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5日,正值建院七十周年的上海越剧院将带着经典剧目《红楼梦》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今年以来,已经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戏曲门类作品在广州大剧院上演,纷繁多样的剧目给热爱戏曲的观众们带来了满园春色。作为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精品剧目,《红楼梦》将会带领广州观众领略到长三角著名戏曲院团的江南气韵。
越剧版《红楼梦》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故事改编,创排于1958年,以宝黛爱情故事为主线,选取小说中的几个典型情节,体现原著的精神风貌。首演后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赞扬,自此开启了半个多世纪传奇而灿烂的戏曲艺术历程。
此番上演的“徐王版”《红楼梦》由“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得主单仰萍领衔(出演《红楼梦·黛玉焚稿》一折),“徐(玉兰)派”小生杨婷娜饰演贾宝玉,“王(文娟)派”花旦忻雅琴饰演林黛玉,共同带领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全女班,为观众诠释经典!
薪火相传八代人经典够辉煌
1958年,越剧《红楼梦》由上海越剧院二团创排,首期公演于上海共舞台及大舞台,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演出了54场,观看人数达8万多人次。这巨大的观演能量瞬时席卷海内外,从上海到长三角,南下两广香港海南,北上至东三省,漂洋过海到越南、朝鲜、日本、法国等,都留下江南灵秀中的红楼叙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演出场次最多、积累票房最多的戏曲剧目之一。
1962年,该剧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影片在香港连映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1978年,该片在内地重映轰动全国,不少地方昼夜不停地放映,观众之多创历史纪录。越剧电影进一步扩大了越剧《红楼梦》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后来评剧、川剧、黄梅戏等《红楼梦》包括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在内的创作蓝本。
迄今为止,《红楼梦》薪火相传,至今已有八代传人;《红楼梦》吸引了老中青各年龄层一批又一批从业者、观赏者走进越剧。有资深评论家赞越剧《红楼梦》:“演出频率之高,社会影响之大,对越剧艺术品位的提升,对表演后续力量的引领,没有哪部戏可以超过《红楼梦》。”
当伟大的文学遇上伟大的戏曲
历来对于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改编作品不计其数,而越剧《红楼梦》成为了一个改编典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句深入人心的台词,已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当宝黛初见的唱段响起,一段红楼的故事缓缓流淌开来,中国古典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越剧舞台上焕发出一种别样的光彩,流光熠熠,明澈山川。
越剧《红楼梦》成功提取了原著的元素,又十分贴合越剧的逻辑和审美,全剧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的故事呈现,成功创造了一个舞台意义上的红楼梦,留下来丰满的形象和优美的唱段。作为经典之作的“徐王版”,徐派在表演上华彩俊逸、洒脱流畅,配以王派的细腻入微、委婉曲折,二者相得益彰,令整体演出风格情真意切,贵气典雅。
这部舞台综合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凝聚了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方面的集体智慧和艺术才华,主创阵容无一不是上海越剧院的开山元老,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均是开疆拓土型的顶尖艺术家。名家评越剧《红楼梦》:“越剧《红楼梦》能成为经典,是中国当时最优秀的编导音美和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演员的集聚,而且这种集聚又是在一个最佳的黄金创作时段。”
守护经典的最好方式便是“流”“传”。《红楼梦》作为上海越剧院的保留经典剧目,有剧种代表作之称,同《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祥林嫂》并列为四大看家戏,凝结和承载着数代越剧艺术家的智慧和心血,经受了时代和观众的检验而愈发历久弥新。相信在广州观众的见证下,这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将再次焕发历久弥新的经典魅力。
剧情简介
体弱多病、孤零无依的林黛玉,投奔到外祖母家——贾府,与表兄贾宝玉一见如故。在大观园里,宝玉与情趣相投的黛玉心心相印,他俩避开了贵族家庭的约束,偷读《西厢记》,抒发着他们的自由思想,也滋长着他们之间的爱情。
宝玉的父亲望子成龙,但宝玉却蔑视功名利禄,反对礼教传统,被黛玉引为知己。贾政无法容忍宝玉的叛逆,借故痛打宝玉。宝玉伤愈,黛玉去访他,恰巧晴雯心中不快,使黛玉尝了“闭门羹”,生成误会。落花飞雪,黛玉触景伤情,葬花赋词,抒发精神上的压抑。宝玉听到“葬花词”,向她吐露了爱意。
为了贾府的利益,也为了选择具有封建道德典范的薛宝钗为媳,贾母、凤姐等人巧使“调包计”,使黛玉受到严重打击,她在病中焚了诗稿,在封建势力袭击下结束了生命。黛玉去世之时,正是宝玉洞房之夜,当宝玉识破“调包计”后,便不顾一切地奔去找“林妹妹”。
宝玉在黛玉的灵前放声大哭后,离开那“除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之外,充满肮脏腐朽的贾府,这封建的叛逆之子,头也不回地出去了……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姚惠
广州大剧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