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行尊|传奇考古学家王学理③:阿房宫是否真实存在过?

2024-12-11 14:28 来源:南方网 任田

  考古学者不能只求“轰动效应”而忽视了对原始文献的解读

  王学理:“2003年,当‘秦阿房宫考古队’对前殿遗址做了一些钻探和试掘工作之后,一时竟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旋风。一些媒体大喊:‘杜牧撒了个弥天大谎,传世名篇《阿房宫赋》——骗国人千年!’于是,‘给项羽平反——他没烧阿房宫’‘委屈了司马迁——大火三月不灭’‘阿房宫原来是个半拉子工程土台子’……等等也响彻大地。有人说这是些‘奇谈怪论’,但有些人认为这是出自考古专家之口,还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再三强调了的,似乎是不易之论……”

王学理在秦咸阳城一号宫殿遗址前

  “我以为一些考古学者在认识上有偏差,错误的哲学观引导社会人群,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个大的误区。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早已经提醒人们,切勿把‘阿房宫’‘阿房前殿’和‘前殿阿房’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也应该把阿房宫的设计蓝图与施工程序历史地区分开来。但是,今天的考古学者更多地关注‘轰动效应’而忽视了对原始文献的解读,甚或在浮躁的情绪下‘读了’也没有读懂。”

  “秦始皇要把政治中枢的‘朝宫’建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里,这个临时所给名称的‘阿房宫’,是一组宫殿的大概念。秦的国家大花园上林苑地域范围很大,北起今西安市三桥镇西北之新军寨、后围寨,南至王寺村——和平村北缘一线,纵长5公里;东以河为界,西迄长安县小苏村——纪阳村,横宽3公里,占地约15平方公里。坐落在龙首原往西南延伸的台地上,海拔高度394.2~401.4米。在这一大范围之内,建筑遗址密集,主要分布在三桥镇以南。而阿房宫是以‘前殿’为中心向外展开的群体建筑,其中有很多附属建筑。但是,我们某些考古家以偏概全,硬把阿房宫的前殿遗址当成了‘阿房宫’。”

  “在‘阿房宫’里有个主殿,是供皇帝大朝、办公、商定大事的办公地点。秦的‘南宫’里有前殿汉的长乐宫、未央宫里都有前殿。那么,我们今天看到西安市三桥镇南从东起赵家堡、聚驾庄,西至大古城和小古城的那个大夯土台基,原址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面积达541020平方米,现存夯土台基最大高度在12米之上。其土质纯净而密实,夯层清晰而整齐,层厚7~8厘米,足以看出为承托大殿而具有很大的荷载能力。光这个地基,就夯打了三年还没有完成,你怎么把这前殿基址说成是阿房宫‘半拉子工程’?司马迁早都说过阿房宫没有建成,连前殿也是个临时称呼。你只是自己没看明白,说成是今日钻探者的发现岂不是有点滑稽!

王学理

  “我们应该看到,阿房宫前殿地基的处理基本完成,正方向朝南,这很符合‘南面称帝’的理念。并在地基的边缘上,高高筑起北墙和东西两道墙。这就是历史上长时间存在着的‘阿城’,更不是阿房宫的宫城,而是‘阿房宫前殿’的特殊外垣。但这阿城唯独南面没设墙,这主要是为大殿施工期间方便人员进出和运送材料的方便。一旦雄伟高大的前殿和勾连相交的附属建筑完成,最后将会筑南墙、开宫门、树双阙,彰显秦帝国的威严与强盛。可惜劳民的结果,阿房宫前殿无疾而终。在这里,我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北墙的中段筑有一处房屋,这应当就是‘前殿阿房’的所在。”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蜀山兀就指秦岭和四川挨上的地方,大木头都运来了要建宫殿,可惜这地基打了三年,宫殿还没有怎么盖的时候,秦朝就灭亡了。农民起义过后,现在留下来的阿房宫是个土台子,还没进行大的工程呢!杜牧的想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宫女们每天抹胭脂的水倒下去把河水都变了颜色……这是诗人的想象,把话说得那么热闹,唐代人你写秦代的故事,其实根本就没建房子,工程没有完成……”

  “我告诉你杜牧为什么这么写?因为在唐僖宗的时候,也是大兴土木,当时谁还敢给皇帝提意见吗?你敢跟唐僖宗说,你盖宫殿不合适,你看看秦代就是盖宫殿修阿房宫所以秦朝灭亡了……所以杜牧的诗叫讽谏,杜牧说秦代没说唐代,说秦代建的这宫殿这么豪华,最后被项羽一把火灭亡了秦朝,意思是你弄不好咱们唐朝也不保险……那是讽谏。”

  “在上林苑里原有多处离宫别馆性质的建筑遗址,也有焚毁的迹象。这些遗存,后来都成为阿房宫的组成部分。但钻探过的考古者竟说这些是‘上林苑建筑’,似乎是从秦15年间跳了过去。这种论调,既割裂了历史,也不符合项羽只烧咸阳原上秦建筑的事实。”

  “对于唐诗人杜牧及其《阿房宫赋》不应乱扣罪名因为杜牧是杜预的后代,既出自史家名门之后,所言也都有据。如‘蜀山兀,阿房出’句,《史记》就有‘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的记载;‘覆压三百余里’句,是复制《三辅黄图》‘规恢三百余里’而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句,本是《史记》‘自极庙道通郦山’的艺术化;‘二川融融,流入宫墙’句,正是阿房宫处于河与沣河之间的写实;‘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的赋句,难道不是选自《史记》‘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所得诸侯美人锺鼓以充入之’的记载?至于赋句中‘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哪个不是事实?至于‘长桥’(横桥)、‘复道’等名词,更是原本有此。杜牧绝不像今日的写手,乱造出文墨不通、谁都不明白的那些歌词!后人当然不应该把文学作品当作文献史料来用,更不应该责怪杜牧‘乱写蛊惑了大众’‘骗苦了后代百姓’。实际上,学问根底深厚的杜牧在这里并没有‘乱写’,也没有‘骗’谁。‘阿房宫遗址’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非轻信文学作品《阿房宫赋》的结果。

阿房宫地区文物遗迹平面图(2009年)

阿房宫地区文物遗迹平面图(2009年)

  “阿房宫范围大,不同形式的建筑、游乐、交通设施,星罗棋布。在主体建筑阿房前殿还停留在夯土地基阶段而无大型建筑物的情况下,此一地区的考古探测仅仅露出冰山之一角的时候,还不能轻易否认项羽对阿房宫的光顾。《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西屠咸阳’,指对生灵的杀戮;‘烧秦宫室’,是对建筑的摧毁。在这里固然没有指明未竣工的阿房宫,也有使自己逃过一刼的可能。但毕竟地在咸阳,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所以,要‘为项羽平反’的呼吁,似乎早了一些。”

  任田的话:杜牧作《阿房宫赋》,必须接受最严格的审视,如果不是真实描述,即成一派胡言;项羽来到咸阳,若未焚阿房之火,就该被捧为无罪的英雄……电影《后会无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大人只分利弊,小孩才看对错。”为何面对疑窦丛生的历史,人们却总倾向于做出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幸亏有像王学理这样“爱较真”的学者,告诉我们真相可贵。

王学理在测绘工作现场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铜诏怎么发现的?

  王学理:“1961年。我和吴梓林正在工作室里整理资料。长陵车站给我报告消息说有一批东西请我去看看。我们去了,在沙坑里边经过清理出了很多铜版,这些铜版都粘贴在一块。”

  “我们把这些出土物运回西安来,经仔细清理,主要是1000多斤铜版材,文物修复师傅郭希才洗刷后,从中有一块完整的‘铜诏版’。所谓‘诏版’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发布的诏书,那时还没有纸张,就刻在铜版上、陶量器上,实物难得一见,大家多看到的都是著录上的摹印。上面有40个字的诏文,典型的秦小篆书体,还让人知道了正副丞相是隗状和王绾。那么这个铜诏版,对我们搞考古的来讲就很宝贵。因为过去铜诏版只在图录上,没见过真东西。而现在,在秦都咸阳出了第一块真实的诏版,这很珍贵了吧?”

  “这应该是无价之宝,这是皇帝发布的诏令。就像现在我们中央政府发布一个政令一个册子,中央政府的大印一盖,很珍贵吧?当时人把这个诏版镶到其他器物上,让大家都知道啊。”

  “这等于是一个发布: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

  “事有凑巧,真像车过城市的十字口——绿灯通过,红灯停。遇上‘大开绿灯’,就站站顺利。就在第一次窖藏出土之后不久,第二次窖藏铜器又接踵而至。那是1962年3月份,正当考古所业务冬训期间,又接到农民在长陵车站取沙发现‘有情况’的报告。因为渭水考古队的人都忙于学习,实在抽不出人手。在接到报告的当天(14日),我只得独自一人赶赴咸阳。这次出土铜器地点是在站南沙坑的西南方向,文物同样是窖藏在沙中的。不过,它是一只陶瓮,上口距地表1.5米。显然是秦代挖开黄土层,放入容器,底部埋入沙中。在匆忙中或其他原因,使瓮被挤破,以致所盛之物中的小件物品露出了瓮外。经过分层清理、绘图、纪录,然后我把文物全部带回了研究所。”

  “长陵车站南沙坑的这批窖藏的铜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器形完整、内容丰富,是上次窖藏铜器所没有的情况,也是以后不曾见到的。总共有铜器280多件,其中包括的生活用具有:鉴、鼎、罐、盒、鍪、提勺、圆圈三角架等;兵器有:弩机零件、铜镞、铜矛、铜戈(残);货币,除秦‘半两’铜钱之外,齐、燕、魏、楚等诸侯国的铜币有15种,计达136枚之多。另有铜诏、车马器、印章和各式铜带钩等等。秦都咸阳故址的沙坑铜器很多,但在当时已失去利用价值,是些被弃置等待回炉的废品。但今天看,就大大增进了人们对秦文化及其同诸侯国关系的认识。”

王学理在清理沙坑文物

  任田的话:不记得哪位作家讲过,她喜欢翻看新生入学的花名册,因为透过这些名字,你可以看到许多新鲜生命的性格、内心和父母期许。咸阳出土的第一块铜诏版上刻着两个名字:隗状、王绾。漂亮的秦小篆书体,记录了当年正副丞相的名字。王学理曾两度进入秦都咸阳遗址,通过大面积调查,清理两批珍贵铜器窖藏、发掘一号宫殿遗址和制陶作坊、测绘冀阙宫殿遗址等艰苦探索,终于摸清了范围和布局,并首先提出“秦咸阳的范围应包括渭河南北的广阔地域”,“是个有宫城而无城廓,呈有中心而无对称轴线关系的散点布局”的都城。

  下期预告:盗墓贼渴望挖到金银财宝,观众们喜欢参观金银器、青铜器、瓷器、唐三彩、玉器……可考古学家觉得什么才最有意思?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江海燕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