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中国有没有海洋文明?《康熙与路易十四》里的四个历史细节

2024-05-28 16:45 来源:南方网 任田

  真相有时会被迷雾遮蔽。

  直到20世纪后期,清朝还被误读为一个闭关自守、与海洋无缘的时期,主流史学界还在呼吁黄土文明进行反思和批判,渴望引入西方的蓝色文明(即海洋文明)的熏陶。这种看法影响了很多人。最近几十年,国际学界对以上说法进行了批判,提出清朝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文化等深刻变革,以及和外界的联系远比以前加强,中国在世界潮流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发现,才如同晨曦初照,轻轻落在真实的历史之上。

  而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把这些历史的真相逐一揭开,用影像娓娓道来。

  细节一:两种文明的首次对望

  丝绸之路东西两端的两位君主:东方的康熙大帝与西方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的文墨沟通、信使互动,从此开启影响深远、有关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商贸和思想文化的深度交流,代表了两种文明跨越山海、首次对望的传奇之旅。

  这是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还原的历史。电影5月23日在国内上映,此前先后在巴黎中国电影节、戛纳电影节亮相宣传。

  处于大航海时代的路易十四渴望到达世界任何可触及之处,大家一定不觉惊奇;但论及刚刚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的康熙皇帝,大概没多少人知道他又赐封中国的女海神妈祖为“天后”——这位原本只是福建一个小地方、那些靠海生活的渔民所信仰的一位地方神祇,在宋朝从夫人升格为王妃,在清朝又加封护国天后,抬到与“天帝”举案齐眉的地位,充分说明了彼时的中国对于海洋的重视。

  所以,这场相遇并非只是法国主动,而是双向奔赴:两个同样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著名君主,他们一生未曾谋面,心中燃烧的却是同样炙烈的涉海开疆之火。

  《康熙与路易十四》里,我们初次见到在无数部谋略、宫斗剧中出现的康熙皇帝,居然如此热爱几何和数学,如此渴望一张专业精确的《皇舆全览图》,而最终他通过自己勤奋的学习和传教士的努力,得到了一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图,范围涉及1100万平方公里,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版图。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张地图,今天的我们会丧失多少历史的细节:那些雨打又风吹的痕迹,擦干又流出的泪水,得到又失去的美丽。

康熙通过法国信使了解西方医学

康熙通过法国信使了解西方医学

  细节二:四个盛世之一与还珠格格

  悠悠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上溯秦始皇下至20世纪辛亥革命爆发前,能称得上“盛世”只有四个: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以及18世纪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所经历的百年辉煌。其中17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生育高峰,18世纪末人口已经超过了3亿。人口激增的原因,一方面是死亡率降低,另一方面则是基本摆脱了饥荒的困扰:产业蓬勃兴起,粮食产量增加,有效解决地方饥荒危机成为大小官员的重要KPI,若是处理不当便会遭到皇帝的严厉斥责,严重时甚至会被贬官。如同《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的著名台词:“国有乾隆、谷不生虫”虽然略微夸张,但不是空穴来风。

  18世纪,是空前繁盛的时代,中国人口首次突破3亿大关。影片中路易十四的商船来到广州,发现广州十三行简直热闹非凡。那个时候互市体系形成,为保各地贸易平衡,江南垄断日本生意,广州则掌控西方贸易,中国和海外的互市形态已相当成熟。

  《康熙与路易十四》中,从法国而来的白晋及其商队,经常要与清朝官僚和商人打交道,盛世繁荣催生对海上干货的强烈需求,举世闻名的满汉全席也在此时形成体系:山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和海八珍等,燕窝位列其中,需从多国进口。甚至为满足清朝对物产的需求,进口地劳动力难以为继,大量中国人作为劳工移民东南亚等地,湄公河三角洲可见大量广东人勤劳开拓的身影。这一切无不表明,蓝色文明至少是与黄土文明紧密交织,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天天都在发生,共同演绎那个时代独特的海陆风情。

  电影中还还原了一件颇为有趣的外交小事:外国人来到中国本来需三跪九叩,后来协商改为单膝下跪之礼;中国皇帝也拒绝了使臣们湿哒哒的吻手礼,大家有事说事就挺好。

路易十四和康熙的“隔空对望”

路易十四和康熙的“隔空对望”

  细节三:玻璃与巴洛克,中法在交流中互相塑造时尚

  对现代人来说,你很难精确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传统,很多被我们看作属于“古老正统”的东西,大多是在18世纪被创造出来,其实属于相对较新的传统。

  比如康熙年间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设立的珐琅处,就是将欧洲彩绘的珐琅工艺与中国制瓷相结合,直接将西方在铜胎上绘彩的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画珐琅,最后创烧出了珐琅彩瓷器。

  也是囿于中国制瓷水平太优秀了,直接导致了玻璃在中国发展很慢,明明公元5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在战国、秦汉的墓葬中就已经有玻璃制品出土,但还是硬等到了1696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五年,德国传教士来做技术指导,才组建了清宫玻璃厂,开始制作宫廷御用玻璃器皿。到今天我们买个旅游纪念品,北京玻璃内画鼻烟壶算是个“很传统”的轻奢选择,但撑死也就300多年的历史,还远没北京烤鸭时间长。

  所以交流是一种神奇的互动,在交流中,彼此的思想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观点的交换有如拼图的契合,需要缘分,也需要时间。中国和法国在交流中分享感悟、传递情感,共同构建起丰富而多元的精神世界,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样,在路易十四的画像中你可以了解洛可可和巴洛克是如何降临的:他穿着华丽的锦袍,上面绣着精美的图案和象征王权的徽章。他头戴高耸的王冠,上面镶嵌宝石和珍珠,脚蹬高跟鞋,上面还装饰华丽的缎带蝴蝶结……在进入18世纪的新年宫廷舞会上,“太阳王”被一顶中式小轿抬入大厅,简直像太阳一样闪瞎贵族们的眼睛。这两种审美风格不仅对时尚潮流产生影响,同时也渗入文学、音乐、建筑和家具等多个领域……虽然今天当人们提及巴洛克和洛可可,想到的是“复古”,但它们在当时却是打破传统的创新。

清朝制瓷工艺

清朝制瓷工艺

  细节四:在漫长历史中泅渡的信使

  我采访考古学家戴应新,他是发现石卯遗址的老专家,我问他古玉如何断代?他说根据同时期出土的陶器——因为古玉埋藏了很久,无法自我表达,即使新石器时代也可以是一万年前;如果是更古老的旧石器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有人类活动之后,到一万年之前。

  但是陶器可以,陶器就发生在新石器时代。虽然石器还是石器,但它们更锋利,可以满足更复杂的生产需求。同时还出现了陶器、纺织、农业和畜牧业。惊奇吧?

      亘古虽然蛮荒,但脚步却是异常坚定。天空会下雨,林间浮起雾霭,饥荒如附骨之疽,小船似乎永不会靠岸,但总有一个人会烧出陶碗,并用这只简陋的小东西,喝下第一口文明的水。再到这名古人喊来他的小伙伴,并有意识地采集陶泥、将它烧制成某种器型的陶罐,用来存水或储物,世上已过匆匆万年。

  那时候的日子很慢,但慢得极有肌理,你可以触摸每一丝乌云,拥抱每一个丽日,如同电影里所搬演的,使者白晋在波涛汹涌的汪洋之上,坚定地诵念、大声祈祷上帝保佑——他一定要活着!虽然每一次航行,都仿若摩擦在生死边缘:只为将国王的几页书信,郑重地交付到遥远大洋彼岸的中国皇帝手中。

  三年五载间,他送去法兰西精巧的测量仪器,携来几箱中国的珍贵书卷。艰难的旅程中,法国使者的青丝变成白发。稍有差池,他们可能葬身鱼腹,或是遭遇海盗,两国之间的交流便会戛然而止——彼此从未谋面,亦无法取得联系,如同两条平行线,在历史的苍穹下,有可能再不会有交集。

  这些交流极其不容易。历史就是这般严肃又带几分调皮。它竟一次又一次地让白晋在艰难中安然穿梭,仿佛是特意的守护,守护一个精妙的偶然。白晋因为一个偶然,成为了中法科学之火的传递者,穿越过万里海疆,穿越过心中的恐惧,终于让这一点点光芒温暖而坚定不熄。

法国传教士、数学家白晋

法国传教士、数学家白晋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任田

编辑:金哲华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