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渔歌、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龙华大鼓、客家酿豆腐烹饪技艺、莫家拳、龙门虎头花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惠州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加强对历史 文化特别是“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惠州再出实招,将强化资金扶持。
近日,惠州市政府以第95号政府令的形式出台并将于9月20日起施行《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每项一次性扶持20万元;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每项一次性扶持50万元。
此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扶持机制,鼓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
奖励企业和个人出资建非遗博物馆
非遗的传承多在乡间基层,往往面临缺钱的局面,如何破解?
根据规定,惠州县级以上政府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相关实物的抢救、发掘、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展示和传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继传承人的培养等。
惠州还鼓励单位和个人兴办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营企业和个人出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馆的,县级以上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或者奖励。免费或者低价收费展示的,给予适当经费补助。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还明确,县级以上政府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对实施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鼓励高校开设非遗相关专业、传承班
非遗传承断层、后继乏人,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这背后反映的是专业人才的稀缺。如今,惠州希望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记者留意到,《管理办法》提出,鼓励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传承班,以及与相关单位联合办学、办班等途径,培养专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院校采取减免学费或者给予助学金、奖学金等措施,资助学生学习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技艺。
同时,惠州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保护、管理等专门人才。
珠三角扶持非遗都哪些“大礼包”
一、惠州
1.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每项一次性扶持20万元;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每项一次性扶持50万元。
2.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每人一次性扶持5万元;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每人一次性扶持10万元。
3.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每处给予10万元的扶持;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每处给予20万元的扶持。
4.被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给予项目保护单位每年3万元的日常保护活动运作经费。
PS:扶持经费由市财政部门列入每年的经费预算。各县、区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配套扶持补贴经费。
二、广州
设立非遗专项经费,对广州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资金补贴由原来的3000元/人/年提高到10000元/人/年(国家、省级传承人不重复补贴)。鼓励各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三、深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补助经费的标准根据项目的最高级别确定,分别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补助6万元/项/年,省级代表性项目补助4万元/项/年,市级代表性项目补助3万元/项/年;代表性传承人补助1万元/人/年。代表性项目级别提升,于次年按照其最高级别标准补助。
四、佛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补助经费的申报额度为每个项目3至5万元;基地补助经费的申报额度为每个基地2至3万元;传习所补助经费的申报额度为每个传习所1至2万元;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为每人每年3000元。
五、东莞
从2009年开始,东莞对国家省市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补贴。2015年开始,国家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金额提升至9600元,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的补贴金额提升至7200元,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的补贴金额提升至4800元。
六、珠海
2009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2015年起增加到400万,从组织、机制、财政上给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