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感受多元吴地文化!镇江青铜文化展首次来粤展出

2024-05-28 16:53 来源:南方网 周存

  5月28日,“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化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文物特展厅展出。

  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镇江博物馆主办,展出吴地青铜文物精品124件/套,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吴地的青铜文化特质及渊源,呈现了吴文化多元交融、生生不息的文化景观。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太伯奔吴 勾吴肇建”“争霸中原 青铜绝冠”“多元新兴 一轨同源”三个部分,展现出吴地文化从肇始到繁盛,再到多元合流的历史进程。这也是吴文化青铜器类别的展览首次赴粤展出。展览将展至2024年8月18日。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独具特色的吴地文化

  吴越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并称为长江流域古代三大文明。

  吴越文化由吴文化及越文化组成,其中的吴文化,史籍记载起源于太伯奔吴。为遵循父亲周太王的心愿,太伯和兄弟虞仲放弃继承权,将王位让给弟弟季历,逃亡荆楚,以蛮夷自居,而后创建吴国。太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所以历史上,吴国也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

青铜矛。

青铜矛。

  南越王博物院陈列展览部馆员乔娇介绍,南下的中原文明和吴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吴文化。“这在1954年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发现的宜侯夨(zè)簋(guǐ)的铭文中也得到了证实。”

宜侯夨簋(仿制品)。

宜侯夨簋(仿制品)。

宜侯夨簋器内铭文拓片介绍。

宜侯夨簋器内铭文拓片介绍。

  镇江是吴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本次展览展出的镇江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展示出了吴国前期青铜器的三种类型:一是中原商周的青铜器;二是仿中原的本土青铜器;三是自创形器。

  展览的重点文物之一——兽面纹提梁卣(yǒu),是富有吴国特色的青铜器。南越王博物院公共服务部讲解员李心悦介绍,卣,是专门盛放鬯(chàng)酒的酒器,鬯酒是周王朝用于重要祭祀宴饮时的用酒。“我们看到这件青铜器的提梁端双钩角牛首,特别是在提梁拱部铸有两个对称牛首,这种形式不见于中原。其腹部饰兽面纹,中间有蛙纹,两侧各有一对称兽头,这种造型非常具有吴国特色,是吴国青铜卣类器的精品佳作。”

观众参观展品。

观众参观展品。

  吴越与南越文化交融

  本次展览观众除了能一睹吴文化的风采,也能与本地百越文化作对比认识,加深对长江以南各地文化源流的了解。

  百越,是对先秦时期生活在我国南方越人各族的总称,其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及五岭以南地区,支系繁多,主要有勾吴、於越、东瓯、瓯越、闽越、干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

鎏金铜羊镇。

鎏金铜羊镇。

  吴越与南越在文化渊源、风俗习惯上,有着诸多相似。这在两者的出土文物中,均有反映。比如,江苏镇江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出土鸠杖,杖镦末端铸有跪坐小人,小人短发,脑后有两个发髻,全身皆饰云纹,为古越人断发文身、椎髻的实物形象。而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的南越国时期人操蛇铜托座、人脸纹陶片、玉舞人等,都出现了典型的越人形象,表现出短裤跣足、椎髻等越族特征。

  头戴羽冠的羽人纹是越地风俗的一种反映。南越文王墓中出土的船纹铜提筒,筒身上有羽人乘舟的图案。本次展览展出一件西汉时期镇江丹徒虎头山汉墓出土的羽人纹铜樽,腹部同样饰羽人纹,羽人乘舟的纹饰在当地的青铜器上并不少见,反映出吴地与岭南风俗文化的相似性。

羽人纹铜樽。

羽人纹铜樽。

  在吴越考古之中,土墩墓是吴越地区典型的独有葬俗。这是一种不挖墓穴、平地起坟的葬式,是适应当地河流湖泊密集、地下水丰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葬俗。镇江一带是江南土墩墓分布的典型地区,共发现土墩墓3000余座,分布范围广且密集。类似的土墩墓在南越国也有发现。2023年,广州黄埔镬盖顶岭发掘出土南越国时期的大型越人墓葬一座。该墓采取堆筑土墩的方式建造,明显继承了江浙地区两周时期土墩墓的营建方式。

  “南越文化和吴越文化两地交往联系紧密,且源远流长。近年来广东发现的很多古墓遗存也证明了这一点。”乔娇表示,本次展览在展现吴地青铜器独特风采的同时,更多关注吴地文化在形成、发展、传播中的历史线索,及其与南越文化的相融相交,以期通过展品和相关图片,展现吴地与越地文化的历史渊源。

凤纹尊(仿制品)。

凤纹尊(仿制品)。

青铜戈

青铜戈。

  重点文物介绍:

  1.兽面纹提梁卣

  西周青铜器。其器型为椭圆形,扁提梁,提梁端双钩角牛首,特别是在提梁拱部铸有两个对称牛首,这种形式不见于中原。其腹部饰兽面纹,中间饰一蛙纹,两侧各有一对称兽头,造型纹饰颇具吴地特色,是吴国青铜卣类器的精品佳作。

  卣,是专门盛放鬯酒的酒器。鬯酒,又名郁鬯酒,酒味芬芳浓郁,是周王朝用于重要祭祀宴饮时的用酒,也是中国最早的香草酒。周朝有专门酿制“鬯酒”的坊工及管理者,称为“鬯人”。古文献和铜器铭文中常有“秬(jù)鬯一卣”一语,所谓“秬鬯”,就是用黑黍酿制的香草酒。

  2.鸳鸯形尊(仿制品)

  西周青铜器,1982年出土于镇江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原件收藏于镇江博物馆。器型取材于江南水乡特有的鸳鸯形象,这在商周中原的禽兽尊中未曾见到,反映了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能看出,此时的吴地青铜器脱去中原青铜器中“礼”的意味,器体轻巧薄小,稚拙可爱,生活气息趋向浓郁。

  3.棘刺纹尊

  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江苏丹阳司徒砖瓦厂西周铜器窖藏。尊为盛酒器,器型为侈口,扁鼓腹,高圈足,这种三段式扁鼓腹棘刺纹尊结合了中原商代铜尊的器型特征,和吴越等南方百越地区的纹饰风格。

  其腹部饰有纤细而密集的棘刺纹。这种棘刺纹,大概是以陶范作纹,手工刻就,纹饰单元排列并非整齐划一。棘刺纹青铜器凝固后,脱范难度高,但吴国的铸造匠师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件棘刺纹尊,纹饰风格与中原商周青铜器迥异,呈现出浓厚的吴越地方特色,也代表了吴国青铜器铸造的技术水平。

  4.弦纹圆锥足鼎

  西周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江苏丹阳司徒砖瓦厂西周铜器窖藏。这件鼎平折沿,双耳立于口沿上,深腹,U形空足,其腹部饰两道凸弦纹,是具有吴国特色的典型器物。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南越王宣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