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东野语|“转屋下”还是“转屋夸”?

2024-09-09 10:11 来源:南方网

  中秋节将到,与几位梅州老乡小聚。席间,他们为回老家该用客家话哪个词语争论起来:有说“转屋下”的,有称“转屋夸”的,还有坚持“转屋家”的。争得不可开交之际,他们一齐转向我:“老兄最近不是在研究客家口头语吗?说说你的高见吧!”我想了想,说:也没啥高见,最近刚好做了点功课,讲出来,权当抛砖引玉吧——

梅州兴宁四望嶂。山后是平远县石正镇,山两边村民口音差异明显。

梅州兴宁四望嶂。山后是平远县石正镇,山两边村民口音差异明显。

  首先,无论是“转屋下”“转屋夸”还是“转屋家”,应该都没有错。这不是“和稀泥”。理由有二,一是根据语言学“约定俗成谓之宜”原则,一个词语只要在同一个语言区中大家都听得懂、看得明,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二是口头语用文字录下来有不同呈现属正常现象。因为从古至今,记录口头语并无统一标准;而且,即使是在同一语言区相同的词语在不同地点发音都有差别,正所谓“一处乡村一处俗,一处土谈一处音”,譬如,梅州兴宁市与梅县、平远毗邻,有些地方仅隔一丘陵,两边居民的语音就有差别——兴宁这边的有卷舌音,而梅县、平远那边的没有。因此,记录同一意思的口头语有不同的“词形”就非常正常了。举个典型的例子:客家人普遍使用的一个詈语“gāo máo(或guò máo)绝代”,其拼音标示的汉字至少有几十种,包括高毛、高么、过毛、高禖、锅摸、哥莫、哥磨、郭摸、馘殁、苟谋、瘑殁等。不过,它们“写法”虽然不一,但只要是客家人,绝大多数一听就明。所以,无论是说“转屋下”还是“转屋夸”,抑或是“转屋家”,都是可以的。事实上,查客家相关典籍也会发现,地区不同、作者不同,选用的词也不一,如欧阳觉亚等编著《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为“转屋家”(第440页);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客家方言大典》乃“转屋夸”(第318页);而温昌衍著《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第30页)和朱炳玉著《客家方言词语考释》(第222页)、《五华客家话研究》(第177页)分别都采用“转屋下”——不过,朱炳玉在《客家方言词语考释》称“‘屋’与‘下’连读产生同化音变,‘下’读如‘跨’”。

  其次,在语言学中,精准达意是用词第一原则。卡耐基说:“要学会用明确的词语来表达明确的意思。”(见《说话的艺术》)平时说话如此,在正式场合更应如此,特别是在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宣传等活动时,谴词用字须小心又小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弄清楚上述三个词语哪个最能“精准达意”还是蛮有价值的。

家、屋的字形演变。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屋的字形演变。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考证,我认为用“转屋下”最恰当。理由如下:

  一、从字词的意义和搭配而言,“转屋下”是最合理的。我们先来看看上面三个词语所涉及的字义:“转”,可作动词及量词等。作动词时,其义主要是“改变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譬如,《诗经·邶风·柏舟》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就是指“转动”“回还”之意。“屋”在古代稍为复杂一点。其造字本义:动词,在房子里坐歇、睡觉或“躺尸”。在《说文解字》中,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后作为名词,指人休息的房子。但一说“屋”的本义是指“幄”,所以《说文解字》注曰:“屋者,室之覆也。引申之凡覆于上者皆曰屋。天子车有黄屋。诗笺:屋,小帐也。”后来因为“屋”被用来指称房子或家了,才另造了“幄”字。“家”,是会意字,“居也”。甲骨文的字形是房子里有头猪,本义是“屋内,住所”。在《说文解字》中,家,“从宀,豭省声”。“夸”,始见于甲骨文。在《说文解字》中夸,“苦瓜切(夸)奢也。从大,亏声。”又:“苦瓜切(誇)譀也。从言,夸声。”《说文解字》注:“(夸)奢也。奢者,张也,叠韵同义。从大,夸声。苦瓜切,古音在五部。(誇)譀也。从言,夸声。”本义为奢侈、张大,后引申为夸张、夸大、浮夸、炫耀等义,又引申为赞美、赞赏等。“下”,甲骨文由上面一长横和下面一短横组成,本义是“下面,位置在下”。由此引申出一系列字义,如低等级的、方面、次序及降落、进入、投送,等等;其中有一个是:当它与名词搭配时,有表示“里面”或“在里面”的意思,譬如,“心下”“言下”等,具体例子可见《三国演义》第101回:“懿心中大疑,回顾诸将曰:‘此必神兵也!’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以上参见《汉典》)因此,可以看出,在“转屋家”中,“屋”与“家”同义,“屋家”搭配明显重复啰嗦了;在“转屋夸”中,“屋夸”意义不搭,或者说不能构成一个词;而“转屋下”的“屋下”意思很明确,就是“屋里”,“转屋下”就是回屋内、回家里。

  二、从词源上说,“屋下”一词可谓“有来有路”,而无论是“屋家”还是“屋夸”在古汉语中均尚未能找到出处。最早出现“屋下”一词的是《礼记·杂记(下)》“先门而后夹室,其衈(音耳,血也)皆于屋下。”南北朝时期该词也不少见,如名著《世说新语·雅量》:“尔时吴兴沈充为县令,当送客过浙江,客出,亭吏驱公移牛屋下。潮水至,沈令起彷徨,问:‘牛屋下是何物?’”又如颜之推《颜氏家训》:“理重事复,递相模效,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宋元之后,“屋下”一词用得更普遍了,如苏轼在《司马君实独乐园》一诗开头就写道:“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再如《水浒传》第十回:“却说众庄客引了二十余人,拖枪拽棒,都奔草屋下看时,不见了林冲。”又,第四十三回:李逵“吃得饱了,把李鬼的尸首拖放屋下,放了把火,提了朴刀,自投山路里去了。”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这些例子中的“屋下”大多为“屋内”或“屋里”之意。

  众所周知,客家先祖大多来自中原,客家方言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都保留了众多古汉语词汇,“屋下”便是其中之一。因此,从追求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和规范性要求出发,讲到回老家或回家乡时用“转屋下”是最合适的。

——姚燕永@粤东野语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