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由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出品,广东香山粤剧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联合创排演出的新编粤剧《白门柳·董小宛》在广州江南大戏院迎来首场公演。
据了解,该剧已成功入选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终评,还将于11月16日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通过直播形式参加终评竞演。
小说《白门柳》的首个粤剧版本
《白门柳》是中山籍著名作家刘斯奋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曾被改编为电视剧、话剧、汉剧等。
其中,作为小说重要组成部分的董小宛与冒襄的故事,此前尚未被改编过。《白门柳·董小宛》以此为切入点,将小说名著与岭南传统戏剧形式粤剧相结合,重新编创和演绎,打造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新编粤剧。
此剧也是小说《白门柳》的首个粤剧改编版本。
该剧主要讲述了明清易代之际,主人公董小宛与复社名士冒襄在乱世中相濡以沫、共同进退的动人故事,展现董小宛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和对清平时世的深切向往,以及舍身守护中华文脉传流的坚定决心。
原著刘斯奋先生也来到了首演现场,看完整场演出后,他高兴地点评道:“很高兴看到很多年轻人来看戏,很多观众说‘好’。观众的认可比专家更重要。文艺的目的就是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戏曲既要保留传统,也要创新,在这个戏里看到了。”
别具一格加入“古琴”,舞台唯美
据了解,该剧从2018年开始谋划构思,2020年起进入实质创作,历经多年打磨而成,其间对剧本进行了两次重大调整,邀请著名粤剧、粤曲创作人陈锦荣担任粤剧改编,并邀请中国戏曲表演界“终身成就奖”得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周龙担任总导演,主角董小宛则由中山本土粤剧专业院团广东香山粤剧团的正印花旦黄嘉裕担纲饰演,被列为中山重点文艺创作项目。
该剧突破传统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在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悲怆交响中,激荡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感。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加入了道具“古琴”,通过匠心独运的处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该剧对当时突破时代局限性的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民本思想萌芽,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增强了戏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该剧还在舞美、音乐唱腔以及造型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大胆启用了一些戏曲中鲜有出现的元素。比如用古琴曲取代传统的古筝曲,参考中国工笔画的素材,将花鸟山石等融入到服装设计,通过梅花造景等装饰细节,营造古朴典雅的氛围和诗情画意的境界。
“站在”名著上的改编,起点高
在演后的座谈环节,一众业内人士、专家齐聚一堂,畅谈观剧感受。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董上德评价:“今天的舞台我用‘洗练唯美’这四个字来形容, 两位主演也找到了感觉,演绎到位。”他分析道,纵观全剧,冒襄的行动线有“三不从”,不从清廷,不从南明,不从老师。而相对应的,董小宛的行动线则有“三支持”。她不是一般的风尘女,她的见识和底气从哪里来?这是全剧要回答的问题。
广东省文联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梁少锋则认为,优秀的原著文本为粤剧的改编提供了天然土壤,该剧起点高。“从文字到舞台形象的过渡,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剧作的呈现唯美,舞美的设计遵循了戏曲的传统,另外曲词优雅,唱腔设计符合人物形象和剧情,还考虑了受众的接受度。”梁少锋说。
“这部戏非常重视情的体现,而音乐恰恰超越了爱情,上升到了思想精神、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层面,剧中古琴音乐的运用与主题十分贴切。”广东古琴研究会会长谢东笑如是说。
据中山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剧是中山市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弘扬香山文化,促进“文化兴城”建设,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艺术繁荣发展,培养锻炼戏曲优秀青年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南方+记者 徐子茗
图片由演出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