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你是否心有所动,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是的,“客子”一词比较古老。至少在你读过的不少唐诗宋词里出现过。对于客家人来说,它甚至还很亲切,因为曾经在一个较长的岁月里,它是不少人祖辈之称呼。所以,这是一个熟悉的词汇。但在现当代,除一些诗人外,用之者越来越少,它逐渐淡出普通人视野,因此又变得颇为陌生。透过这个“历史词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人部分重要的情感生活,以及一段缠绕至今的沉沉历史云烟。
“客子”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主要有四种意思:
一是游说之人即说客。司马迁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穰侯)又谓王稽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其意即如此。这也是“客子”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记录。此意被后世沿用,王安石《偶书》云:“穰侯老擅关中事,长恐诸侯客子来。”其典故更是直接取自《史记》这段话。
二是客人或来宾。比司马迁小60多岁的刘向在《说苑·正谏》中说:“(晋)平公曰:‘客子为乐?’咎犯对曰:‘臣不能为乐,臣善隐。’”此处描写晋平公对咎犯比较客气,不直呼其名而称“客人”,相当于现在说“您”或“先生”。(注:“隐”则为隐语,借谜语或隐喻来说明、表达特定见解。此处指劝谏。)有人说,由于《说苑》很多内容直接引自战国时期诸子著作,因此“客子”一词或许先秦时期就有了。由于此说没有例证,因此只属猜测。不过,这一用法亦被后人继承,如《太平广记》卷五十九“女仙四”:“二女答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
梅县松口火船码头。清康乾之后,许多客家人在此坐船到汕头,再从汕头搭船去台湾、南洋等地。
三是离家在外之人,游客、游子等等是也。“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怀德》诗云:“鹳鹢在幽草,客子泪已零。去乡三十载,幸遭天下平。”同列“建安七子”的阮瑀亦有诗句:“客子易为戚,感此用哀伤。”以此为滥觞,历代骚人墨客均以“客子”入诗词曲赋。唐诗中,仅杜甫作品里就多次出现,如:“客子庖厨薄,江楼枕席清。”(《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暮归》)“柴门鸟雀噪,客子千里至。”(《羌村 其一》)宋词里,苏东坡等名家也“惯用”,如:“吾庐想见无限好,客子倦游胡不归。”(《和子由四首 其三》“佳人尺书到,客子中夜喟。”(《与顿起、孙勉泛舟,探韵得未字》)可以说,但凡离家外出求学、考试、从军、做官乃至于旅游者,无论有名无名,大多写过思乡之作,而“客子”一词似乎避无可避。此乃当代人为何对该词感到熟悉的根源。
四是门客、侍从或雇工、佃客。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中载:“陈安世者,年十三岁,盖灌叔本之客子耳,先得仙道。”其所指为门客或侍从。《西游记》第二十七回:“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语道:‘师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带几个客子锄田。这是奴奴煮的午饭,送与那些人吃的……’”其所谓则为雇工。
如今,“客子”除被个别诗词作者用以代指游子、浪子外,其说客、门客、雇客等义已基本消失。这是语言随时代发展自然衍化的结果。
对于客家人来说,“客子”一词还别有意味。尤其是在清康乾时期,它与台湾收复前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直接关联——
我是在读嘉庆版《平远县志》时注意到这一情况的。在该县志卷之四(上)“人物”和卷之四(下)“列女”板块中,我读到四则与台湾有关的记载。一则在“人物”篇中:“吴省忠,字敏谋。东石人。刚正不阿,识略过人。曾往台湾呈请开粤籍,定学额八名,士林传颂。至康熙六十年,台地不靖,忠率义民攻破贼巢,以军功题授把总,即委守凤山淡水仓廒,复迁授千总。至今,后裔皆贵显。人以为正气之报。”另外三则在“列女”篇中,分别是:“黄氏,东石林为梓妻。梓往台湾经商,病故……”“刘氏,坝头林亮尹妻。年二十,夫故,坚负自矢。抱兄子托洲为嗣,娶媳凌氏,生一子,托殁于台湾……”以及“张氏,小柘人。劭年许配李某为妻。李父丧,家贫,往台湾佣工,日久未归。氏父贪金,欲另择配。氏坚执不从,年已二十四。父受富户聘资,强迫改适。”此时,张氏不仅不从,还自己找到李家邻居帮忙,入了李家门,“历数十年,氏五十余岁矣,而李某归,亦五十余岁,行合卺礼……后乃连举二子……”初看起来,这四则记载涉及的四个男人都很一般:一个是当官的,但并非一二品大员;其余三个或经商或当佣工,剩下的那个(林托洲)甚至身份不明。但县志记录中的一些细节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譬如吴省忠“曾往台湾呈请开粤籍,定学额八名”“至康熙六十年,台地不靖,忠率义民攻破贼巢”等等似乎隐藏着什么。于是,我对明末至清中叶的台湾历史和大陆相关情况作了一番探究,发现这四人背后竟然大有文章!
清郎世宁绘康𤋮像。康熙二十二年(1683)派大军收复台湾。
譬如,粤东客家人为何赴台?当地人又怎么称呼他们?要将它说清楚,须先提郑成功:1662年,延平王郑成功赶走荷兰强盗夺回台湾,开启了祖孙三代的治台时期。虽然他不认清朝,但始终以明臣自居,并一直使用南明年号。可以说,他和子孙们都没有一丝一毫要脱离祖国的意图!与郑成功一起护台的将士也一样。他们主要是福建人,也有个别客家人——有专家称,他们是最早定居台湾的客家人。1683年,清军在施琅率领下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投降,台湾与大陆合为一体。1684年,为稳定、发展台湾,福建巡抚金鋐上书朝廷要求招徕大陆民众渡海垦荒。清廷同意后,福建沿海和广东东部穷苦民众纷纷前往,其中就有不少兴宁、五华、平远和蕉岭等地的客家人。这些客家人之所以愿意背井离乡,主因是粤东“山多田少”“地瘠民贫”,且“匪患严重”;而台湾土地肥沃、人烟稀少,清政府还给予赴台垦荒者经济补贴。为防止台湾再生祸乱,一开始,清政府只允许男丁凭照前往,因此,大多数客家人如候鸟一般初春去晚秋回;而且,由于客家人去得较晚,能占有土地的很少,所以大多只能当佣工、佃客,或做些小生意。(参见嘉庆《嘉应州志》)直到雍正九年(1731),清廷才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但在乾隆年间,这一政策又有反复,最后于1761年彻底放开,客家女眷才得以合法渡台定居;此后直至嘉庆年间都有不少客家人携家带口赴台。(参见《清史稿》)粤东客家人上岛后,居住地大多集中在中、北部,族群内一直讲客家话(公元2000年该方言被命名为“四县腔”),于是被当地人(主要为较早去台湾的福建人及其后裔等)称为“客子”。雍正十年(1732),曾参与平定康熙六十年台湾叛乱的蓝鼎元在《粤中风闻台湾事论》一文中说:“广东潮、惠人民,在台种地佣工,谓之客子,所居庄曰客庄,人众不下数十万,皆无妻孥,时闻强悍。”他在《平台纪略》中进一步说:“台中客子庄数十万众,皆程(乡)、大(埔)、平(远)、镇(平)人民,而镇平尤倚赖之。”道光年间(1834)周玺主编《彰化县志》中记载了彰化平原客家佣工分布情况:“客佃多粤人,与漳泉民错处”,并提到“客子”通过“结首制”组织垦荒,即以集体协作方式开发土地。1920年连横著《台湾通史》卷一“开辟纪”云:“客子自清初渡台,以佣力拓垦为业。”此外,台湾和粤东民间还有众多族谱等有相同记载。
据不完全统计,清康、雍、乾、嘉年间赴台垦荒的客家人约占大陆赴台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又以蕉岭(镇平)人最多——目前蕉岭人口20多万,但在台湾的蕉岭后裔却有40多万。上述情况,就是《平远县志》“列女”篇中提到的3个普通平远男子在台湾佣工、做生意等的历史背景。可惜的是,该县志没有细述3个平远男人在台湾的具体情况。
吴省忠与三个平民大为不同,其经历反映出更深广的历史“意象”。从《平远县志》可知,吴省忠虽然也是清朝收复台湾后才登岛的,但他能为已在其间居住的客家人争取到“粤籍”考试资格,且有8个“学额”,是非常不易的。因为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非常完备,各省各州参考人数、录取名额等都是严格审核后确定的,非有重大变化不予变动;对于“冒籍”者(相当于现在的“高考移民”)的惩罚更是严苛,轻则革除功名,重则枷杖、流放。清朝历年兴起的“科场案”中,不少涉案者是“冒籍”人员。历来江浙地区文化水平最高,竞争激烈,不少士子便到顺天、云南、贵州等地“冒籍”参考。譬如,浙江慈溪人姚廷清有族人在贵州当官,族人帮他在贵阳捐了监生;道光元年(1821)他在贵州中举,后赴京考中进士;但最后被人举报,进士身份被革除。又如,清末著名实业家张骞的童生身份也是“冒籍”考得的。(参见人民网论坛2020年6月28日《冒籍、代考……清代如何严惩科场舞弊?》)清中叶以后,闽粤赣等地客家人与土著经常械斗,有的规模甚大,其原因除争土地、水源等生存资源外,“学额”也是一大因素。所以,吴省忠能在台湾为客家人争到这么大的福利,说明其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大!至于他“率义民攻破贼巢”一事更非同小可。因为康熙六十年“台地不靖”是指发生了朱一贵叛乱。当时,朱一贵自称“明朝宗室”,联合李勇、吴贵等人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十天内聚集了四万余人,不久便攻下台湾府城(今台南),建立了“永和”政权;这一行动得到粤籍人士杜君英响应,于是,整个台湾岛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政府一方面派大军镇压,另一方面采取手段分化叛军,使客家人与福建人之间矛盾扩大;同时,还通过奖掖等方式鼓励客家义民与叛军作战。不久,叛乱敉平,朱一贵、杜君英等被处死,台湾避免了再次分裂。吴省忠参与此事,应当是利用了其平远同乡身份去动员客家义民参与平叛的。由于功劳较大,所以被授予“把总”之职。可以说,吴省忠在台湾参与的两件大事,无论哪一件都值得大书特书。
清乾嘉之后,粤东客家人赴台还有两次高潮:一是“闹长毛”即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一是1949年国民党军败出大陆时。而在1949年去台湾的人中,有不少是被溃逃的胡琏兵团抓壮丁抓走的。我小时候还常被大人吓唬:“再不听话,就让胡琏兵捉走汝(你)!”
“骨肉天涯别,风尘客子悲。”( 北宋陈襄《哭倪氏女弟亡儿传孙》)历史的车轮飞转,康乾时期距今已两三百年,就连1949年也已相隔76个春秋,但是,台湾仍“孤悬海外”。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国际邪恶势力和岛内反动当局操纵下,台湾再次面临“兵凶战危”境地!真希望400多万客家后裔们能弘扬祖辈爱国爱乡“正气”,全力推进和平统一大业,让台湾早日平安回归祖国怀抱!毕竟,你们的根在粤东在大陆!
——姚燕永@粤东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