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青红,绘心于面。作为粤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粤剧面谱可谓粤剧的脸面、符号与象征之一,其采用写意、夸张、象征等手法,见气质于图案,寄爱憎于色彩,富装饰之大美。2023年12月17日-2024年1月7日,“千人千面——粤剧面谱展”在广州天河艺苑举办,集中展出了粤剧面谱专家伍行及其弟子冯汉华绘制的170幅粤剧面谱,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
“千人千面——粤剧面谱展”在天河艺苑举行。
走进粤剧人物灿烂斑斓的世界
开幕式上,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表示,此次展出的面谱均是首次公开展示,是传承、弘扬粤剧文化的一次创举与探索,将通过面谱带领广大市民观众走进粤剧人物灿烂斑斓的世界。区级粤剧面谱非遗传承人、红线女艺术中心艺术研究部负责人、千人千面——粤剧面谱展策展人及主要绘制人冯汉华则回顾了红线女老师对自己的殷殷教诲与支持鼓励,并阐述了粤剧面谱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广东粤剧促进会会长、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代表主办方发言。
区级粤剧面谱非遗传承人冯汉华介绍粤剧面谱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据悉,粤剧面谱是图案化的性格化妆,是历代艺人长期创造,采用装饰、夸张、象征的手法来塑造舞台人物的化妆造型艺术。它用线条、颜色、图案鲜明地表现了舞台人物的面貌,综合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特征,以及表达出喜、怒、哀、乐。正所谓粉墨青红,绘心于面,粤剧面谱具有强烈的仪式感,是粤剧的象征。粤剧面谱不仅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和欣赏价值,还与舞蹈化的身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紧密结合,是粤剧表演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次展示的面谱采用了粤剧面谱专家伍行首创的“只画眼眶不画眼珠”的画法,选录了伍行绘制的面谱70幅,以及伍行的弟子冯汉华专门为即将出版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舞美卷》绘制的常用面谱100幅,包括黑面、白面、黑白面、主色面、三色面、四色面、五色面和特殊阴阳面等八种面谱,立体展示了粤剧面谱的丰富性、多元性。
展览现场的粤剧面谱图。
据悉,伍行原为湛江地区党政宣传、文化干部、湛江市文联主席。20世纪60年代初组织挖掘抢救整理下四府粤剧传统艺术,并以业余时间搜集粤剧脸谱,除散失部分勾稿外,共绘制完成70幅现存的脸谱。其作品被收入《中国戏曲脸谱艺术》《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粤剧大辞典》等书。并先后于湛江、广州、佛山、香港、北京等地展出粤剧面谱,是粤剧面谱绘制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冯汉华则为区级粤剧面谱非遗传承人,红线女艺术中心艺术研究部负责人,广东粤剧促进会副秘书长。他先后师从红线女、张翼麟、伍行等名家,曾主演《孙悟空三战红孩儿》《闹龙宫》《三岔口》等戏。是《粤剧大辞典》和《粤剧表演艺术大全 . 唱念卷》撰稿人之一,受邀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 . 舞美卷》撰稿并绘制粤剧面谱。
展览现场的粤剧面谱图。
现场展出170幅粤剧面谱。
粤剧面谱绘制被列入区级非遗项目
伍行、冯汉华师徒两人致力于粤剧面谱的挖掘、绘制、传承和推广工作,数年前师徒两人投入到粤剧面谱的申遗工作当中,2021年,粤剧面谱绘制项目被列入广州市天河区第十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粤剧面谱的申遗成功,开拓了非遗文化艺术新领域,填补了广东省没有粤剧面谱非遗项目的空白,增加了宣传粤剧文化的新渠道。
此次展览是粤剧面谱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旨在通过粤剧面谱的成果展示,展现岭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风貌,激发更多青年人学习、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粤剧艺术的传承、传播与发展。为大湾区粤剧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粤剧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注入新的内容,增添新的色彩。
演员现场展示关羽的粤剧面谱及服装。关羽的脸谱基本上与民间传说中“面如重枣,蚕眉凤目”的说法大致相同。
演员现场展示李逵的粤剧面谱及服装。李逵的面谱以黑白脸为主,可以看到脑门上有一个白掌印。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17日-2024年1月7日
展览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艺苑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朱小雨 通讯员 许燕滨
摄影:陈庆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