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民间传说中的神兽,麒麟早在周代就与龙、凤、龟并称“四灵”,且列“四灵”之首,是太平、吉祥的象征。麒麟舞则是客家人从北方带到南方来的一种汉族舞蹈艺术表演形式,以锣鼓加唢呐为伴奏,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艺术文化。
与其他地方的麒麟舞不同,惠州的小金口麒麟舞加入“沙仙和尚”这一人物,表演更加诙谐幽默,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沙仙戏麒麟”“沙仙训麒麟”“麒麟送吉祥”3个情景,环环相扣,形象生动。
年近五旬的曾燕青是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小金口麒麟舞”代表性传承人。面对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曾燕青一面利用种种机遇带着麒麟舞队伍走出国门,一面教学授徒,探索着小金口麒麟舞的传承之法。
好学悟性好被指定为传承人
曾燕青从小在麒麟舞的锣鼓声中长大。每年秋收之后,村里文化站就开始组织排演麒麟舞,曾燕青是忠实的观众。
到了小学二三年级,十二三岁的曾燕青身体比同龄人都要壮实,力气大,被师傅选中,开始学麒麟舞。实际上,在那之前他已经边看边学,不觉间已经入了门,学习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学习进度让老师很惊讶。由于他的表现,也是从他开始,入门学习麒麟舞的年龄从最小16岁逐步放低。
任何一项艺术,基本功往往是最枯燥又最重要,麒麟舞也不例外。扎马步就要三个月,练习冲拳和四门拳等多种套路也要相当时间,“摆姿势相对简单,但是学会如何发力往往要三个月。”曾燕青说。
一般来说,学习麒麟舞只会跟随一位师傅扮演一个角色,学习一种技巧。不过,为了将麒麟舞传承下去,小金口很久以来就有一个规矩:每一代麒麟舞都要有一个传承人,由各位老师倾囊相授各项技能,而这位传承人因而肩负着传承麒麟舞的历史责任。
曾燕青从小就极为好学,悟性也好,于是被指定为麒麟舞的传承人。于是,有七位师傅教曾燕青一个学生,年龄从40多岁到60多岁,都是浸润麒麟舞多年的老师傅,负责的角色不同,各有专长。要想全部学好,自然不是易事,沙仙和尚需要掌握的拳脚器械就包括四门拳、沙仙拳、双刀、棍、撸针、九齿耙、倒钩、枪等十多种。
为了掌握这些技巧,曾燕青从学习打锣鼓开始,舞麒麟、修习武术更是必修课,每天学习数小时。刻苦学习的成果显而易见,曾燕青3年后便出师,掌握了麒麟舞全部角色技法,16岁便完成了从“学徒”到“师傅”的转变,并开始将所学技法教授给其他人,学徒中不乏比他年长的。
如今,当年传授曾燕青麒麟舞技法的七位老师傅先后故去,小金口麒麟舞的传承和发扬更加落在曾燕青身上。
走出国门远赴俄罗斯展现客家文化
相传,五百年前的深山里,有麒麟为百姓带来祥瑞。山的另一边有一位沙仙和尚,善法术,关心民间疾苦。百姓受天灾野兽之苦,沙仙和尚下决心驯服麒麟,以造福百姓。麒麟虽然是祥瑞象征,却也凶猛非常,沙仙和尚观察良久,用一种青草再三引诱,软硬兼施,培养感情,带下山来造福百姓。传统麒麟舞以此为蓝本,代代相传。
这就是曾燕青口中的麒麟舞来历和主要故事。时至今日,在小金口村民心中,作为传统文化象征的麒麟舞依旧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每逢节日,麒麟舞是小金口各种节日活动的必备节目;过节时家家户户都会请来麒麟队表演。
在曾燕青这一代,麒麟舞更是走出小金口,走出广东,走出国门。2013年,广东省文化厅组织节目到俄罗斯展演,惠州小金口麒麟舞由于独具特色和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被选中到俄罗斯参与为期10天的巡演。在这10天里,曾燕青带着20多名队员舞动4条麒麟,在俄罗斯的六大城市每天演出2到3场。
“参加演出的有50多个节目,麒麟舞往往是领头出场的。”至今想来,曾燕青仍回味良久。在同一个城市的几场演出都在不同地方,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大草原上,现场搭起了正方形舞台,周边是层层叠起的观众席,数万观众得以现场感受来自中国、来自广东惠州民间艺术的魅力。
从2006年起,小金口着力打造麒麟舞这一文化品牌,从每个村抽调村民组织麒麟舞队伍,举办多场活动,邀请其他地方的队伍到惠州交流。曾燕青和他的队员近几年参加多场全省、全国重大文化活动,如参加上海世博会、省运会,2010年到马来西亚、2012年到俄罗斯参加艺术节,还到泰国进行文化交流。
希望形成教材传于后人
对曾燕青来说,2013年是颇有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带队远赴俄罗斯演出,也开始更加认真思考麒麟舞的传承问题。
这些年,曾燕青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愿意坚持学习麒麟舞的年轻人不多,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外出打工谋生。同时,由于多年的积淀和政府的支持,目前小金口会麒麟舞的人不少,但是会传授麒麟舞技法的师傅却不多。长此以往,传承难以为继。曾燕青说,关键问题在于没有固定的教学材料,“有教材,一般的师傅都可以传授,这对传承有很大帮助。”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麒麟舞中单步法就有麒麟步、马步、走步等多种,各种手法等武术套路更是多种多样,整理起来难度很大。以打锣鼓为例,目前的传授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言传声教”上,师傅打给学生听,让学生不断尝试,学习效率难以提高。但要撰写锣鼓谱,麒麟舞中很多“转板”难以用通行的音乐标号加以体现,要实现“看得懂而且容易学”的目标并不容易。
曾燕青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整理成册,形成书面教材,还可以随书加上演出现场的光盘,两者相互参照,这样就可以传于后人。曾燕青也在麒麟舞队伍里物色有资质的好苗子,为麒麟舞找到并培育下一代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