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东野语|马死落地行

2024-06-24 09:18 来源:南方网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有一个情节,李文秀的母亲张凤侠被贪财好利的男人高晓亮骗了,人财两空。她虽然极度伤心,坐在大树下苦泪长流,但此后小生意继续做,该还村民的钱照样还,当好心的村主任问:“听说你的男人跑了?”她挥挥手说:“一个男人跑了就跑了嘛,有什么了不起的?”最后,她又见到了高晓亮,知道了他与做假虫草生意的人混在一起,认识到跟他“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便彻底和他决裂了……

  看到此,我心中默念:这大概也是“马死落地行”的意思吧。

  “马死落地行”一语我自小便常听大人提起。当然,提得最多的还是阿爸。1951年他才17岁就打赤脚从乡下走到梅城,搭汽车到广州,报考进了南方大学;读了半年后,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志愿军赴朝参战,立过功受过奖;抗美援朝胜利后,光荣归国,不久后复员回到家乡担任公社干部;“文革”期间受人陷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赶回乡下监督劳动。那时我已懂点事,常常在半夜听他长吁短叹。而这时,阿妈总会柔声劝道:“马死落地行。好好想一想,天无绝人之路的!”后来,父亲想通了,也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出路:拜师学医,当上了赤脚医生。这一干就是近十年,直到1979年平反复职。

  父亲接到平反通知的当天,家里摆了几桌酒席。亲近族人和父亲的一些老战友受邀来了。席间,有老战友对父亲说:“真难为你熬过来了!你知道吗?‘文革’时,外地有几个战友忍受不了冤屈、批斗自杀了!”父亲一脸悲伤,叹了口气说:“其实被批斗打得满身是血那几次,我也想一死了之。但考虑到阿妈、老婆和三个未成年的儿子,就忍下来了!马死落地行,我不相信没有未来!”

  父亲这段话深深震撼了正在读高中的我。但是,让我对“马死落地行”有切肤感受的还是高考。1980年,我以理科生身份报考中专,但是,由于就读的公社高中没有专门的化学和英语老师,这两门课都由一位退休返聘的物理老师兼授,我们全年级100多名学生约等于没学过,于是,高考成绩可想而知:我的总成绩与中专录取线差7分,主要是化学只有9分(英语不计入总成绩)。拿到成绩单时,我徬徨失措。父亲见状,抚摸着我的肩头说:“儿子,马死落地行!你才16岁,复读再考就是!阿爸阿妈相信你行的!”我情绪稳定下来后,对自己的实力作了认真分析,知道自己理科基础差,又特别喜欢文学,梦想将来能当作家,于是决定转向文科并到城镇中学报了个文科补习班。经一年苦读,1981年居然以全县文科并列第一的成绩进了中山大学。

  到大学读书后才了解到,“马死落地行”一语不仅粤东客家地区流行,广府地区也一样;而且,其意思也基本相同:情况变坏了,优势、靠山、工具等等没有了,或者出现了新难题,人们不得不转换行为方式,以适应新形势继续生存发展。对此,我一开始颇感疑惑:为什么广府人和客家人都有这一俗语?莫非是地域文化互相影响的结果?后来,经详细了解两地先民的历史才发现,这是他们有着同样的经历而产生的词语。因为,无论是广府人还是客家人,祖上多为中原汉人,为避战火,不断南迁。不少专家认为,广府移民史始于秦汉,唐宋出现大规模迁徙,经封开、珠玑巷等地入粤,后散落至珠三角及粤西等地。屈大均《广东新语》称广东(府)文化“始然于汉,炽于唐于宋,至有明乃照于四方焉。”客家先祖则自西晋末年起多次南迁,最终经江西、福建、粤北(包括珠玑巷)进入广东梅州、河源、惠州等地(见清徐旭曾《丰湖杂记》)。而当两支民系先人逃离故土时,最好的出行工具当属马和马车。但是,长途跋涉,颠沛流离,马死车散那是最经常不过的事了。对此怎么办?不跑了,等死吗?稍有点志气的人都会说不!于是,无论你愿与不愿,都只能落地咬牙挑起担子,扶老携幼,继续南奔。“马死落地行”在当时只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描述,当然,是带着鲜血与泪水、无奈与不屈、可怜与可叹、悲壮与无畏的情感色彩的!因为,无论是骑马还是走路,谁知道有多少人最终死在了茫茫旅途上,成了路边皑皑白骨?

  相同的经历,一样的际遇,形成相同的意识,通过相同的词语表达出来,岂不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这充分印证了达尔文的论断:“不同的语言不仅由于共同的起源而彼此一致,还因为相似的形成过程而彼此类似。”(见《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

  当然,说这句话的应用与两个民系之间相互影响有关,想必也是不能否认的。因为,两个民系虽然在不同时代迁入广东,但其历程曾互相重叠。以珠玑巷为例,唐宋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广府先人和客家先人在那里驻足,常常是先来的广府先人未走,一大批仓皇的客家先人又到了,冲撞、冲突、争斗和融合不可避免。特别是明清两朝,不少客家人走出贫困的粤东、粤北山区,移居富饶的珠三角平原和广阔的粤西地区,与先到的广府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剧烈。最大规模的打斗发生在清中后期。史载,1854年至1867年,珠三角和粤西地区发生大规模“土客械斗”,涉及17个县,伤亡巨大,其惨烈情形至今仍在两民系中口口相传(或许广府话“咸丰年间的事”和“冚家铲”等词语就与之相关)。械斗原因主要是争夺土地等生存资源;当然,也与咸丰年间清政府鼓动地方民团对抗天地会洪兵暴动(也叫红巾军暴动,原因是起义兵头戴红巾)有关——当洪兵横扫粤西地区时,客家壮年男子组成的“客勇”纷纷拿起刀枪,成为抗洪兵主力。“客勇”壮大后,有的觉得可以凭实力一洗长期被“土人”(广府人)歧视、欺压的耻辱了,于是抢掠“土人”财产甚至残杀“土人”。这引发“土人”惊恐,于是,在部分“土人”头领造谣(“客人要反客为主”“客人要铲绝‘土人’”)鼓动之下,“土人”武装不断涌出,持续攻击“客勇”甚至客家妇女老幼,不仅如此,他们还凭借强大经济实力雇用湘兵和英法军队进行无差别屠杀,不少客家人一家一家被灭绝(即“冚家铲”)。事后不完全统计,土客双方(主要是客家人)死伤过百万!侥幸生存下来的客家人或逃进深山老林,或远走海外。由于得不到官府和当地人的帮助,逃亡途中饿死累死的又不知凡几!当然,在珠三角和粤西地区也有不少“客人”留下来并与“土人”和平共处甚至相互融合了,譬如现在的增城、从化、龙门、中山、高州、信宜、电白等等,都有不少客家人与当地人一起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明清长达数百年的冲突融合,酿成无数人间惨剧,同时也造就了不少人间奇迹。譬如,清末南海人康有为、新会人梁启超推动维新变法,包括黄遵宪、丘逢甲在内的众多客家子弟全力追随;客家人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陈少白、谭平山等无数广府才俊赢粮景从,甚至抛头颅洒热血;改革开放后,无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无不开拓进取,使广东一跃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如今,又还有谁会去区分“深圳速度”“湾区奇迹”的创造者究竟是哪个民系的人呢?事实上,他们只有统一的称呼“广东人”“中国人”!

  语言记载历史,其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族群大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马死落地行”一语成为广东众多地方的流行语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忽然想起一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的“故事”:由于改革开放初期陈规旧律仍甚多,许多创新举措难以推行,这让众多广东干部群众颇为苦恼。但是,困难难不住聪明的广东人,他们发明了“三灯论”,即“遇到红灯绕着走”“遇到黄灯跑步走”“遇到绿灯快步走”,于是,许多禁锢改革发展的条条框框被冲散打破了,广东大地呈现勃勃生机,真可谓是“病树前头万木春”。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广东人“马死落地行”一种典型表现吧!

——姚燕永@粤东野语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