越近四十年的创作实践,展现艺术家如何在保持文化根性的同时,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语言。

王绍强表示,广东美术馆长期关注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创作与研究,希望在呈现艺术家重要创作成果的同时,深化美术馆海外华人美术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进而探讨当代中国艺术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独特价值与无限可能。“这次展览是我们广东美术馆一次重要的研究系列,希望广大观众可以从艺术家的展览中看到一个中国人的拼搏精神。”
本次展览将展至11月30日。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