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记者 罗俊杰 通讯员 帅亦雯)情惆怅,意凄凉,枕冷鸳鸯怜锦帐……这首巜胡不归之慰妻》被喻为粤曲导师的教材及初学者的必学曲,从92岁的粤曲子喉王谭佩仪口中唱出,圆润酣畅、清亮委婉。9月21日,广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的拍摄组来到谭佩仪老师家中,她正为21天后的“师生演唱会”忙碌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是代表性传承人。根据非遗法的要求,为落实《文化部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广州市积极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
据介绍,从2012年起,广州市率先启动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项目,2014年开始第二批传承人的拍摄工作。两批项目共完成14位传承人口述史的拍摄工作,分别是红线女、汤凯旋、谢导秀、杨虾、陈少芳、高兆华、区欲想、邵成村、张民辉、陈文敏、倪惠英、杨志峰、李主江、何世良等。通过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完成全市所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和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拍摄工作。该项目为非遗项目的保存了第一手资料,也成为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的品牌项目之一。2017年开展10位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的拍摄工作,目前正在紧张的采录中。
谭佩仪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粤曲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广州市年龄最大的传承人。代表曲目有《蔡文姬归汉》、《雷峰塔》、《姑苏晚咏》、《锦江诗侣》等,是广东省曲艺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风格是音域宽广、音色华美、字正腔圆,唱腔纤柔剔透,享有“子喉正宗”、“子喉王”的盛誉。演唱的每一首曲目都经过仔细的琢磨,精雕细刻,曲曲传神、句句达意、字字生情,唱出曲中人的不同性格、感情,绝不千部一腔,因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演唱传统曲目保留原曲韵味的同时,还进行了一些新的处理,并结合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使之焕发新姿。
传授技艺和传播粤曲是谭佩仪一生的追求。听到她13岁开始在茶楼唱粤曲,拜师学艺到今天桃李满园的故事,拍摄团队的年轻人感动不已。而众多前辈老倌们也因此成为了她的师傅。据悉,2017年10月12日晚广州文化公园中心台将隆重上演师生演唱会,当晚谭佩仪老师将以92岁高龄献唱,相当令人期待。
目前,广州市第三批口述历史资料片的拍摄完成了脚本,已现场采录三位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料,整个项目将于明年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