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古韵新风两相宜 崇文向善世代传

2017-02-22 10:38 来源:南方日报 唐林珍 何森垚

  横坊村建有足球公园,成为一大特色。

  横坊村文化服务中心内摆放的石楣杆。

  “叮叮脚,叮叮脚,毛钱转去捎柜角,打烂灯泡屙领壳。”一首曾在梅州地区广泛传唱的关于麦芽糖的歌谣,轻易地就能勾起不少梅州人心中甜蜜的回忆。麦芽糖的香气曾伴着一代代梅州客家人成长。

  横坊村就是梅州传统麦芽糖制作的发源地之一。横坊村隐匿于素有“梅县的西伯利亚”之称的松源镇,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深厚的人文历史沉淀,让横坊村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凭借着保存完整的传统客家村落形态和肌理,以及众多保存完好传统建筑丰富历史文化底蕴,2016年,横坊村委横江村入选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在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中,横坊村旧貌添新颜,客家文化与山水田园、现代文明相交融,古韵新风两相宜。

  700年沉淀 古韵古风融入现代文明

  清早从梅州城区出发,青山夹道,穿村过镇,约1个半小时后便来到了松源镇横坊村。

  眼前的横坊村处于山环水抱中,村中数十座古民居错落有致,与一栋栋现代化建筑及不远处的山水田园相得益彰。穿过村中历尽沧桑的古道、古巷,触摸着蒙着岁月纤尘的古建筑,百年仿若昨日。

  横坊村党支部书记温小平介绍,横坊村由横江、珠坊、官田3个自然村组成,这3个自然村开基时间先后不一。原来的党支部书记温广松说,据横江村清朝《温氏家庙》修庙记事石碑和《梅县松源横江下温氏族谱》记载,横江村温氏开基在宋朝后期,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珠坊村由王氏六世祖璁公、珣公兄弟俩从松源青塘迁居珠坊开基,至今已有400多年。明隆庆年间,王姓“千四郎”公迁横江下与温姓先民和睦为邻,明万历年间又迁“官田”坑定居,繁衍人口,以“官田”取名官田村,距今400余年。

  横坊行政村则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后。

  横坊村为梅县区传统村落之一。“横坊村至今完好保存20多座明清时期较大型的传统建筑,以及100多栋天街屋、合面楼等。”松源镇镇委书记陈天新介绍说,这些古建筑多采用杉木或石料为主的框架,就地取材,依地势而建,风格独特,尤其是保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建筑大多追求细部精雕细刻和彩绘,各类彩绘至今保存完好,同时因为横坊村历来崇文重教,这些古民居建筑至今还保存不少励志启迪后人的横联、门对和堂联等,堪称客家传统文化的瑰宝。

  穿越数百年时光,横坊村不仅很好地保存了传统客家村落的风貌,更是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了解,自宋代开居至今700多年历史,横坊村世世代代人才辈出。数百年来,横坊人遵照祖训,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知书达理,成就了“世代书香,深明大义”的美誉和传统。至今,在横坊村中祠堂门口的大坪和祖屋前,仍可见用花岗石雕凿的石楣杆,博取举人、进士等功名者的姓名和时间依稀可见。

  据了解,清朝时期,松源镇翰林者有2人,其中1人是横坊村温葆深;中进士者有5人,其中有3人是横坊村人。新中国成立后,横坊村依然是文人学者众多,英才辈出,人才济济。党政军领导、专家教授、富商巨贾等层出不穷。

  基于传统村落形态、肌理保存完整,以及诸多传统古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16年,横坊村委横江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横坊村文化服务中心的展馆内展品琳琅满目。

  横坊村田园风光。 温正龙 摄

  继往开来 百年老校变身文化服务中心

  农历正月月末走进横坊村,喜庆祥和的过节氛围仍然十分浓郁。不少横坊村村民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春节期间的横坊村热闹了许多。

  让横坊村更加热闹的是刚落成不久的文化服务中心。

  横坊村文化服务中心设在村中有110年历史的继雅学校老校区,并于去年11月在继雅学校建校110周年之际建成开放。

  横坊村历来耕读传家,十分重视兴学育人。数百年来,当地许多先贤为家乡崇文重教之风的兴盛而倾尽心血,许多群众也勒紧裤带,勤耕苦作,为的就是让子女上学读书。早在晚清时期,横江、珠坊、官田三个自然村就兴办有私塾,如“藏柏轩”“植兰书室”“三儒书院”“凤尾坪私塾”“自强私塾”等五六间。各自然村为了鼓励学子勤奋学习和解决家庭贫困学子的学习困难,设有公偿学谷和奖学金,还有众多慈善热心人士帮扶一些贫困学子读上大学。1906年,横坊人创建了继雅学校。

  “校名取自唐代诗人杜甫《陈拾遗故宅》‘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的继雅二字,意指培育文才之人、名人。”横坊村热心乡贤、文化服务中心总策划温华光向记者介绍,继雅学校最辉煌时期曾设附中,学生甚众。100多年来,继雅学校像一根无形的纽带,串联并影响着一代代的横坊人以及周边乡亲。

  如今,随着乡村学校撤并等,继雅学校班级缩减,部分校舍空了出来。为了不让空出来的校舍被荒废,在热心乡贤温华光等人的倡导下,横坊村委决定把弃用的老校区改造为文化服务中心,助力当地农村文化繁荣和发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得知村中要建立文化服务中心,横坊村的乡贤纷纷慷慨解囊,村民乡亲也积极响应出钱出力,不少村民还把家中珍藏的传统农家器具捐了出来。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筹备,横坊村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其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共设有村史馆、校史馆、红色文化馆、传统文化馆、农耕文化馆5个展馆,陈设史料、文献、历史文物实物、传统农具生活用品等380多件,种类齐全,数量丰富,俨然一座小型客家文化博物馆。除此外,文化服务中心展馆外还设置有可供体验的农具等,使得文化服务中心更具吸引力。

  今年春节期间,除了回来过年的横坊人,周边乡镇甚至福建等地游客都慕名前来参观。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到访该文化服务中心的村民、游客达到了5000多人次。

  “让更多人,尤其是横坊人记住横坊村源远流长的历史,将优良的客家文化和横坊村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发扬光大,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和发展,增添乡村正能量,这就是我们倡议和策划建设横坊村文化服务中心的初衷。”温华光说。

  古村新貌 “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群山环抱,小河流淌,古老民居与远山近水相映。行走在横坊村,干净整洁的道路、清幽的居住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有山有水有风景,休闲锻炼有去处,在这样的环境居住很舒服。”在横坊村走访时,记者遇到了几位在梅州城区做生意的横坊村民,他们表示以前置身闹市“乐不思蜀”,这两年则经常忙里偷闲回来横坊村小住,“村里的变化实在太大了,非常适合居住。”

  近年来,横坊村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等目标,横坊村进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统一清运,环境逐渐变得干净卫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横坊村不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在车尾下(竹头坝)排水出口处河滩地上,横坊村以近300年的大榕树为主题,建起了沿河公园,沿公园往上游2000多米长的河堤建有绿道,绿道与公园连成一线,既可散步锻炼,又可观赏一河两岸景色,舒心怡情,成为群众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此外,横坊村还建有足球公园,成为一大特色。

  在不断优化村容村貌、提升村庄“颜值”的同时,横坊村还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致力提升横坊村的“内涵”。

  2005年以来,横坊村在福高堂背沙墩上先后建成横坊村村民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集村委办公、群众事务服务站、农家书屋、公共法律服务站、群众娱乐健身广场等为一体。广场前后有生活超市和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为村民的生活和健身提供了良好条件。2016年,横坊村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开放,很好地助力当地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横坊村的建设过程中,当地众多外出乡贤一直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积极帮助家乡谋划美丽乡村发展蓝图。如横坊村杰出乡贤黄华先生,其于1994年投入近600万元,新建别墅式套房,除一栋供村民文化活动外,其余9栋18套无偿分给留守故居的农户。2009年,黄华先生又投入100多万元改造故居旧屋,修旧如旧,让新村与旧居相互辉映,成为梅州新农村建设的示范。

  筚路蓝缕终结硕果。经一代代横坊人不懈努力,如今的横坊村,既有白墙黛瓦、绿柳成荫,步步是景、处处皆画,又有繁荣的农村文化生活作支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人们安居乐业。2005年,横坊村被梅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生态示范村”;2011年,横坊村分别获评梅县和梅州市“文明村”;2014年6月、12月,横坊村先后获评“梅州市卫生村”“广东省卫生村”;2011-2015年度,横坊村党支部获评梅县“五好”村党支部。


  ■延伸

  横坊村红色记忆

  横坊村是梅县最早的老苏区村之一。1928年10月,横坊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和村农民协会,1929年建立赤卫队组织。苏维埃府址设在温氏老祠堂东屋“大街巷”,同时是松江区赤卫队和横江村赤卫队的活动据点(1930年“庚午横江惨案”时,此处被烧毁;1982年改建为村文化室)。

  1929年10月19日,朱德率领中央红军红四军来到松源,在横坊温氏总祠和喜从堂植兰书室等驻有红军。陈毅身带党中央的重要指示信,从上海历尽艰险,经汕头转松口,于22日秘密来到松源横江下,傍晚朱德军长与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长李律一等在温存清家(磨房下)为陈毅接风,然后回军部传达党中央“九月来信”,确定请毛泽东重新担任前委书记等内容,并决定23日晚撤离松源。红军驻村时,在喜从堂前面的“鸡心崟”山顶设置有高山哨所,挖有多条坑道战壕,控制了从松口方向水陆两路进入松源的咽喉通道。当时在红军驻地附近的横坊村民积极为红军解决吃饭、洗澡等问题。高楼下井下塘的温育钊、温钦仁及喜从堂的温中远等村中有名的机械能人,曾热情为红军和赤卫队修理枪械、造子弹、造土地雷等。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六七月间,松源组建起“松源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随后横坊村也建立起“民先队”(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抗日救亡工作团等组织,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参加武装军事训练,不少青年经历严峻考验,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松源党组织的骨干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革命时期,横坊村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有2人,仅1926年至1941年在本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33人。新中国成立前,参加赤卫队、红军、民先队、义勇军、游击队、武工队、解放军等组织的有50多人。

  横坊村书香

  横坊村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兴学育人,耕读传家。全村世代传承崇文重教之风,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出横坊村素有“世代书香”之称,人才辈出,代有名人。

  横坊村历史上曾有进士3人、举人4人、秀才17人、国子监太学生97人、国学生3人、贡监武生14人。

  比较知名的代表人物有:温文桂文武双全,曾在清廷任文武要职,康熙年间任北城兵马司正指挥,兼佩五城印。他同时也是文学俊才,誉称为“学海文江”,功绩朝野。告老奉亲,辞官回乡,重建“松源义学”,慷慨解囊倾注心血,为松源教育开创新路,曾有“王国绅贤”美称。

  清代进士户部主事温肇江(家名温南英),钦点翰林院、清代咸丰、同治皇帝的老师、“太子太傅”温肇洋(家名温扬英、又名温葆深、温葆淳),温繁炘(肇江孙)同门为温文桂后裔,人称“同门三进士”。

  新中国成立后,横坊村依然是英才辈出,文人学者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横坊村有研究生34人,其中博士生7人,大专以上大学毕业生480人(其中本科生308人);当过教师的200人;党政军处(团)以上干部49人(其中厅级以上9人);高级职称69人,中级职称100人;科级干部87人。

  横坊村人不仅注重本村兴学育人,同时积极为松源镇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温文桂于1742年重建“松源义学”,一直为松源群众赞颂和敬仰。温星史(温煌)等四君子创办“松源高等小学”,一直为人颂扬。黄华先生无私捐巨资建松源中学教学大楼、大礼堂、图书馆等等。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