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话题专号 | 书籍和读者的“双箭头”

2021-11-18 22:56 来源:南方网

  在当代文学的生产机制中,阅读者通常是被忽略的角色,但在网络文学和自媒体中,阅读者却是重要的角色。阅读者的点击量以及粉丝转化率影响着大部分作品及作者的命运。尽管纯文学领域的写作者也有社交媒体的账号,但与作品紧密相连的“评论区”的缺失使纯文学的写作者很少有快速获取作品即时性反馈的通道。近来,随着融合多种业态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体书店的出现以及各地文学周、文学月、书展的举办,线下的文学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新书推介、跨界对谈、经验交流……参与其中的阅读者获得了直接与受邀出席活动的写作者和文学专业从业者对话的机会。你参加过文学活动吗,对文学活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你怎么看待面向大众读者的公开文学活动?

  全文大约2200字,细读大约需要9分钟。

  社群

  我参加的大多数新书见面会都是在书店,推开重重的玻璃门,冷气中混着新书的味道,比起绝对安静,人群中有着舒适的白噪音,占地空间少的红色塑料椅子,明亮的光,可以打开书沉进去,也可以带着对生活的抽离感,看着窗外,叹一句:能读书真好。周围来来往往、纷纷落座的人,仅这一次与你擦肩,但在这共享中,我们感到安慰、不孤独。

  书展、沙龙、放映、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书店和户外空间举办,在都市丛林中创造出一场精神生活的狂欢,是为数不多留存于记忆而不是手机内存里的时刻。

  现代人大多生活在都市,周围都是陌生人,过着两小时通勤,八小时工作的都市螺丝钉生活,实木复合门一关,指纹密码锁一落,回家睡觉,同时剥离情感,竖起一道墙。人与人限定在功能性的交往,相互耦合让组织运转,空间距离近了,心灵距离反而更远。

  然而,自愿参与的文学活动就不一样了。这类趣缘共同体让人跳出被限定的物理空间,有退群的自由,也有同时加入不同社群的可能。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如今人与人的真实交往,很大程度上转移到虚拟世界里,但即使这样,也无法全然取代现实世界的真实交往。用键盘敲出的文字,emoji(表情符号)传达的情绪,仍是一种想象。而在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有面对面的接触,交谈互动,语言、肢体背后都有情感传达,各种微妙的信号重新粘合每个人,那是虚拟世界的交往不可取代的。

  在这个空间里,你感到安全、放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纯粹,你们共同凝视的是捧读的那本书以及那位讲演人,这不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生活世界”吗?不同于“系统世界”中金钱、权力的主宰与支配,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纠葛,是情感与伦理的你来我往。

   解困

  我们每天被碎片化的信息包裹,30秒的短视频,200字左右的推文,大家急于奔赴“下一条”,耐心?越来越少。标题党的文章到大片、游戏,高强度的刺激下,我们大脑的兴奋阀值自然水涨船高,丰富而深邃的思想被压缩,段子、流行语就可以涵盖生活,建筑雷同的城市,点开同样的热搜、关注同样的博主,越加同质化或让大多数人看起来不至于寂寞,但是,却扁平。

  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最大差异之处就是思想,而这大部分都源于书籍。不是“在平面上滑行“的书籍,而是不断打破认知边界,构建知识系统的书籍,保持思考的习惯。借千万人之眼,观千万种世间,这就是文学,有用或无用,它就在这里。

  至少两个小时的读书、交流、问答,第一步解绑的是你的注意力,此时的专注是一种主动的专注,进入心流状态的你,久而久之,有所感有所得。如古罗马的虎形酒器:内部盛满,美酒自然从壶嘴中到倒出。与作家、批评家的近距离接触,有助于透过文字看到骨骼和肌理,书是如何构思的、角色怎样被激发和引导的、故事结尾为何这样安排。启发你应以何种视角入文、告知你应以何种结构叙事、提醒你应以何种态度打开人物心扉。

  传播

  严肃文学、名著经典、通俗作品、网络小说,人类社会衍生出两种机制来分别奖励两类作品:一种用于市场机制,通过全民投票对通俗作品作金钱上的奖励;一种用荣誉机制,通过同行评价对经典作品作声望上的奖励,相较而言,一种是空间上的奖赏,一种是时间上的奖赏。不同的道路达成不同的成就,领受不同的奖赏。我不太赞同责骂公众不读经典或者责骂经典没有受众,新一代的阅读者指向新的阅读期待和阅读体验,严肃文学也可以努力地拆除壁垒,搭建桥梁走向读者。

  以新书发布会为例,就有多种形式,2018年《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的新书发布会让我印象深刻。发布会开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选址的初衷想着菜市场既是经济学的最小单位,也是日常生活的缩影,还是经济学发生的“第一现场”。整个三源里菜市场的室内空间,都被适当改造,有些店铺的墙面或者摊位,放置了“海鲜摊为什么在菜市场中间?”等问题路牌,目的是引导路过的人,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生活里的细节重新思考。此种议题设计下,原本的菜市场,瞬间变成生动的经济学教学课堂。一场新书发布会,也就变成了一场艺术叠加在生活之上的体验展。

  既为作者的读者们所喜闻乐见,让人耳目一新,也为大众、媒体带来感官上的刺激点和记忆点,在自媒体时代传播更易形成圈层穿透力。菜市场不仅作为可展示的物理空间,也提供了内容层的灵感设计和语言层的生活表达。是媒介,也是内容。相反,这场新书发布会以艺术展的形式落地开花时,也增加了北京三源里菜市场在社交媒体上被讨论的热度和关注,为“智慧无边界”作了生动的注脚。

  如今随着融合多种业态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体书店的出现以及各地文学周、文学月、书展的举办,线下的文学活动多了起来,而人们对熟悉的事物,裂变出新的形态,也愈加期待。

  作家们努力耕耘的优秀作品,就如草原的枣红马,生得高大健硕,四蹄翻腾,长鬃飞扬,就该让更多人欣赏。以文艺为马,彼此探望,一天一趟。这样的“出圈”,我乐于看见。

  本文作者邬塘桥,中山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在读。南方人,北方胃,喜爱秋,不爱菇。

  来源:读书郎闲笔微信号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