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言归正传,不能冠裳倒置,第一先说到人身上最高的一部分,就是帽子了。
从来每一朝代的更变,必定有易服色,定冠裳的各种举动。因此历朝的服制不同,而好古之士,或加以考订,偶也有载诸史册的,但语焉不详。惟世界现渐趋大同,于衣服一端,最觉显明。我恐再越数十年,必将齐一制度,旧日衣冠,尽皆淘汰,连知道也没有人知道了。我久想写一文,略述最近六十年来,吾国衣冠的变迁。不过拉杂写来,毫无理绪,或者供将来修中国衣冠史的一点儿小掌故罢了。
为什么从六十年来写起呢?因为我有生之初,略知其知识,大概在十岁光景,十岁以前,我就不大知道了。而且吾国于这种衣服上的制度风俗,参考书不多。加以我学殖荒落,无力买书,所以也无从獭祭。只不过从故老传闻,偶知一二,也只是一鳞半爪而已。此外便是就所闻见的写一点出来,但也不能轻视这六十年来一个短短的时代吧!其中的变动,有过于前代数千年历史咧。
其中变动最显著的,一个帝国成了民国,一个汉族驱逐了满族,这其间当然有不少的变迁。我们不谈衣服,先讲头发吧!好好的长头发,为什么在头脑的四周围,剃去了一圈,这不是千古以来的一种大变动吗?这一次变动不算,还来了个第二次变动,因为第一次的变动,只剃去了周围一半头发,所以第二次的变动,把头颅上整个儿的头发,都给剪短了。但是单单是男人还不算,更把女人的头发,也一古脑儿剪短了。这不是在我们古老的中国,是一极大变态吗?
我今言归正传,不能冠裳倒置,第一先说到人身上最高的一部分,就是帽子了。无论那一国家,那一时代,衣服总有两种区别,一是公服,一是私服。帽子也是如此:有官帽,有礼帽,有便帽,有小帽。此外更有种种不同的帽子。
我生长在前清时代,去所谓汉代衣冠已远,因此所见的都是满清制服。现在先讲帽子吧!当时对于那种官帽,民间称为大帽子。有一句俗语道:“你不要用大帽子来压人”,这句话,便是说不要用官势来压人,好比前代的一顶纱帽,往往说人富于纱帽气,便是说人有官气了。大帽子有两种,一种称之为暖帽,一种称之为凉帽。暖帽是冬天以至春天戴的,凉帽是夏天以至秋天戴的。在暖帽换戴凉帽,或凉帽换戴暖帽的时代,官家颁布一个日期,无论官民人等,一例遵守。这个名称,称为“换季”。
我先讲暖帽吧!暖帽有种种,跟了天气时令而更换。帽檐是黑色的,中间是一个红帽纬。三十岁以下的先生们,恐怕大半没有见过此物吧?现在只有京戏中可以看见,或是演“铁公鸡”那种戏,其中人物,还是戴那种帽子的。此外便是看话剧,话剧中演清朝历史人戏的甚多,当然要戴这种帽子。但是以严格而论,话剧中也要看剧中当时是什么时令。倘然在夏秋之间,便要换戴凉帽了。倘然在一幕戏中,而暖凉帽杂戴,这便成为笑柄了。
暖帽的帽檐,有缎的,有呢的,有珠呢的(初冬时用),有皮的,皮之中有貂的,则为品级已高之官员可用。皮的暖帽,其用最广,因为一个冬天(自冬至起),以及新春,都是戴皮帽子的。倘然是在父母之丧,穿素时期,帽檐是黑布的,帽纬是深紫色的。凉帽亦有红纬,所以亦称为纬帽,其形如喇叭式。然而在当初什么胎,什么边,都有讲究,都有阶级。这种事,从前在北京的满洲王公大臣,最为考究。据说有一次,连李鸿章也闹了一个岔子。
有一次,李鸿章在京,忽然说明天换季了,他不曾带得纬帽,便命差官到门框胡同(帽子店的聚会处),去买一顶现成的。恰巧有一顶人家定制的,还没有来取,因为急于要用,便与掌柜的商量,先买了去应用。李氏也不管什么,总算买到了一顶新帽子,到明天早晨戴了进宫召见。退出来的时候,在宫门外遇见了其亲王,某亲王少年好事,端相了李氏的帽子一回,忽然问道:“中堂是新得了恩赏吗?”李氏愕然。亲王便指着他的帽子。李氏觉悟,忙把自己的帽子脱下来,交与随从,而随手在自己的“戈什哈”头上,取下一顶帽子来戴上,一面便向亲王告罪。其实这顶帽子,也没有什么大两样,就只是这帽子上有一条边,用什么颜色的锦缎镶滚的,那就非王公大臣经恩赏不能戴了。后来李氏派人到那家帽子店里去一问:果然是另一位亲王定制的。他们关于冠的礼制,严别到如此。
据父老们讲:在他们儿童的时候(大概在太平天国战乱以前),戴这种大帽子的人更要多。一个医生,到了官绅人家去看病,也要戴大帽子。一个商人,在柜上招接主顾,倘然有个官绅来购货,也要戴起大帽子。至于在官人员,现在称为公务员的,那就大帽子一天到晚不去头。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渐渐的简易脱略起来了。但是士大夫阶级,还是需要大帽子很多。譬如读书人在考试的时候,必定要戴大帽子。乡绅人在家里,谢年,祀先,扫墓,以及先人的阴寿,忌辰之类,也必定要戴帽子。倘然礼仪隆重的人家,不但戴大帽子,还要穿起外套来咧。
大帽子上,最高部分,就是一颗顶珠(俗称顶子者,非是)。最贵的是红顶珠,其次是蓝顶珠(蓝有明蓝、暗蓝之分)。再其次是水晶顶珠,再其次是白石头顶珠,再其次是金顶珠,最下是没有顶珠。没有顶珠,便是没有品级,所谓“未入流”者便是。文官如此分等级,武官也是如此。但是武官的顶珠,不及文官的有价值,尽管有顶珠虽红,而不过做人家一个侍卫的人。
照清代的功令,没有功名的人,是不能戴顶珠的,只在大帽子上有一个红绳的圈儿。但是到了后来,谁也不守这个功令了,起码也戴一个金顶珠。但是我在十岁的时候,却有一个戴红顶珠的机会,说来是有点可笑的。原来那一年,我有一位姨母出嫁。苏州的风俗,在女家花轿出门之前,有两位亲的男宾,先到男宅去的。这两位送亲的男宾,都是未曾结婚的青年,或是新娘的兄弟之类。可是我的外祖父,却要弄两位小朋友去送亲。
除了我一人之外,还有一位是我的姨表兄,他比我长一岁。一切的冠服,都是雏形的,一样的朝珠补掛,色色俱全,而他们在帽子上都装上一个红顶珠。红顶珠是前清一二品大员的顶戴,然而在小孩子是例所不禁的,因为尚未成人的儿童,可以乱戴的。但是吾母亲出来反对,不愿戴红顶珠。吾母亲反对的意思,并不是为了孩子的僭侈,她是有点迷信的意义。因为我小时候算过命,都说将来如何如何发达要做大官。她的意思,是我的孩子,命中应戴红顶珠,也未可知。此刻为了儿戏的事,戴了红顶珠,应了这一句话,恐怕折了将来之福,她怎能知道红顶珠将来是一文不值的呢?
为了吾母亲反对我戴红顶珠,于是改换了一个水晶顶珠。水晶顶珠无足轻重,只不过是五品顶戴而已。而且不是送亲,新年里我出去拜年,也戴上了一个水晶顶珠,以取一致。
虽然红顶珠以及金顶珠,阶级层次井然。然而有引起地方,红顶珠并不希罕,而金顶珠却很为名贵的。譬如说:武官的红顶珠,毫不希奇。从前的军功保举极滥,当什么戈什哈(满语:随从)之类,也很多红顶珠。一个玉堂人物的新翰林,没有散馆,也不过是一个金顶珠。为了职务关系,红顶珠可以向金顶珠打恭请安,也常有的事咧。
告诉你一件故事吧!在苏州从前有一位钱庄经理(苏州人称为挡手,又谓大伙),因为常与官场有来往,以其铜臭薰天的钱,捐了一个道员,再加了二品衔,也可以戴红顶珠了(起码红顶珠),自己得意非凡,招摇过市,出去应酬,不必衣冠的地方,他也翎顶辉煌了。有一天,他的东家请客,邀他做陪客。他也冒冒失失,不问请的是那一位,但见东家请他上坐的是一位戴金顶的青年(从前宴会都穿礼服),他心中好生不悦,以为他是金顶珠,我是红顶珠,品级上要差十余级咧。
他因此瞧不起这个金顶珠,出言傲慢。一回儿说:自己家里宴请了一个西度老夫子,是个廪生,如何有学问。一回儿说:自己到县衙门里去,知县官如何与他分庭抗礼,伧俗之气逼人,市侩之态可掬,对于那个金顶珠,还说你们少年人,如何如何?带着教训的态度。主人示之以目,不省。蹴之以足,不悟。金顶珠报之以微笑,嗤之以鼻。先别去。主人顿足道:“你知道他是什么人?他是吾乡某翰林,你瞧他年纪轻,他是少年科第,将来入阁拜相,也未可知?他刚从北京来,到抚台衙门里是‘硬进硬出’,抚台还要向他跪请圣安咧。”红顶珠的钱庄顶挡手,觉得大窘。
顶珠以外,我要谈到翎枝了。翎枝是在大帽子后面拖着的孔雀毛。翎枝也有好几种:有蓝翎,有花翎。而花翎之中,有单眼花翎,有双眼花翎,有三眼花翎。也是依品级而定,最低的是蓝翎,高一级是花翎,那只是单眼的。至于双眼花翎,非王公大臣不能戴,三眼花翎,更是绝无仅有的了。无论是花翎,是蓝翎,非由皇帝赏赐不能戴,所以从前的履历衔名上,便有赏戴花翎或蓝翎字样,甚而至于也有赏戴花翎的衔牌掮出来。
我在年轻时候,见人家脑后翘着翎枝,我想这有什么好看呢?看了吾国的古装,汉官威仪,那里有这种装束。渐渐的,我悟出这个道理来了,这是野蛮人的一种装束。野蛮人狩猎为生,他们捕获到了禽兽以后,每喜欢把禽兽的羽毛,插在他们的头上,以及帽子上。你们瞧现在世界的野蛮民族,不是都把羽毛插在头上吗?你们瞧中国的戏剧,凡是番邦的君主,以及将官等,背后老是垂着狐狸尾巴两条的东西,倘是中国人便没有。便是扮武小生的野雉毛,我疑心它也是属于蛮风咧。欧美是号称文明先进国了,然而他们的妇女,从前帽子上亦喜欢插羽毛,恐怕也是蛮风的遗传吧?
大帽子上插着翎枝,装有一个翎管。这翎管有白玉的,有翡翠的,颇为名贵。初戴翎枝的人,要十分当心,不然便要闹出笑话。譬如翎顶辉煌出来拜客或应酬的人,必坐轿子,而坐轿子的时候,却是退步俯身而入。但偶不经意,可以使翎枝折断,所以先有仆人,以手搭在轿檐上。当上轿时,或有主人送客,初未留意自己的翎枝,而有仆人为之照拂也。又如吊丧上祭,在拜跪的时候,要摘去翎枝,亦赖敏捷的仆人为之。拜跪既毕,重行插戴,倘偶一不慎,翎枝堕地,在官场视为不吉的事。
在清初的时候,翎枝非常名贵,除了在京的王公大臣以及武职中侍卫之类,能戴翎枝的官职很少。后来几次为了军事关系,将翎枝是赏于有军功的人,捻粤军兴以后,开了捐例,花多少两银子,便可以捐一条蓝翎,或是花翎戴戴,于是戴翎枝的人,便多起来了。以品级而言,花翎比了蓝翎为高,但蓝翎据说鶡鸟的羽毛扎成的,价钱反比花翎为贵。到了革命以后,无论花翎蓝翎,这些东西,都变成一钱不值。我的亲戚朋友家中,那些翎枝,倒也拿得出一点。只有一个用途,插在笔筒里做装饰品罢了。记得我从前向毕倚虹讨了两枝花翎,后来也就那样糟掉了。
顶珠与翎枝,在礼冠上所以显其官阶的品级。倘然有父母三年之丧的,就没有顶戴。帽子上的缨,是用红色丝织的,纬帽形如覆釜,其缨亦用红色,穿孝则用黑色雨缨。仆人无顶戴,夏日戴凉篷,亦用红色羽缨。纬帽上有用魄或湖色热罗为胎者,亦有用黄色纱胎及竹丝卍纹胎者,随时令而定。
顶珠到了捐例既开,只要出了钱,可以捐来戴的,但在考试的时候,一点也不能通融。无论你捐了一个道员,可以戴红顶珠,可是你要去赴院试,还是一个童生。童生是没有顶珠戴的,只有顶上一个红圈儿。其他商人们,不曾做过官,也没有捐过官,那是没有顶珠戴的,到后来,可也就马马虎虎了。
(选自《杂志》1945年第2-4期)
本文供稿者周松芳,文史学者,专栏作家。曾就读于中山大学,现居广州。
来源:读书郎闲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