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19日电 灯光亮起,7道发着光的拱形门组成了一条绚烂的“时空长廊”。一架飞机从长廊深处缓缓飞来,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几位外国年轻人拖着行李箱来到舞台,和中国年轻人一起开启中华文化探秘之旅。
这是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场文艺演出的开场。今晚(9月19日),“天涯共此时· 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场文艺演出”在北京艺术中心举办,以“文化通心,携手同行”为主题,以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背景,以几位初次来华的外国朋友探秘中国文化之旅为线索,通过武术、舞蹈、书法、戏曲等多元艺术形式,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凸显艺术性、专业性、开放性、国际性。
演出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节目《醒狮咏春》中,三位咏春拳师联合深圳歌剧舞剧院艺术家表演的舞剧《咏春》,与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醒狮一起,展现了一场力与美融合的演出。佛山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董崇华在彩排时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中国人习武,讲究的是“止戈为武”,追求的是和平。“这次演出有很多外国朋友来现场观看,我们想通过创新的表演,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也希望通过北京文化论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武术、弘扬传统文化。”
今年,“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始建于元代的万宁桥见证了北京870多年的古都历史。桥下的镇水兽凝视着川流不息的大运河,护佑着北京城。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带来的舞剧《镇水神兽》,以镇水兽的视角切入,讲述镇水兽与北京这座古都的“约定”。
舞蹈《永和九年》的艺术灵感,来源于东晋时期那场人们熟知的山中雅集。被誉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雅集中写出了传世名作《兰亭集序》。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演员们用舞蹈之美展现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与文人情怀,也展现了中华美学与哲学思想的绝妙融合。
中国的地方戏曲灿若星河,精彩纷呈,组成了极具历史传承与中国特色的舞台戏剧艺术。穆桂英作为民间传奇故事的标志性人物,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对女性力量的歌颂。戏曲联唱《巾帼英雄穆桂英》融合了6种地方戏曲里的穆桂英故事,最大限度地展现中国戏曲艺术之美。
演出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舞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艺术家们汇聚一堂,民族舞与街舞的舞蹈家们切磋技艺,民乐与西洋乐演奏家们惊喜合奏,多国歌手唱响了各自民族古老的民谣,传递着“文化通心 携手同行”的美好祝愿。
在节目《天涯共此时》中,来自柬埔寨、埃及、意大利、印度尼西亚、美国等多国艺术家齐聚舞台,演唱本国关于河流的歌曲或民谣。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歌唱家艾博迪,歌唱的是美丽的梭罗河;埃及歌唱家颜丹唱起《尼罗河畔的歌声》;美国歌手爱丽丝则带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乡村路带我回家》。
演出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曲俊燕/摄
2024北京文化论坛专场文艺演出总撰稿王寅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河流象征着“水利万物、融汇天下”的概念,与文明息息相关。“每一位艺术家带来的歌曲都是本国家、本民族关于河流的古老民谣,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王寅说。
在王寅看来,此次演出有3个特点,分别是“精品”“欢聚”和“文化”。
“许多节目在之前的舞台都有过亮相,这次我们选择了一些精品节目,并进行了再创新。”王寅举例,杂技《逐风者·男子集体车技》曾获得中国杂技行业最高荣誉“金菊奖”,完美展现了人与自行车的结合;舞剧《咏春》在深圳歌剧舞剧院艺术家表演的基础上,还邀请了三位真正的咏春拳传人,其中,叶问咏春第二代传人梁锦棠今年已经82岁。
第二个特点是“欢聚”。“今年有一个热词是‘松弛感’。”王寅表示,晚会每一个节目前都安排了串场互动环节,邀请5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青年与现场艺术家及观众交流互动,传递出轻松愉快的“欢聚”氛围。“他们会说一点中文,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我们能看到外国朋友对哪些中国文化好奇、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真正讲好属于我们的文化故事。”
第三个特点是“文化”。作为北京文化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晚会容纳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形式,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功夫、戏曲、杂技,还有中外艺术家的合作交流。“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
“我们希望借这场演出,邀请全世界热爱文化和艺术的朋友们相聚北京,一起来欢庆这场文化盛会。”王寅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孙庆玲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