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让俄罗斯观众知道中国有个汤显祖!”

2017-04-20 10:18 来源:南方日报 李培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栋天(左)在《邯郸记》中扮演清远道人。

  导演王筱頔向圣彼得堡模范剧院院方代表赠送《邯郸记》剧照。

  俄罗斯观众在浏览《邯郸记》演出介绍。

  俄罗斯圣彼得堡当地时间4月14日、15日连续两晚,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广话”)取材于中国明代伟大戏剧家汤显祖代表作《邯郸记》的同名原创话剧,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科米萨尔日芙斯卡娅模范剧院(以下简称“模范剧院”)上演。据悉,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部根据《邯郸记》改编并进行公演的话剧作品,也是其首次登上圣彼得堡的舞台。

  两晚的演出都实行公开售票,第一晚达到了九成的上座率,第二晚的上座率更是接近满场,台下90%都是俄罗斯观众。演出赢得了俄罗斯观众持续不断的掌声、叫好声。

  值得一提的是,在拥有160多年中国文化研究历史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亚系和孔子学院有教授参与了《邯郸记》的台词翻译及剧目推介。

  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馆文化领事夏光远说,《邯郸记》的成功得益于中俄双方文化界的努力,广话的精彩演出加上圣彼得堡大学教授生动绝妙的字幕翻译,让俄罗斯观众跨越语言障碍,领略来自中国伟大戏剧家作品的魅力。

  本月26日,广话还将携另一部反映广州本土历史的话剧《南越王》赴匈牙利布达佩斯演出。

  广州本土话剧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社会,推开中外戏剧合作对话的大门?南方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现场

  华丽再现“最后一梦” 人性矛盾激发共鸣

  4月中旬的圣彼得堡寒风瑟瑟,《邯郸记》演出的前一天大雪纷飞,地面结冰。距离演出开场前还有半个小时,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的模范剧院门口已是人头攒动。

  话剧《邯郸记》的海报在剧院大厅里显得分外醒目,不少俄罗斯观众用手机对着海报拍照。海报上的剧中人身着中国戏服,妆容上又带着西方歌舞剧的影子。

  3个小时前,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全班人马还在进行紧张的最后调试,音响、灯光、舞台幕布调试,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邯郸记》《南越王》导演王筱頔仍在一环接一环地进行最后的核查。她拿着话筒,嗓音里带着一些疲惫。

  主演李贺在剧中“反串”扮演主角卢生。开演前,她还抱着厚厚的一本《汤显祖新论》窝在一个角落里读,书里有很多折页,到处可见密密麻麻的铅笔标记和批注。

  “读这些书越多,我越有点分裂。我开始分不清,我演的到底是卢生,还是汤显祖。”李贺笑着说。

  汤显祖的《邯郸记》讲述的是一个吕洞宾度化卢生的故事,而广话版《邯郸记》则将剧情改为了清远道人(汤显祖的号)度化卢生,并将汤显祖本人的经历和感悟融入剧中,这成为这部戏最重要的出发点。

  按照王筱頔的理解,汤显祖弃官之后写下了“临川四梦”,其中《邯郸记》是最后写完的。“以往评论界认为《邯郸记》是对明代官场和科举制度的批判,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太浅了。我觉得汤显祖把‘最后一梦’留给了《邯郸记》,一定在哲学上有更深的思考,他是在俯视自己的前半生,作品要表达的应该也超越了简单的愤懑之情。”

  她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邯郸记》中著名的“黄粱一梦”的故事,究竟要穿上怎样的“新衣”,才能打动今天的观众,甚至打动俄罗斯的观众?

  话剧版《邯郸记》在改编上侧重去展示人性的矛盾和复杂,从中找出能够打动现代西方观众内心、引起共鸣的地方,由此把汤显祖推介出去。此外,作品还以“词剧”为概念,尝试把戏曲元素与现代话剧的创意结合,在话剧台词基础上融入了量身订做的音乐、唱词和舞蹈。舞美设计上,写意的舞台风格虚实变换,一扇“任意门”连接着现实与虚幻的梦境世界;演员的服装造型更是明艳华丽,跳出常规,卢生、崔氏、大宰相……甚至是卢生身边的驴、鸡、犬等动物,一个个都身穿华服,“浓墨重彩”地登台亮相。

  王筱頔相信:“一个作品可以经过400年长演不衰,最重要的内核是它的美学价值。它可以超越时代,它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


  幕后

  汉学专家倾力助阵 俄文台词句句成诗

  首演当晚,圣彼得堡市民伊芙吉尼娅女士和她的两个女伴儿特意赶来观看。谈起这部戏她们的兴奋溢于言表:“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当代戏剧的风格,感觉太精彩了!”

  伊芙吉尼娅说,大部分俄罗斯人并不知道汤显祖及其作品,但这并不妨碍她对作品的理解。“虽然这是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但我不仅能看懂,而且很有感触。它说的是一个人去追求成功,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却并不幸福,这其实也在讽刺我们当下一些人的生活。”伊芙吉尼娅侃侃而谈。

  玛利亚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学习中国历史,在她看来,《邯郸记》有两点让她印象非常深刻:一是台词很美,很幽默,“俄文翻译的台词太精彩了!”其次表演很现代,剧中的清远道人用来度化卢生的驴、鸡、犬,变成了舞台上的拟人化的形象,表演夸张、荒诞,十分有趣。

  广话版《邯郸记》的编剧余青峰说,台词尽量保留了汤显祖原著中的特点,既保留那种“吟之咏之”的古典韵味,又彰显原著“嬉笑怒骂”的特点,加入了一些现代流行、诙谐的语言。例如,剧中的卢生遭人嫉妒时,被骂:“踩了狗屎运”“神马玩意儿”,这样的台词就很通俗。

  在圣彼得堡的演出时,剧中诙谐的网络语言也引发台下俄罗斯观众的笑声。这得益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汉学专家对台词的传神翻译,并被制作成字幕,在剧院的大屏幕上与演出同步播放。

  俄方项目策划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尤利娅·梅利妮科娃(Yulia Mylnikova)特意从东方系邀请了索娜佳(Nadezhada Somkina)副教授对《邯郸记》的剧本台词进行了耗时2个月的翻译。“俄语版的翻译台词译成了一句句的诗,很美。”在尤利娅的计划中,广话版《邯郸记》的俄文剧本将在不久后出版问世。

  为了让圣彼得堡观众能更加了解汤显祖和《邯郸记》,尤利娅在孔子学院的网站上对汤显祖进行了专题介绍,此外还在微信朋友圈用俄文进行推荐。

  “仅仅有演出是不够的。” 尤利娅说,“一个演出背后,必须邀请汉学专家,从各个方面对作品做全面的介绍,包括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只有借助汉学家的桥梁作用,才能把演出背后的文化讯息传播出去。所以,中国剧团在演出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工作,例如通过举办文化讲座、交流班等活动来推介中国文化。”

  中国的汤显祖怎样才能像西方的莎士比亚那样,真正的走向国际?在夏光远看来,对中国文学的翻译是最基本的路径。“俄罗斯近几年涌现出‘中国文化热’,圣彼得堡大学组织专家将一系列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俄文,在俄罗斯很畅销。”

  尤利娅透露,2015年之前,中国话剧界只有北京人艺和广州话剧中心来过圣彼得堡。她表示:“俄罗斯人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还不太了解,但据我所知,他们非常渴望看到更多的中国当代作品。”今年3月,《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丛(俄罗斯卷)》在广州图书馆首发。尤利娅和她的同事们参与了这项工作,她本人更是翻译了广州市作协副主席鲍十的作品。


  展望

  “国际公关”牵线搭桥 戏剧交流不断深化

  陈志荣是剧中扮演“大反派”宇文融丞相的演员,也是剧目制作人,他脱下厚厚的戏服,就变身成一位沟通欧洲与广州的演出“国际公关”。

  2014年3月,他到北京人艺观看了圣彼得堡波罗的海之家剧院的演出,在交流中认识了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尤利娅,由此开启了广话与圣彼得堡戏剧界的一段“姻缘”。

  2015年,广话邀请波罗的海之家剧院的导演列昂尼德·阿利莫夫执导了广话版的《复活》,并于当年到圣彼得堡演出,引起了当地媒体的热烈好评。

  之后,波罗的海之家剧院、模范剧院先后来广州参加了广话13号剧院国际演出交流季的展演活动。2016年,列昂尼德·阿利莫夫又在广州执导了另一部音乐话剧《我们的家》,以一种开放式音乐Party的话剧形式,让广州观众大开眼界。

  而这次广话《邯郸记》演出,又引来了圣彼得堡当地另一家重要剧院——大话剧院院方的关注,院长亲自来看演出,并带上他们的演出资料找到王筱頔,表示希望能够来广州参加13号剧院国际演出交流季。在此之前,他们还未到过中国演出。

  “我们的话剧团要走出去,必须要懂得怎么进行‘国际公关’,让国外的戏剧同行知道我们剧院的存在。”陈志荣说,欧洲的戏剧节每年大大小小有几百个,他每年都会去观摩其中一些演出,从中挑选合适的剧目和剧团直接与之对接。

  “政府层面的演出交流是一种渠道,但是剧院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因为通过中外剧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更容易展现剧团的个性特色,树立其国际口碑。”陈志荣对此很有自己的心得。

  陈志荣算了一笔账,每场演出分为演出成本与制作成本,演出成本基本上可以通过门票收入填平,而出国演出的场地和住宿等开支,可以通过与国外院团交流合作等方式予以填补。因此,只需要比官方艺术交流更少的资助,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演出的机会。

  不仅如此,这种民间方式对接的交流演出,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广州话剧中心可以借助与国外话剧界的导演、舞美等专业人士的深度合作,提升自身的创作和演出水准,实现与国际同步。

  如今,广话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由其主办的13号剧院国际戏剧演出季已举办四届,先后有俄罗斯、西班牙、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剧团来广州演出。今年,广话正计划与英国话剧导演合排新剧《奥利安娜》,导演王筱頔期盼着不久后能带着自己的原创作品登上“戏剧之都”伦敦的舞台。


  访谈

  广话版《邯郸记》主演、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栋天:

  “好内容 新形式,把中国艺术推出去!”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栋天此次在《邯郸记》中扮演清远道人(汤显祖化身)一角。多年来,对于用新形式推广传统艺术,他身体力行。2008年底,正是在关栋天的精心策划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演出《笑侃三十年》上演,并获得巨大成功。此外,他还与金星等合作话剧《暧昧》,在上海风靡一时。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创新等问题,他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

  谈国际交流

  要找到一种国际化的舞台语言

  南方日报:作为著名京剧演员,您怎么看话剧版《邯郸记》的改编?

  关栋天:这是我第一次演绎汤显祖的作品。准确地说,广话版《邯郸记》的导演王筱頔对这个戏的定位不是话剧,而是“词剧”。因为汤显祖的《邯郸记》原作,很多对白都是采用词的形式,例如我一开头就会唱:“乌兔天边才打照,仙翁海上驴儿叫……”这句本身就是原著里的唱词,非常艺术化,如果只是普通的念白,就会显得单调,显然用唱更合适。

  这部戏是为了纪念汤显祖诞辰400周年而作,改编必须有唱,才能体现原著的味道和精髓,所以我们管它叫“词剧”。为了展现“清远道人”这个角色的特殊性,我们还特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唱法。我们请来了董为杰先生重新编曲,其中有昆曲的唱法,也有京剧的唱法,也融入了歌曲的唱法。

  南方日报:要将《邯郸记》背后的思想传递给外国观众,这个难关怎样才能跨越呢?

  关栋天:舞台艺术的魅力在于它往往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传递出作品最精髓、最本质的东西。当然,这种传递肯定是有所隔膜的,《邯郸记》有些唱词、唱腔,俄罗斯观众未必能懂。这些年,《风中少林》《千手观音》等演出受到西方观众喜爱,但我觉得,这些还只是停留在武术、杂技、舞蹈等肢体表演的演出层面,没有唱和念,表现形式有时候也比较单一。

  我常常在想,“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未必适用一切艺术。因为太民族的话,外国人未必能欣赏得了。相比之下,百老汇音乐剧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从舞美、服装、演员表演、音乐旋律,百老汇的舞台语言都是全球性的,很值得我们思考。

  广话版《邯郸记》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它将中国的诗词、戏曲、民族音乐等元素融进来,采用的又是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的话剧表演的方式。我相信这出戏,能够为俄罗斯观众打开一扇认知汤显祖的窗口。如今全世界流行中国文化热,我相信未来几十年中国艺术一定能在国际舞台进一步大放异彩。

  谈传承创新

  互联网时代令戏剧人深受冲击

  南方日报:您作为京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何一直青睐用新的方式表现传统艺术?

  关栋天:京剧本来就是一门传承的艺术。在它2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一面传承、一面创新,正因如此,才涌现出了许多代的表演艺术家,形成了这么多的表现风格。

  京剧从来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东西。在中国戏曲史上,还有昆曲、梨园戏等历史更久远的剧种,但京剧短短200多年能够发展成为“国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吸收能力、融合能力、创新能力。在今天,京剧需要有更多的可能性。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不仅追逐流行音乐,对于传统艺术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互联网带给人们太多新的感受和体验,对于从事舞台艺术的人,它带来的冲击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南方日报:您对“互联网 戏剧”怎么看?

  关栋天: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搞艺术的人要经受双重考验:一方面要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念,另一方面又要利用新的形式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找、摸索出新的形式,获得社会大众的喜爱,不被时代抛弃。只有将好的内容与更新的形式有机统一,才能走得长久。

  打个比方,现在的网络直播很红,那我们传统戏曲演出是不是也可以搞直播?曾经有一个京剧演员做过这方面的尝试,虽然收视率不能和那些“网红”比,但即便是0.01的收视率所对应的观众的绝对人数,远远比剧场里所能容纳的观众数量多得多。

  当然,我们现在也面临一些难题,例如网络直播戏剧仍然是一种“被动观看”,怎么才能吸引观众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但我认为,只有经过尝试才知道这条路是否可行。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