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关注青少年成长 用真正的艺术和偶像实现审美引领

2021-09-15 20:35 来源:南方日报 李立

  回顾新世纪以来“饭圈”的发展历史,应当指出,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客观性,它的经验则带有深刻的反思性。可以说“饭圈”整治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关注青少年身心成长,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除了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特别重要的一项便是实现积极、向上、健康、及时的审美引领,营造清朗的网络新风。

  “饭圈”的兴起是中国近20年来文娱产业快速发展的产物之一。随着网络新媒体为主的资讯传播及人际互动方式的飞跃,借助网络力量蔓延的价值观和审美风潮,成为塑造“网生代”青少年面貌和心灵的无形之手。从最初的“哈韩”“哈日”风,到如今的“耽改风”“娘炮风”,畸形审美屡屡在网络上掀起风潮,为资本迅速变现提供关键途径。更重要的是,资本的垄断和侵袭加速了网络新媒体产业的商业化,一些新媒体文艺作品放弃了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导向,沦为商业附庸,以致酿出祸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整治“饭圈”乱象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深思的问题是,如何在汲取过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网络新媒体上流行的文艺作品和文化现象及时进行预判、预警?如何才能针对青少年群体实现真实、有效、“润物无声”式的审美引领和价值引导?

  首先,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引导他们客观理性地认识网络媒介的利弊作用。当排行榜单成了追星风向标,后援会成了诱导“超前消费”、组织“集资应援”的小团体,打投、控评、八卦、爆料成了粉丝社区的主要话题,互撕、拉踩成了家常便饭……面对这一切,我们应当告诉青少年,“饭圈”乱象背后凸显的是资本的任性和针对粉丝群体的精准宰割。应当让他们明白,明星崇拜不是不可以,但明星的“人设”与其本人是有距离的,很多时候这个讨好的“人设”只是满足了粉丝对理想中自我的描摹,只是一种虚幻的心理投射,供人从中获取慰藉。它是一种拟象,甚至是幻象,并不真实。

  其次,我们要增强网络文艺审美引领,要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塑。正如“饭圈”是依赖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得以形成,那么今天我们在整治行动之后,更需要把这个关乎审美和价值观的阵地重新夺回来。如果说“饭圈”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青少年抱团取暖、叛逆生长的心理特点,那么我们今天要用爱和温暖、用真正的高雅艺术和时代偶像,帮助他们找回成长中缺失的部分。在线上引导的同时,在线下也要同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优质文娱选择,让他们在优美与崇高的绘画中,在力与美的舞蹈中,在体育竞技和磨练中,培养其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审美趣味。

  要将整治“饭圈”乱象的经验和成果落实在课堂内外,需要更耐心、更仔细、更全面地开展教育工作。青少年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关系到中国的明天。文化强国的建设,依靠的并不是“饭圈”的强大,文化繁荣的任务,也不能由粉丝买单来承担。新时代的中国需要的是来自生活、来自人民、“培根铸魂”的艺术创作,是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高峰。只有健康、优秀的文艺作品才能够实现审美引领,才能够使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灵受到感悟和洗礼,从而在根本上有的放矢地引导其健康成长。

  中央对整治“饭圈”乱象的高度重视,证明了一个朴实的道理,那便是中国文艺的繁荣和发展是与青少年的成长息息相关的。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是关乎中国文艺未来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只有针对青少年的群体特性,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积极作用,不断输出高品质的文艺产品,增强审美和价值引领,牢牢掌握住文艺潮流的方向盘,才是确保网络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途径。

  (作者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