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行尊|传奇考古学家王学理①:“盗墓贼”很讨厌,但也提供许多考古信息

2024-12-09 10:04 来源:南方网 任田

  人物小传

  王学理,生于1934年,陕西省蒲城县人,陕西省政府参事文史馆馆员,中共党员。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60毕业分配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改为“院”)工作,研究员。1969年至1981年,曾先后到韩城县公安局做侦破、陕西省文管会、博物馆工作。历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鼎湖宫、汉景帝阳陵等考古队队长,咸阳考古所顾问,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文物局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著作有:《秦都咸阳》《咸阳帝都记》《秦始皇陵研究》《秦俑一号坑发掘报告·上下册》《秦俑专题研究》《秦陵彩绘铜车马》《秦文化》《秦物质文化史》《秦物质文化通览》(上下)《咸阳原上的汉帝王陵园》《轻车锐骑带甲兵》《汉景帝与阳陵》《考古队长说阳陵》《穿过逆风向秦汉》等,合著历史考古读物《陕西古代简史》《陕西风物志》《陕西历史地理沿革》等,两类著作合计共32部。

王学理在讲阳陵

  汉阳陵盗洞中的骷髅

  王学理:“盗墓啊,从古到今,一直延绵不绝,真令人讨厌。”

  “《吕氏春秋》里面就讲过:‘故无不盗之墓,无不败之家。’这个盗墓啊,例子可是太多了,从古到今一直不绝。”

  “汉阳陵南区从葬坑一共有二十四个坑,其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坑都是兵马俑。汉代的兵马俑比秦代的兵马俑要小。我们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呢是大个的,和人的高低差不多:一米六五、一米七五、一米九二的个子。到汉阳陵那个陶俑是小陶俑,只有62厘米高,这些兵马俑按行阵排列,密密麻麻。在我发现的一个坑里边,平面上往下进行,有很多盗洞。这是盗墓贼挖的洞,这一个坑里面往往有二三十个盗洞坑。越往下的坑呢,那个数目就越少。挖到底部就更少,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坑到了底部,就横向串联起来了,这就到了坑底有陶俑文物的地方。当我们挖到20号坑底的时候,发现旁边有一个盗洞坑,从顶部一直到底。这个盗洞下面,这坑地面上,有一块大石头,石头旁有一个骷髅头,那又是怎么回事?”

王学理在汉阳陵现场工作

  “盗墓贼往往是成群结伙的,几个人一起,一个人在下边盗文物,一个人在上面拉绳子取走。”

  “盗墓贼之间呢,也是为了发财,这些金银财宝啊,文物啊搞上去以后,上面的盗墓贼为了转头吞掉这一批财富,往往就把石头扔下去,结果里面的盗墓贼就死在下边了。从我们考古来讲,盗墓没好下场,盗墓的结果就是自己把自己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这是盗墓贼的下场。”

  “我刚才说的二十四个坑,我们挖到这个近一半的进度,唯独这个坑里面有盗墓贼的尸骨,并不是说很常见,也并不是说每一个坑里面一定都有盗墓贼的尸骨。但是这二十四个坑都有盗洞,说明盗墓贼把很多坑都踩过点了。按照我们挖掘的布阵,很多坑都应该有文物出来,但实际上文物没有了,就说明盗墓贼得手了,取走了。”

  “唯独这个坑里边,有盗墓贼的尸骨留下来。”

  任田的话:盗墓贼的神秘身影,似乎只存在于传说之中,大家听说过没见过,王学理曾负责领导汉阳陵陵园的考古发掘工作,在现场发现了一具骇人的尸骨,正是传说中的盗墓贼,这个人曾为了追求财富铤而走险,最后在无尽的黑暗与悔恨中化为枯骨。‌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的陵墓,文景之治是历史,盗墓贼的死亡定格也是历史,都是岁月的见证,共同构成了我们无法忽视的过去。

  秦兵马俑武器缺失的三个猜想

  王学理:“再给你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兵马俑一号坑,里面兵马俑排列密密麻麻的。兵马俑本来排得很整齐,但是因为这个坑,原来的棚顶垮塌下去了,所以这片兵马俑就倒下去了,有的压碎了。经过我们考古发掘,看到有一列兵马俑,头颅全部是倒下去的,结果全部压碎了。就在这个兵马俑俑群里边形成了一个通道,这就说明有人曾经来盗过——先倒一个陶俑,形成骨牌效应,前面压后边,后边压再后边,形成个通道,这很明显。”

  “兵马俑一号坑,估计有六千俑左右。这些是武士俑,按说每名武士都应该配有一柄武器啊。当时的武器啊分三类吧:远射程兵器,就是弓和弩,相当于现在的枪;长兵器:戈、矛、戟对不对?戟是长杆兵器,对面进行格斗;第三部分是短兵器:像宝剑、匕首、弯刀,就像我们现在的手枪一样,随身携带,在短距离进行射杀的。那么按说这六千兵马俑(现在已发掘两千多了)……可是这武器没有多少。”

  “秦俑坑的兵器不多,平均你一个武士应该有一柄武器吧?现在的武器数量远远不够,不够的原因是不是盗墓贼拿走了呢?就说不清楚。”

  “原因之一,在秦代末年以后,这个秦始皇陵的工程并没有完成。到秦二世时代,农民起义已经打到秦始皇城东边,零河这一带。可当时秦国的军队都在前线上,北守长城,南守五岭。野战军都到外地,秦二世朝廷这边一下乱成一团怎么办?按照史籍记载,就是把修骊山陵墓的这些个劳动者,把他们都释放了,授予他们武器,叫他们到东边去抵抗农民军。(回到我们的问题)兵马俑应该说每个武士都有柄武器,而现在武器不够,是不是把这(部分缺失的)武器都交给修陵墓搞工程的工人,临时编制部队去抵抗农民军了?这是一种可能,是学术争论的问题。”

王学理在绘图

  “第二个可能,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工程并没有完成,也许当年这个武器还没有完成,还没有装备上,只装备了一部分。但这个可能性不是太大。”

  “第三个可能,有人说,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之后,项羽进入了咸阳城,抢走了些财宝。有的记载说秦始皇陵被项羽挖了,现在看来并没有。但我认为项羽应该来过秦始皇陵墓附近,地面上有个建筑,一些东西能拿的都拿走了,应该说包括这个兵马俑的兵器在内。因为这个是实用武器,兵马俑是假的是陶制的,那些武器可是真的。这个是很有可能的。”

王学理在秦俑坑现场

  “到底是项羽把这个东西拿走了呢?还是盗墓贼拿走的?这就说不清楚了。只能说是有这种可能。”

  “这就是作为我们学者来讲,需要研究和讨论的,到底是哪一种?”

  “如果民间传说,那就太多了。我往往陪同客人到兵马俑去参观,我都很喜欢那些导游、尤其是‘野导’(非正规持证导游)他们拼凑讲的故事。因为只有拼命讲故事,客人才会喜欢你。”

  “比如说,看到铜车马啊,他就会说您知道这个铜车马这么好,因为这是王母娘娘、七仙女坐的车子,她们坐这个铜车马就下了凡间,就埋到秦始皇陵墓里去了……我觉得很有意思。我们学者不能这么想,因为这事情没有记载,也不可能——王母娘娘在哪儿?七仙女在那儿?还真的能把这个铜车马给弄来了?不可能啊!但是听众听得很有趣味,这已经是神话了。”

  任田的话:王学理在秦始皇兵马俑从葬坑工作14年,并曾担任考古队队长。后负责领导汉阳陵陵园的考古发掘工作,被誉为秦俑博物馆和汉阳陵博物馆的功臣和奠基人。他的思考细致深入,不仅看到现场的兵马俑,还能透过他们赤手空拳看到原地失踪的武器,并提出三种可能——史料只是一点有限的残迹,但补史之缺,详史之略,甚至续史之无,是考古学家赠予公众的宝贵礼物。

  来自唐代的“盗墓笔记”

  王学理:“唐代的时候,官府抓住了一个盗墓贼,这个盗墓贼就跟老爷讲,说从凤翔以东,平原上这些墓葬就没有我没盗过的。比如说‘我盗墓就见过,把一扇木门打开以后,墓里面就呼呼地往出吹风,很快沙子就喷射出来了,我等的时候,那个沙子就从平地上一下子就起来了。我要跑得慢的话,就把我埋到沙子里去了。’这番话得到了考古证明。”

  “我们考古上也发现一些墓葬,这里面就有沙子,叫做积沙墓。”

  “还有盗墓贼说,‘有的墓我把石门打开以后,乱箭齐发就朝我们射过来了,有的人中箭了。’有没有?这个在考古上都有印证。但经过了一千多年,那些盗墓机关已经腐朽,不起作用了。像唐代的一些陪葬墓里边,墓门外边有机关,进到墓门,有个石板,你要踏上这石板,石板就会把牵绳牵动,弩机的栓塞就被扳动了……在当时来说起作用了,但经过千年以后没用了。从古到今啊,尽管盗墓一直不停,但是从政府层面到群众,也一直是反对盗墓的。你盗人的墓,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官府也一直是禁绝的。可人常常为了财富不惜生命。”

  “那么另一个情况,再回过头来说。我们侦破一些文物走私,应该是汉文帝霸陵的东西。多少年来考古学家都不知道霸陵在哪儿?这次盗墓贼在白鹿原上盗墓。公安机关把他抓住了,他提供了信息——盗墓贼说2001年,他在那儿挖洞子下去很深,于是在地上拾一个石头块,一直等了好久才听到‘崩’一声到底,说明这个墓很深。而且他下去以后,可以直着走,看到有木头……好了。当时我知道这情况以后,我给西安市考古研究所建议向国家报告。”

  “盗墓贼给我们提供了信息,我建议应该赶快把这个墓挖了。这个位置距离西安市很近,如果下边能看到棺材、棺材外面有椁,最外还有用大木板堆起来,就有可能遇到了‘黄肠题凑’,这在全国范围都很珍贵。如果我们在白鹿原上把这个墓发掘以后,去西安市也很近,那你看看这个影响多大?”

  “很可惜,当时限于各种情况没有发掘,又埋起来了。好了,2006年,西安市考古研究所又在白鹿原上进行勘探,总算确定是汉文帝霸陵,国家文物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早在1966年的时候,王学理、吴振峰就在白鹿原上挖过坑,坑里边出过陶俑,出过动物,从此以后就揭开了汉文帝霸陵的面纱——过去一直不知道汉文帝霸陵在哪里?因为汉文帝很节俭,他留下的遗言就是‘我死了以后,你们不要给我搞大墓了。你给我埋点盆盆罐罐(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无烦民)。’瓦器就是陶器不是金银财宝。所以多少年来,都只知道汉文帝霸陵没有封土堆,多少年找不出来。直到在灞桥白鹿原的东边,盗墓贼在山上打个洞子进去,这才有了寻找霸陵的信息……”

  “白鹿原东边有一座三角形的山峰,一个黄土原的断崖,多少年来人们都认为霸陵在那儿。而且清代陕西省巡抚还在那儿给立了个碑,长时间流传,直到现在白鹿原上真正发现了这个大墓,才确定了这就是霸陵啊。所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盗墓贼很讨厌,但是盗墓贼也给咱们提供很多考古发掘的信息。”

大学时代的王学理

  任田的话: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真真假假的遗诏,使后人始终搞不准霸陵的具体位置。历史的诡谲之处在于,即便是盗墓贼,有时也能意外地帮助我们发现遗址。这是命运的安排?实在耐人寻味。王学理从研究1966年对西安东郊白鹿原上江村一组汉代从葬坑发掘获得的彩绘女侍俑等一批文物着手,经过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寻觅、赴美鉴定被盗卖至美国的陶俑、特别是对在主持发掘汉阳陵出土陶俑的对比研究等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使霸陵的具体位置大白于天下。

  下期预告:《史记》上说,秦始皇陵内有水银河,皇帝沉重的铜椁就在水银波浪上漂着,这么大量的水银从哪里来?和一个神秘的女人有关……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陈学德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