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愉悦的词汇。无论是在传统文化中,还是在客家民俗中,它跟自然之美、人工之美、事业之美和婚姻之美相联结,可谓“四美俱备”。
春水拖青黛。
自然之美。古代文人墨客多用拖青呤咏山水田园,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意态盎然景象——
写山。“溪流破白添新涨,云岫拖青失旧林。”(《俨山集·十月十日雨》)是明朝诗人陆深眼中南州万山的气象。“横黛拖青,浑身空翠。”(《山阴县志》卷第四)为清代史学家沈麟趾看到的蛾眉山景致。“山瘦拖青,雪残堆白。”(《扬州慢·孤山探梅》)乃现当代女词人刘蘅目睹的“里湖绝好冬姿”。
绘水。“一水拖青围舍北,万竿抽碧绕墙东。”明成汝信在崆峒山脚江岸上的小屋一看就惹人爱,堪与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成都草堂媲美。而清陆㙨“稻花一路香,田水拖青蓝”(《夏日访云栖庵绕过圣水洞遇雨·其一》),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起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描树。仲春时节,明张大烈为“千条弱柳拖青线,应期到,呢喃燕。”(《青玉案·社日》)而沉醉;乾隆皇帝弘历则因“村烟遥带白,苑柳迟拖青。”(《春日南苑行围即事杂咏·其三》)而感怀;在寒食节时,北宋词人毛滂曾为“芳草池塘新涨绿,官桥杨柳半拖青”(《浣溪沙·其一》)而欣然。自《诗经》吟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采薇》)后,杨柳便成了一种文化象征:或表送别,或表思念,或表春归……在这三首诗词句子中,表达的更多是对春风潜归、万物复苏的喜爱。
抒写自然时,拖青有时指山间的云雾、峰峦、江水等等被“拖”——渲染、“牵曳”、涂抹——成青绿色、蓝色或墨绿色(在古代,青本含“绿”如青黄不接、“蓝”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黑”如玄青等义),有时指绽出嫩芽、绿叶或新枝垂下随风摇摆。这些色彩和景象,没有人看到会不心动不喜欢!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有不少人为了自然之趣山水之乐抛弃仕途经济遁入山水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其中突出代表。
人工之美。拖青曾是古代一种化妆手法。男女皆用,女用居多。一番轻涂慢抹,娇娘更美、俊郞更靓——
清朝佚名撰《建邑书林南阳郡鼎镌会海对类》一书记录了许多古代美妆方法,其中,“妆抹类”包括“摇青、回青、拖青、收青、铺青、妆青、描青、舒青、分青、纡青、垂青、拖蓝”等等技法。同朝诗人曹垂灿在《月下柳》词中写道:“柳眼拖青,丝丝笼月,和烟痩。蛾眉初就,无限相思逗。”所谓的“蛾眉初就”,是说美人刚刚画好的眉毛好似柳芽儿。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成语“张敞画眉”的典故来:据《汉书·张敞传》载,“敞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终不得大位。” 张敞肯定是个爱妻狂魔,否则不会那么招摇、引人瞩目。想他为妻子画眉之时,定是慢慢描、轻轻拖、细细擦。而正是从汉代起,女性流行用青黛(一种矿物或植物染料)画眉,因此,张敞画眉之法正是拖青亦未可知。当然,妻子经他细心装扮后定更加美丽动人。
事业之美。拖青在古代最早是一个形容人地位尊显的词汇,代表着功成名就、出人头地——
它最早出现在汉代扬雄的文章《解嘲》中:“纡青拖紫,朱丹其毂。”原意是身系青绶紫绶印绶,乘坐着红漆的车子。具体来说,“纡”和“拖”都有系、垂之意,“青”“紫”则指青色和紫色的印绶,古代只有高官显贵才有资格佩戴。“朱丹”是指用红色涂饰,“毂”为车轮中心的圆木,也代指车。因此,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事业成功的。不过,“纡青拖紫”一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被写成“拖青纡紫”“拖青曳紫”或“拖青紫”等等,于是后来便有了拖青一词。如,唐朝李延寿著《北史·后妃(上)》称:“阶房帷而拖青紫,缘恩幸而拥玉帛,非一族焉。”(意为“有人凭借宫廷妻妾关系而身居高位,借着皇帝恩宠而拥有财富,这样的家族不止一个啊。”)又,明薛承爱《遗稿》卷一曰:“福禄官魁如不陷,拖青纡紫列朝堂。”(意为“如果一个人在福禄、官职、科举等方面没有遭受困厄、阻碍,就能够身着高官服饰位列朝堂之上。”)在古代,男子事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能够凭自身本事“治国平天下”。但是,中国官场人物大多很虚伪,总是耻于谈官言钱,似乎不表现出清高就很“Low”(底端、低级)。当然,如果一个人地位尊显却行事卑劣,是大可批判甚至咒骂的。扬雄嘲笑他人纡青拖紫当是这个意思。但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否定拖青纡紫,逢官必骂,则是错误甚至违反人性的,因为事业成功了又能心怀百姓,不贪不占,保持高尚品行,难道不美吗?又有什么好批判或羞于说出口的呢?难道个个人都要像杜甫、孟郊那样才华盖世却穷苦一生才值得赞扬吗?所以,我倒是非常欣赏《古诗十九首》中直呼“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的坦诚,以及李白被选召入宫时“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喊“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这么说当然不是要人们都向李白等人学习,谦虚谨慎、默默苦干也是极好的,只是不能褒此贬彼而已——各美其美、参差多态才是真实人生!
客家人拖青常用油籽树枝。寓意百子千孙。
婚姻之美。拖青与婚姻直接相关,是客家民系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幸福、瓜瓞绵绵的不懈追求——
在客家婚俗中,拖青是指在迎亲队伍中,有一个7-10岁的童男(一些地方也用成年男子),拖着用柏树、榕树、桃树、茶树或竹子枝条扎成的青条走在前面(也有不少地方走在新娘后头),意在替新娘将沿途的“凶煞”镇住拖掉,保佑新娘平安到达夫家;目的地到了,新郞家人要接过青枝抛到自家大门屋顶上,以祈求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百子千孙。
此俗尚不知起于何时。目前见到最早记载拖青的是清嘉庆年间镇平(今蕉岭)县举人黄香铁所著《石窟一徵》。该书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粤东客家地区婚俗全过程,其中写道:“俗迎娶之日……先行一童子,曳桃枝开路,谓之拖青,取袚除不祥之义。”(转引自台湾健行科技大学官网《客家礼俗简介》)。清光绪年间修撰的《嘉应州志》亦载:“一男仆缨帽长衫,执榕树枝,去仰来府,名曰拖青。榕树取义多子也。”也就是说,最迟在清中晚期,“拖青”习俗已在客家地区流传开了。
民俗的生命很顽强。印象中,即使在“文革”“破四旧”时,它仍在一些客家山区存在。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有一回,我一个堂姑出嫁,一开始说选我去拖青,为此阿姆还专门交待了我许多注意事项,譬如,一定要跟紧新娘,走累了也不能掉队,到了男家不许伸手讨要红包,等等。但堂姑出嫁之日去的却是同族另一男孩。为此我失落了好多天。最后才从一位叔公口中得知:尽管大家认为我长得还算有灵气(据说选为拖青的男童一般都要长得清秀好看),但由于阿姆临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给我置办新衣新鞋,穿着有补丁的衣服和打赤脚去拖青不体面,于是堂姑家只能另选他人……
客家传统婚俗是很繁琐的。据记载,不仅有继承自古代汉族的整套婚礼仪程,还有民系自己的创造和传承。拖青就是其中一项。当然,客家传统婚俗也不都是美好的。不说过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青年人爱情的打压,更不说“童养媳”“等郞妹”等陋俗,即使是现在,依然有一些地方(如闽西、赣南)存在彩礼过高、陪嫁太重等问题——我小时候遭受的“误伤”这类事情根本不值得一提。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年轻人愿意结婚总是好事喜事美事。特别是在当下,更应鼓励后生仔后生妹及时恋爱、结婚。这不仅是拖青等民俗能否传承下去的问题,更事关客家民系的持续发展乃至于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
惊蛰将至。春光明媚,正是踏青好时节。让我们走出家门,拥抱自然,细细观赏“涧泉流香过白鹿,林木挂雨拖青虹”(元·舒頔《许子仁相招山中叙话》)的胜景吧!
——姚燕永@粤东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