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东野语|“落托”

2025-07-21 11:32 来源:南方网

  最近甘肃天水某幼儿园血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其诡谲案情引得世人议论纷纷——当然也不乏蹭流量的自媒体捕风捉影造谣生事。一日,与几位老乡聊及此事,有人说:“这事搞到‘七国咁乱’(粤语,乱七八糟之意),当地政府部门自然脱不了干系,也与所谓权威媒体‘落托’有关!”我问何出此言?他气冲冲道:“事情发生多少天了,你看到有一篇像样的披露真相的报道吗?如果所谓的权威媒体够‘硬枨’,何至于小道消息满天飞!”

  我很认同这位老乡的看法。但我深知如今“权威媒体”之难,于是权且放下该话题,琢磨起他提到的“落托”一词来——

  “落托”仍活在客家方言和北方方言中。不过,其意思却天差地别。客家方言中,“落托”又称“落落托托”,主要指物件结合不紧密,快散架了。譬如,小明的单车骑了十几年了,周身“落托”,除了铃不响其他都响。又如,围龙屋大木门经数百年风霜,早已“落落托托”,再不修就要坍塌了。由此引申出两种意义:一是形容关系松散。譬如,老话说:“相认驳脚,落落托托。”意思是“世间凡认亲的都不容易长久来往。”另一是指靠不住。譬如,小明做人十分“落托”,正经事都指望不上。上面那位老乡说的“权威媒体‘落托’”即此意。(参见张维耿著《客方言标准音词典》、刘锦堂著《有来有路客家话》等)。

  北方方言中,“落托”没有这些含义。《汉语词典》说:“‘落托’  见‘落拓’:1.亦作‘落托’。2.贫困失意,景况凄凉。3.冷落,寂寞。4.放浪不羁。”就是说,“落托”和“落拓”是词义相同的异形词。“落托”最先出现于西晋学者晋灼集解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司马迁原文为:“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对此,东汉学者应劭曰:“落魄,志行衰恶之貌也。”晋灼曰:“落薄,落托,义同也。”案:郑氏(东汉学者郑玄)云“魄音薄”。这话有点绕,理直了就是:“落魄”“落薄”“落托”三词同义,形容郦食其潦倒失意、景况凄凉。当然,“落薄”也不仅是“落魄”之注音,它也常被单独使用,如唐萧颖士著《萧茂挺文集·赠韦司业书》说:“仆从来宦情,素自落薄,抚躬量力,栖心有限。”“落拓”则最迟在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外篇》“疾谬”中便有了:“然落拓之子,无骨骾而好随俗者……”其意亦是“贫困失意、景况凄凉”。显然,在古代汉语中,“落托”“落魄”“落拓”“落薄”都是相互异形词或说是同义词。它们之所以有不同写法,当是记音用字不同造成的。

  有趣的是,近日看到有文章称:汉语之所以出现“落托”“落魄”“落拓”“落薄”(还有“落泊”)这些“相似词”,是因为它们“分别借自古希腊语和古拉丁语”。其中,“lob是古希腊语、弗里斯兰语词……我们的先人译作‘落泊’。而它们的变体[希]loppe、[英] loppe(今作lop)、[拉]lapsus、[法]luppe(今作loup)……古汉语译成‘落魄’。此词进入汉语的相对语言史年代约为汉~唐时期。”“而‘落托(拓)’两词来源于古拉丁语lautus;古英语lothario;法语loterice……进入汉语的相对语言史年代至迟为东罗马帝国初期(A•C3~5世纪)。”(见龙小同《古老语言的研究之二:落泊与落拓》)此说无疑打开了人们的脑洞。只是它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古代欧洲这些词语是怎样传到中国的?作者并没有举证说明。而以现代人的认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凿空西域”,方才打通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主要是西域——中亚地区)才有了较深入接触,欧洲那些词语怎么可能这么早就传入了中国?毕竟比张骞小19岁、同样生活在武帝朝的司马迁已在《史记》中使用“落魄”等词。

  “落托”“落魄”“落拓”“落薄”(还有“落泊”)等除了在表示“贫困失意,景况凄凉”时可相互替换外,在表示某人性情“豪放、放浪不羁”或其生存状态“冷落、寂寞”等意思上也基本一致。以形容某人性情“豪放、放浪不羁”为例:有人用“落拓”,如白居易有诗云:“白首余杭白太守,落拓抛名来已久。”有人用“落托”,如杜牧的名作:“落托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有人用“落薄”,如钱谦益有借物咏怀诗曰:“差池梁燕恒辞社,落薄巢鸠不置家。”也有人用“落魄”,如欧阳修曾自述其少年时“颠狂无所阂,落魄云羁牵”。不过,千百年流传下来,这些词也产生了细微差别。譬如,“落薄”用于表示放浪不羁的相对较少;而“落魄”则还有不受拘束之意,如北宋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云:“道士张素卿,简州人。少孤,贪落魄……”所谓“贪落魄”乃指贪恋无拘无束生活。不受拘束与放浪不羁意思相近,但程度不一。

  与客家方言一样,北方方言也从“落托”衍生出成语“落落托托”——当然,意思与客家方言还是不同;同时,北方方言还诞生了“落落魄魄”等词。至于客家方言“落托”(“落落托托”)或“落拓”(“落落拓拓”)从何发展而来,为何表达的意思与北方方言不同,则有待进一步探究了。

  史蒂芬·平克说:“人们对语言尤为好奇,而且充满热情,原因很简单:语言是心智中最容易被触摸到的部分。人们想要了解语言,因为他们希望由此洞悉人类的本性。”(见《思想本质》)那么,透过“落托”等词,我们可以洞悉古人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哪些本性呢?我想,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进取与不甘。汉代以后,文人士大夫大多奉行儒家入世思想,总想“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到宋代,范仲淹还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儒家心怀天下、造福苍生的进取精神推到极致。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历来能实现人生理想的甚少,绝大多数难免遭受各种挫磨,有人甚至“落托”终生。于是,在古代诗文中总弥漫一股不甘不平之气。譬如被后世称为“诗圣”的杜甫,青壮年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宏愿,然而,奔走一生,却从未有实现抱负机会,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没有保障,因此,抑郁不平之气时时萦绕心间,所写诗歌便形成“沉郁顿挫”风格。与他境遇相同的还有孟郊、李贺、蒲松林等一大批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纷繁复杂,有社会客观的,也有文人自身的。论述前者的甚多,我重点说说文人个性悲剧问题——以“诗仙”李白为例:导致他“人生在世不称意”的,自然与当时李唐王朝的政治生态有关,但我认为问题更多的出在李白自身。《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其实只有诗文之才而无治世之能,“非廊庙器”(唐玄宗语)。这体现在他不仅没有提出过任何匡时救世或治国理政的思想方略,甚至缺少基本规则意识。典型的例证是:玄宗已擢拔他为翰林学士,他却经常酗酒误事。一日,“帝坐沈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授笔成文……”你看,他甚至因贪杯差点误了皇帝的事!对此,他并无任何“政治觉醒”,相反,也许正因为他向朋友吹嘘了此事,才使杜甫写下著名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后来,李白更加肆无忌惮,在某次“侍帝”时,“醉,使高力士脱靴”。高力士何许人也?皇帝身边最得宠太监!于是,高力士“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最终借杨贵妃之手将他赶出了朝廷。至于后来参加永王部队导致被流放夜郞,更说明他缺少大局意识和识人之明:堂堂正正的太子你不去投靠,却加入到欲争天下的野心家队列里!是的,李白是空前绝后的诗文天才,是想有大作为的,但终究只是个政治白丁,其“落托”命运是“木匠㧡枷——自造的”!历史上,与李白相同者岂在少数?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雕像。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雕像。

  二、洒脱与退隐。仕途坎坷,文人士大夫常呈现两种心态:一是洒脱——至少表现出洒脱的样子。苏轼是其中代表。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过激政策,苏轼不断遭人暗害:“乌台诗案”时一度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出狱后不断被贬,先是黄州、惠州,最后到了儋州,其间,他有苦闷、愤慨,但渐渐看开了随遇而安起来。在黄州,他写下“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词句。在惠州,则称:“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甚至表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日子更是“落托”得一塌糊涂,但他仿佛甘之如饴:“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甚至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正因如此,后世有人评苏轼乃“天下第一豁达之人”。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他为了对付政敌装出来的,“其人生底色仍是悲苦愤懑”。我倒是觉得,这只是苏轼的一种人生态度:不管内心如何煎熬,都以豁达对待面临的一切!

  二是退隐。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是其中典型。甚至连苏轼也曾动过彻底退隐念头,说什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过,其入世精神终究让他苟活于官场,直至在常州病逝。由于历来论述退隐的著作汗牛充栋,在此不再展开。

  三、求真与无畏。古代文人士大夫还有一个难得的品性:求真,讲真话,即使刀斧加身也在所不惜。“太史简,董狐笔”开启秉笔直书传统,其后代有传人。而在众多优秀人物中,我认为明朝思想家李贽尤为值得评说。概括而言,李贽终生“落落托托”:嘉靖六年(1527)生于福建,自小跟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识字读书;中过举人,做过几任小官;因为人正直,清廉自守,以致郁郁不得志,一家人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下,曾有两个女儿被饿死;晚年削发为僧,授徒讲学;万历三十年(1602),被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逮捕入狱;当听说要押解回原籍时,他说:“壮士不忘在沟壑,烈士不忘丧其元。”夺过理发师的剃刀割喉而死,终年76岁。他下场之所以如此悲惨,是因为一直以“异端”自居,反对思想禁锢,批判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官僚腐败,特别是猛烈抨击儒家经典和程朱理学,斥之为“伪道学”,从而“为世所不容”。同时,他倡导“童心说”,主张为文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头可断,面身不可辱”。其所谓的“童心”即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而要保持“童心”,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作。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著作。

  学界普遍认为,李贽是“一代思想文化巨人”。其思想不仅对后世文学创作如公安派“性灵说”有直接影响,还成为“晚明思想旗帜”,“开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潮先河”,甚至“对于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影响深刻。”

  人们对李贽的评价无疑是恰当的。结合现实,我感到弥足珍贵的是他倡导并践行“绝假还真”理论。“文革”结束后,巴金先生鉴于“那荒唐而又可怕的十年中间,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提出要吸取惨痛教训,呼吁人人说真话。为此,他一共写下五篇专论,在当时激起强烈反响。巴老说:“说真话并不容易,不说假话更加困难。”“我讲不了真话,就不如索性闭口!”(见《随想录》)显然,这与李贽思想一脉相承。如今,经改革开放几十年“改造”,特别是新时代大力推行“讲真话,办实事”,社会风气已“旧貌换新颜”。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现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搞形式主义、不讲真话等问题。

  马克思曾说:“历史经常重演。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则是闹剧。”这提醒我们:又到必须正视说真话问题的时候了!

——姚燕永@粤东野语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