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创排的大型话剧《三家巷》将于9月13日-14日在广州大剧院首演。
该剧目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州文化集团联合出品。此次话剧由国家一级导演傅勇凡执导,著名作家、剧作家唐栋担任编剧,广东歌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秦立运担任舞美设计,中国民乐、京剧艺术家石松担任作曲,以及一众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优秀演员参演。
话剧《三家巷》根据欧阳山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三家巷中周家所代表的工人阶级、陈家所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何家所代表的官僚地主阶级置于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风雷激荡的历史事件之中,对他们进行了典型性描写和深入剖析,展现出时代风云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各阶层人物的精神世界、青年人对各自人生道路的抉择以及人性的复杂。
话剧《三家巷》排练照。
导演傅勇凡提到,一个作品本身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让一代代年轻人能够看到它,从中有所获得,有所激励,是这些东西成就了经典流传。“在今天这个好时代,年轻人应该如何成长?经历何种风雨?是不是要在激流中拼搏?这是我们想通过这部戏传达给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一个现实意义。”
广话话剧《三家巷》导演傅勇凡接受采访。
重排经典,在历史中汲取现实的力量
小说《三家巷》是欧阳山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的第一部,初版于1959年。作为一代经典作品,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当下仍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
话剧《三家巷》排练照。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优秀青年演员张皓天在剧中饰演周炳。他提到,周炳在革命思想的引领下,在经历残酷现实中逐渐觉醒,“意识到人不能一辈子只在屋檐底下躲避风雨,必须到大风大浪中去闯荡,这样才能为改变这个世界做一些事情。”
张皓天认为,这一感悟同样适用于处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人,“人长大了还是要靠自己的,还是要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能说不上改变这个世界吧,但是最起码为自己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做一点事。”
话剧《三家巷》排练照。
除了促发关于自我成长的思考之外,傅勇凡说,“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强烈的国家意识感,都是我们这部戏今天来拍需要传达的东西。”
《三家巷》中的年轻人“在那样动乱的环境下拼搏苦斗,都是为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只有国家和民族强盛,才能选择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剧中饰演陈万利的孙亚军,也是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他表示,“我们当下的年轻人、和平年代的人,尤其要记住我们的革命先烈,要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段历史。”
加入欧阳山一角,让剧情跟着作者的笔尖走
改编最重要的是尊重原著,为了让剧本在有限的篇幅中不违背“尊重原著”的原则,编剧唐栋巧妙地在作品中加入了作者欧阳山一角,以此更好地把握和呈现原著的核心。
“全剧的一开始就是作者欧阳山老年时来到他笔下的三家巷,回想起曾经的创作,曾经的一些细节还有人物关系。这不等同简单的故地重游,回忆过去,里面还包含他的思想所在。”傅勇凡说,剧中的欧阳山“绝不是一个穿线人或者说书人”,“把欧阳山这个人物放在舞台上,其实更多的是想表达他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的一些思考情境。这在中国的舞台上,几乎是没有过这样的一种创作方式。”
傅勇凡表示,加入欧阳山这一角色,将作者在书本中的思想演绎出来,“和这个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又是相勾连的,这样就不会单一地看一个故事,也会引发观众更多的思考”。
剧中设置了作者和周炳对话的情节,借作者之口委婉传达“年轻人要学习、找准正确的方向,还有正确的引路人,才能走得更远”。傅勇凡说。
傅勇凡坦言,这种尝试“在艺术创作上、表演上要有很好的把握”,“而将来观众怎么看要看他们自己的理解,因为一百个观众有一百个理解和不同的看法,但是千头万绪跑不掉我们的核心,就是创作者的思想。”
话剧《三家巷》排练照。
融入岭南地域特色,虚实结合展现舞台美
谈及此次话剧改编,孙亚军认为,语言是最直接的表现方式,话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观众在看的同时,也会跟着台上的演员“一起走进戏里,会有一种心灵的对撞。”
小说《三家巷》中有对广州民居建筑、节日庆典、特色饮食等风俗文化的描写,堪称“广东的社会百科全书”。话剧中也融入了许多岭南地域特色,用岭南文化特色与人文风格,开掘人物的内心思想感情和青年人的精神追求。
据傅勇凡介绍,剧中的主题歌以粤语演唱,音乐创作的素材也以粤剧为基础、为色彩,另外,还有乞巧节街市场景的呈现,其中也有岭南文化现象的展现。
同时,傅勇凡强调,虽然在剧中尽量融入更多的地域特色和风俗文化,但这些岭南文化场景终归是为剧情和人物服务的。“我们的剧主要还是讲人的成长、人的命运,以及人性的变化。三家巷是否有这个巷?到底是哪个巷?我觉得我们不需要直白地去表达它在哪儿,它就是我们广州这样的一个地域环境。在这个地域环境里的人,每个人都很可能是欧阳山。”
据了解,话剧《三家巷》的演出时长约为两个半小时。傅勇凡表示,由于剧中的场景较多,因而不采用“绝对写实”的方式来表现,而是“既有写意,也有写实,互相融合地去给别人一种审美的满足”。“什么是实?什么是虚?我们在创作过程当中要有很好的协商和构建,然后达到舞台美术的一种审美化,这样让今天的观众享受到的不光是人物故事,还有一种美感。而这种美感并不是我们创造的,而是我们从生活当中提取、提炼的。”
演出时间:2024年9月13日-14日 19:30
演出地点:广州大剧院 歌剧厅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郭昊奇 实习编辑 林昭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