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心中总有一团温暖的火。
还是正月十四晚上,上床后看了一会儿《商君书》就困了。忽然想起手机充电线坏了,于是边打哈欠边打开某软件,选了款价钱适中的原厂产品,匆匆付完款抛下手机就梦周公了。不知过了多久,猛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把我惊醒了。一看,是134开头的号码,以为是诈骗电话,便恼怒地把它按掉了;但它马上又响了起来,我只好接了,但开口有些粗暴:“哪里?三更半夜的,鬼叫啊?”这时,手机里传出一个年轻而温和的男声:“姚先生,您好!我是送外卖的,您12点10分下单买的充电线到了。”我一时间愣住了:什么?这就送来了?又不是啥急用东西(我有备用线)!于是我说:“抱歉啊!我以为是诈骗电话呢!你现在哪?”他回答“楼下大门外”。我一听急了:室外气温只有五六度吧,他该有多难受?于是快速钻出被窝,套上毛衣、秋裤,再披上大衣,开门冲下楼去;打开铁门,只见一个穿着红色外卖衣、戴着眼镜的小伙子缩着脖子提着个小袋子站在寒风里。我叫他进大堂来,一边接过货物打开检查,一边再次为刚才的不礼貌道歉,然后问:“买的又不是药啊吃的,不能明天送过来吗?”他咧咧嘴道:“先生,您下单时没标送货时间呀!况且我们也不知道您是不是急用呀!平台给我派单了,就必须第一时间送到,否则会扣钱的!”说完,他要离开。我看手机显示已快1点,有点于心不忍,便请他稍等,快步上楼拿了个20元的小红包下来递给他:“大过年的,你辛苦了!”他愣了一下,挥手拒绝:“叔叔,这我不能收!违反公司规定的!”我硬塞给他:“没关系的!年还没过完嘛,一点小意思!”但他还是坚决不收并急着要走。见此情形,我只好说:“真是拘礼啊!”并随口问:“还有货要送啊?”他闻言停下脚步,耸耸肩愉快地说:“没。送完您这单今天就OK了。一会儿回到家,我就和老婆开车转老屋下——今天要给我头胎儿子‘上灯’呢!”听他这么说,我兴奋了:“你也是客家人啊?老家哪里?”他回答“梅州兴宁的”。我说,我是平远的;你们兴宁“上灯”仪式最隆重了!他眉飞色舞地说,是啊!是啊!我们那有“元宵大过年”说法,就是因为过去一年生了儿子的家族正月十五这天都要热闹一场!见此情形,我又把小红包递给他,说:“算是我这个老乡的一点贺礼吧——祝你家宝宝快高长大!”他犹豫了一下,说了声“多谢”,双手接过小红包,微微躬身后告辞了。
回到屋里,我怎么也睡不着了,满脑子都是小伙子说的“上灯”两字;于是打开电脑,细细查阅“上灯”相关资料。
我先是赶了下时髦,问DeepSeek:“‘上灯’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其意义是什么?”DeepSeek搜索网页并深度思考后回答:
“上灯”一词的起源和意义可从语言使用与民俗文化两个角度分析:
一、“上灯”一词的文献记载
1. 作为日常词汇的“上灯”
“上灯”字面意为“点灯”,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例如,唐代诗人元稹在《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中写道:“满山楼阁上灯初”,描述入夜点灯的情景。此用法在明清小说中亦有体现,如《水浒传》提到“上灯后”的时间概念。
2. 作为民俗节日的“上灯”
作为传统习俗的“上灯”可追溯至汉朝。据《岑溪县志》记载,汉朝已有在正月初十为新生男婴悬挂灯笼的仪式,称为“上灯节”,寓意家族添丁。此外,部分文献提到其可能与汉代祭祀活动相关,如汉武帝纪念窦太后、东汉张道陵设立上元节燃灯祭祀等,但这类说法在客家族群中较少被强调。
二、“上灯”的文化意义
1. 象征添丁与宗族延续
“灯”与“丁”在粤语、客家话中谐音,悬挂灯笼(“上灯”)代表家族增添男丁。新生男婴的家庭需在祖祠挂灯,并将名字写入族谱,标志着男孩正式被宗族接纳。客家人因历史上多次迁徙,格外重视人丁兴旺,此习俗强化了宗族凝聚力。
2. 仪式流程与祈福内涵
上灯节通常持续五天,分为三个阶段:
上灯:正月初十零时,男婴父亲燃放鞭炮至村社,悬挂写有孩子名字的花灯,并设宴(“灯酒”)庆祝。
暖灯:正月十一至十五,家长需为花灯添油祭拜,确保灯火不灭,象征香火延续。
落灯:正月十六取下花灯挂于祠堂,完成祈福仪式。
3.性别与宗族观念
该习俗仅针对男孩,女性既不能参与仪式,亦不入族谱,反映了传统社会对男性继承权的重视。
总结
“上灯”一词作为日常用语最早见于唐代诗文,而作为民俗则起源于汉朝,盛行于两广客家族群。其核心意义是通过挂灯仪式庆祝添丁,祈求宗族繁荣与子孙平安,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家族延续的重视。
应该说,DeepSeek的回答比较精练周到,但据我所知它显然有不少错误或不精准之处。为证实这点,我展开了深入探究。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局部)“看花灯”
首先,我发现“上灯”一词最迟在东晋便出现了。昙摩难提译《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云:“尔时求愿,为子上灯;七日七夜,光明不断。”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曰:“无病为涅槃,谓之无上灯无忧无尘安,是说不移动。”两者皆为明证。进一步检阅与“上灯”同义或近义的“供灯”“燃灯”等词,则发现它们在汉朝已出现。史载,东汉明帝倡佛,听说正月十五日有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做法,即命令这天晚上皇宫和寺庙都点灯,士庶之家也不例外。这便是后来元宵节燃灯、上灯之由来。至于佛教为何这般重视灯火,从源头上说与佛诞有关:传说佛陀降生时,世界充满光明和喜悦,天空出现种种神奇景象,于是人们燃起灯火庆祝佛陀到来,由此形成了佛教供灯传统。发展到后来,灯在佛教已不仅是照明工具,更被赋予深刻宗教象征意义,常与智慧、觉悟、破除无明、供养功德等核心教义结合。如,《华严经》云:“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又如,《大般涅槃经》称:“烦恼暗故众生不见,智灯照故了了分明。”禅宗兴起后,灯又内化为“心灯”,指向“内在觉性”,六祖惠能所说“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即此意。后来,佛教连传法仪式也被称为“传灯”,比喻佛法代代相传,如“一灯传千灯,灯灯无尽”。不过,也有不少专家认为,元宵燃灯习俗起源于道教:因为正月十五是主管天、地、人的“三官”下降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所以正月十五纵乐张灯。由于从汉朝起道教和佛教先后在全国广为传播,导致民间形成了“供灯”“燃灯”“上灯”习俗,并代代相传至今。很自然地,相关词语也随广大信众的崇道礼佛行为而成为日常用语。
客家人祠堂里的花灯。图片由河源市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其次,在广东,生男孩后举办“上灯”活动的并非只有讲粤语(广府话)和客家话的两个民系,特别是不止“盛行于两广客家族群”,因为潮汕地区也很盛——当地人称作“吊喜灯”。据介绍,从正月十一到十八,潮汕地区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添丁”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神庙请火,回来后分别吊在家中神龛和床头,谓之“吊喜灯”。如果上一年元宵后生了男孩,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宗祠灯架上,以此表明家中添了男丁。此后每晚家人还要抱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家灯笼里点燃蜡烛,一面接受乡亲祝贺;到了元宵夜,不仅要点灯,还要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显然这与客家人“上灯”大体相同。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名称不同;而且,传统上客家一些地区如兴宁等的“上灯”活动更复杂更齐整——正如DeepSeek所说“上灯”“暖灯”“落灯”仪式一样不能缺,而且在办喜宴时往往还要舞狮演戏;如此等等。不过,当下由于大家忙于生计,“上灯”仪式大多已简化:一般在元宵节当天就把贴名、挂灯、入谱和喜宴等等办完了。
第三,DeepSeek没有提到“灯”何时与“丁”挂上勾的。经考证,我认为当在宋代。证据有二:一是北宋教育家吕希哲著《岁时杂记》中云,每逢元宵节,汴京都会举办盛大灯会,妇女们外出赏灯喜戴蛾儿、蜜蜂、蜻蜓、蝴蝶、蝉等头饰甚至头灯,甚是惹眼,正所谓“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除有闹春之意外,戴蝉尚别有含义,因为这种“状如纸蛾,而稍加文饰”的蝉“又作宜男蝉”。这或许是首个元宵灯与生男孩相关联的文献记录。二是南宋文学家陈元靓著《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中引《本草》称,时人相信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使人生子,若夫妇同去别人家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所谓的“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也;于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妇女不仅外出赏灯,还偷灯盏。而被偷人家也不以为恶。这也明确把灯与丁等同起来了。此外,宋朱弁著《曲洧旧闻》和《续骫骳说》的“元宵节”中也描述了当时妇女髻鬓参插“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出门赏灯的情形;词人晏叔永在《上林春慢》中亦写道:“素娥绕钗,轻蝉扑鬓,垂垂柳丝梅朵。”显然,戴蝉风气在宋代颇为流行。目前国内较一致的看法是:客家民系形成于宋元。由上面的记录可推断,客家人承继了宋朝人以灯喻丁习俗,并将元宵制灯赏灯与生育男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上灯”习俗。至于广西《岑溪县志》所记西汉已有庆祝生男孩的“上灯节”一说,由于是孤例,且目前查阅汉至清的文献未找到相同记录,故其真实性暂且存疑。
河源忠信花灯灯会。图片由河源市连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
不约而同的是,明清以来,国内众多地方都存在以灯喻丁传统。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譬如,在台湾,灯有光明与添丁涵义,因此,元宵节时不少妇女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意为“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都是极为重视“添丁”的。这在“籍帐”(主要是“户籍”)制度上表现得非常明确:从春秋战国到大清,登记户口时男丁是必录的,女性在不少朝代则往往有姓无名。譬如,唐代早期实行的租庸调制,就是以丁男为对象的税制;到了宋代,户籍登记不仅要严格区分主户与客户,还以丁为主——当然,“女子和老小等全口状况”也是要记录的,“但就整体看来,以丁为主体的登录,是以户帐及丁口帐的形式被广泛实行的”。([日]池田温著《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此外,族谱也颇能反映这种“大男子主义”:不少地方仅男丁有资格录入;有的地方女性虽然也上家谱,但有姓氏无名字。所以如此,原因众多。譬如,在狩猎、农耕时代,男性力量占优,自然成为家庭和社会经济支柱,从而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又如,历代统治机构在派徭役和征兵时都以男性为主,使各个家庭都高度重视生男孩。再如,由于各朝制度规定男性享有优先甚至唯一的政治权力(包括身份)或财产的继承权,导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思想得以确立和传承。可以说,古代中国对男丁的重视,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尽管这对女性非常不公平。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令我忧心的是,时至今日,无论在客家地区或其他地区,过分重视男权而轻视甚至忽视女权的各种现象依然堂而皇之地存在——包括“上灯”。这必须改变!因为“生而平等”才是现代社会!
“叮~”短信提示音响起。拿起手机一看,居然是一早送快递的后生仔发来的!短信说:“叔叔,我们平安回到兴宁了。再次感谢您的祝福!也祝您元宵节快乐!”我心中立即热乎乎的!想了想,回信道:“唔使客气!在当今不少青年不愿结婚生育之时,你们愿婚愿生,是很值得庆贺的!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过,如果你们二胎生女孩的话我希望也可以‘上灯’!”
短信发出去后,抬头一看,天边晨曦已现……
——姚燕永@粤东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