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雕塑、湿壁画、银器和玻璃器……又一重量级艺术盛宴来啦!由广东省博物馆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携手合作的“罗马帝国的艺术——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藏文物精品展”将于6月21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
展出98件/套古罗马艺术精品
本次展览精选了98件/套罗马帝国时期的代表性文物,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展览将展出至2024年10月13日。
《朱庇特胸像》
展览中展出的珍贵文物,均来自于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这些文物,有的是在赫库兰尼姆遗址和庞贝古城遗址中发掘的瑰宝,有的是法尔内塞家族的传世珍藏。
展品涵盖了雕塑、湿壁画、马赛克镶嵌画、银器和玻璃器等多个艺术门类,通过“艺术语言”“肖像”“色彩”“风尚”“宴饮”“技术”六个维度全方位揭秘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观众可以立体、深入地了解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与生活。
展厅现场
“如果要读懂西方艺术史,必须先读懂文艺复兴;而要读懂文艺复兴,则必须从璀璨的希腊与罗马艺术开始追寻。”策展人彭哲认为,如果将古希腊艺术视为西方艺术的摇篮,那么罗马帝国时期无疑是这股艺术之流汇聚成磅礴大河的关键阶段,“此次展览的展品并不是古罗马艺术的全貌,只是一个触角,希望观众能和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建立联系,身临其境地了解艺术,走进艺术,感受美的样子。”
展厅现场
《墨丘利像》
感受罗马帝国时代的生活美学
罗马帝国的崛起,是不同地域、习俗和传统间深度融合与交流的见证。这种交融塑造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结构。古罗马的文明印记,通过纵横的道路、巍峨的桥梁和绵延的水渠,遍布在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从规划有序的城市到装饰精美的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的住宅,每一处都呈现了罗马帝国时代的繁荣与生活美学。
《奥古斯都胸像》
“强烈推荐大家关注展览里的雕塑作品,比如罗马帝国皇帝屋大维•奥古斯都的胸像,相信很多学过美术的同学都会很熟悉,大家可以留意这些雕塑的细节,看完之后会对这段艺术史会有更直观的了解。”策展人彭哲说。
湿壁画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绘画技法,这种技术起源并流行于希腊-罗马文明时期,这一技法不仅广泛用于当时的宗教建筑中的壁画装饰,还运用于古代城市的公共和私人建筑。
《宝座上的维纳斯》
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庞贝遗址出土的湿壁画,比如《宝座上的维纳斯》《宝座上的克瑞斯》。策展人肖仪然介绍,因为庞贝古城被湮没在火山灰下,这些壁画才能躲过风雨侵蚀,历经千年还能如此完好地保存至今。
此次展览通过呈现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的珍藏,让观众得以一窥罗马帝国时期艺术的璀璨。这些艺术品不仅是审美创造的结晶,更是社会身份与文化交融的鲜活载体。据了解,接下来博物馆将在暑期推出一系列公教活动,如“博物馆之夜”等,让观众更好地读懂展览。
部分展品介绍
《沉睡中的丘比特》
大理石,公元2世纪
丘比特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它对应于希腊神话中的厄洛斯。这件雕塑作品凭借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捕捉到了丘比特在静谧氛围中所散发出的独特美感。沉睡中的丘比特形象,不仅展示了其纯真无邪与柔美温婉的特质,更在无形中透露出一种在梦境中唤起爱与美之力的神秘氛围。
《维纳斯的诞生》
大理石,公元1世纪,庞贝遗址出土
维纳斯是古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女神,对应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维纳斯的诞生与大海有关,这尊雕像生动地展现了她从海水中升起的瞬间,传达着一种娇羞与优雅的美感。这件作品在古希腊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一种鲜明而独特的古罗马时代的实用主义审美观念,同时也是罗马帝国时期对于古希腊深厚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全新理解和再创造的具体体现。
《伪塞内卡胸像》
大理石,公元1世纪,庞贝遗址出土
这尊雕像原被认为是对哲学家塞内卡的描绘,但随后的研究表明塞内卡本人很富态,是典型的贵族形象,而非眼前雕像这般形容枯槁。这个形容枯槁的肖像,更像是塞内卡哲学思想——崇尚德行和节俭的一种理想化身。也有人说他是希腊的寓言家伊索。对于学过绘画的朋友,这一件作品一定会觉得十分的熟悉而又亲切,这尊肖像具有清晰的轮廓和丰富的细节,对于美术初学者来说,它是一个绝佳的临摹与绘画对象,成为绘画学习的经典范本之一。并且由于其描绘的苍老干瘦特点,它在美术生里普遍被戏称为“海盗”。
《披衣女子雕像》
大理石,公元1世纪,庞贝遗址出土
这件雕像是罗马帝国雕塑艺术中女性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雕塑家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栩栩如生的表现手法,尤其在披风的褶皱、细节处理以及肖像面部表情都展现了高超的技艺。
《宝座上的维纳斯》
湿壁画,第四风格,公元1世纪,庞贝遗址出土
这幅湿壁画是典型的庞贝第四风格,画面极具层次感,维纳斯神态优雅地坐在宝座上,小爱神丘比特陪伴左右。庞贝遗址出土的湿壁画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窗,窥见罗马帝国艺术精湛的技艺。
《女性宴会场景》
湿壁画,第四风格,公元1世纪,庞贝遗址出土
这幅庞贝第四风格的湿壁画,画面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创作者通过色彩的运用赋予了人物形象以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