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东野语|“等路”

2024-12-16 09:52 来源:南方网

  “月山背 慢慢升起 雪白诶也月光

  远远馁 有只灯火 渐渐渐渐近

  今本日 会有麦诶麦诶等路呐

  ……”

  “真美啊!”偶然听到森乐团演唱的《等路》,我不由自主地被迷住了。是的,它描绘的意境很美,曲调轻柔舒畅,配上富有穿透力的清纯女声,句句入耳入心!特别是听到“断暗时节擎等灯笼去等汝 天光时节带等露水去等汝 壑腊树下榕树下磨坊边陂头下 等等等等等汝”时,泪水悄悄洇湿了我眼角。

  这让我对“等路”一词产生了浓厚兴趣。上网查找其源流,没想到又搜听到邱舒唱的另一首同名歌曲:

  “第一摆见面,来到生份个世界;

  这白白按阔个空间,全部就恁生疏。

  朝晨䟘床个时节,你个气味还留在挨鼻公。

  搉门声都无人回,系睡到日头晒屎朏,也系煞猛做事去咧个。

  无人来应声,无声无息。

  在哪位讲好爱分挨个等路,么人分挨一日到暗个能量?

  ……”

  姑娘小伙首次约会,第二天早上,在宽大生疏的房间里醒来,他的气息还闻得到,人却找不到了;于是,姑娘心乱了,先是猜他会去哪里了呢?接着想起了他讲过要给她“等路”、会每天给她满满能量的诺言……缠绵、细腻,深情款款,很自然的让人心生怜惜。我眼眶再次湿润了。

望夫石。

望夫石。

  这两首歌几乎颠覆了我对客家歌曲的认知。因为印象中,客家歌曲都是比较传统的——无论是歌词或曲调均如此。小时候听过的哀怨悠长的五句板,反复看过的悲情催泪的汉剧、采茶戏……它们都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真没想到客家歌曲也可以如此富有现代味、人情味,以及历史感。

  而这一切,自然源自“等路”一词所蕴含的丰富意义。

  “等路”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很晚。查历史典籍,虽有“等”“路”连在一起的词语,但除官职名称外大多非固定词语,与客家人(还有部分讲闽南语者)口中讲的“礼物”“手信”一类的“等路”更没有关系。“等,会意字,从竹,从寺。本义指整齐的简册。引申为一样、同样。又引申为等级、级别。如《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另,‘等’表等待之义;又假借为‘待’,如《字汇·竹部》:‘等,候待也。’今有复音词‘等待’”。“路,本义为道路。《说文》:路,道也。《尔雅》:路,途也。《夏书·胤征》:‘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宋元时,‘路’还用作行政区划的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地市’。”(参见李学勤等著《字源》)在古代,由“等”“路”组成的“等路”,主要有几种意思:1.省略。表示某些道路,如《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六:“陇东路兵马使元膺并诸将郝宗等复分兵八千出南道雅、邛、黎、巂等路。”某些方面,如《金史·本记》卷一:“又命斡带及偏裨悉平二涅囊虎、二蠢出等路寇盗而还。”或某些省市,如,《宋史·世家》卷五:“己卯,遣使按问西川、岭南、江浙等路刑狱。”2.官职。如《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三·韩世忠:“事定,授京西等路,捉杀内外盗贼。”又,《金史·志》卷六:“后复置总管府、河北东西大名等路提刑司。”

  不过,“等路”虽在史籍中可查到,但在民国以前的各种字、词典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中却无记录。说明直到清末,“等路”尚未成为固定搭配的书面词汇(官名除外);至于它何时开始以口头语的形式在客家和潮汕等地流传,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待月西厢。明陈洪绶作

待月西厢。明陈洪绶作

  在客家地区,把“等路”作为名词记录、解释的典籍出现在当代。不过,能找到的也不多。我看到的有两种:一是欧阳觉亚等编著《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与普通话对照词典》。它在“礼物”的注释中说:“赠送的物品。客 礼物li1 vud6;等路den3 lu4。 潮 礼物loi2 mueh8;手信,qiu2 xing3;等路dang2 lou7。”反过来说就是:在客家话和潮汕话中,“等路”即为礼物。二是中国客家博物馆编《客都梅州辞典》。它有专门的“等路”条目:“在传统社会中,客家人多礼好客,走亲访友总要带些小礼物,如鸡蛋、糖果、糕点、水果、土特产品、自制小吃等。但凡有客人要来,或远行亲人归来,或赴圩,或走完亲戚回家,一家老少会到路口等候,帮客人(或亲人)提行李,接进厅堂招待。这时客人或亲人拿出随身带的礼物分给老人或小孩,每人一份。客家人将这些礼物统称为‘等路’。梅州客家地区华侨甚多,20世纪60年代每当有番客从南洋回桑梓探亲,其亲人都会在村口、路口等客。番客则拿出‘等路’分给大家,又叫‘分番糖子’。大的‘等路’有红包钱、毛巾或国内罕见的小用品及糖果、饼干等。在过去,客家儿童大都当过‘等路虫’,只要大人出门,便早早地候在路边,期盼家人带好吃的东西归来。”

  《客都梅州辞典》对“等路”的解释无疑很客观、详尽了,不过,仅限于实物层面;事实上,我认为客家地区一直以来都有形而上或说是文化上的“等路”。譬如,本文开头引用的两首歌所唱的就如此:第一首所等的“等路”是亲人归来,是浓浓乡愁得以轻轻抚慰;第二首叙说的“等路”是企盼兑现爱的承诺、与爱人携手共驱人生孤寂。这与古代“春闺梦”“盼郞归”和“望夫石”等传统相连接——大家都还记得《木兰辞》里木兰归来时家中的情形吧:“爹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姐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对于家人来说,木兰能平安回家就是最大的“等路”了!

  几十年来,我还亲历过另外两种“等路”——

  一是官场“等路”。十几二十年前曾非常风行。大概情形是:上级领导或大老板要来公干,当地主官都会带四套班子成员提前到收费站出口或市县界公路边等待;领导或大老板到了,当地官员一拥而上表示热烈欢迎,寒喧一番后,大家各自上车,由当地官员带路到宾馆或活动场所。领导或老板公干结束后,当地官员再把他们送到高速公路入口或相邻市县交界处,与另一市县领导交接完才告辞。按官场惯例,这种“等路”是马虎不得的:谁去谁不去、谁带队、见面寒喧什么等等都大有讲究;而来公干的领导或老板心中也是“有谱”的,譬如,车的前后次序万万不能搞错;又如,来宾的脸色是突出风向标,地方官员是不能不细察的。这两年大火的电视剧《狂飙》中就有这么一个场景:得知省督导组要来京海办案,该市四套班子领导在市主要领导带领下到路口等候;但是,督导组非常反感他们这一做法,便不停车直接开过去了。这让带队的市领导大为尴尬,同时感到一场政治风暴即将袭来……这种“等路”在古代官场曾长期存在,说明中国官僚政治痼疾难治。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这种风气被迅速扭转了。

  一是歧视性“等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各地盛行干部下乡“支农”。记得有一回来我们生产队的是一位武装部门的干部,人称“某连长”;邻省人,方头大耳,额角上有一红白混杂的斑块。他为人勤恳,每天跟社员们一起劳动,从不偷懒;脾气还算好——批斗地富反坏右分子时除外。那年国庆节,他请假回家探亲;可能是没有习惯,也可能是经济不宽裕——听说生养了五个孩子,回生产队时没带“等路”,导致一帮远远看到他回来便涌到村头迎接他的老人、孩子很是失望。这让他手足无措。好在这时来了个卖冰棍的,他立即掏出一小叠钱买了十几根冰棍分给大家——但是,他大声地说:“贫下中农才准吃哈!贫下中农的才准吃哈!”于是,我和几个家庭成分不好的孩子只好流着口水、眼巴巴地看着“贫下中农”们快活地吮吸雪白的冰棍!更为难堪的是,生产队干部给他派饭时经常使坏,总是让他轮流到那些成分不好的家庭吃。有一次,轮到我家了,但我家已没有米了,更别说鸡蛋、肉什么的,这把我阿姆急坏了!她让我去一个叔婆家借来半升米、1只鸡蛋,再去自留地拔了一把没长大的蒜苗,给他专门做了一顿饭菜……他怎么吃的没看见,因为我被阿姆关在杂屋间里了……后来,阿姆说,他走时留下了1分钱,说是按规定交的“派饭费”。

  真是无巧不成书!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一次我去一朋友家做客,当我边寒喧边把礼物递给到门口迎接的朋友时,忽然听见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客厅响起:“哈哈!听口音,这后生肯定是客家人吧!客家人都把礼物叫做‘等路’的!”进门后我跟说话的人打招呼,突然认出了他那方头大耳特别是额角上的斑块,于是问他是不是“文革”时曾去某县某乡某村“支过农”?他大大声说:是的!又问他是不是叫某连长?他又大大声说:是的!然后他一脸好奇地问我怎么知道他是谁?我说:“你还记得当赤脚医生的姚家吗?”他一脸茫然。我提醒说:“那你还记得那次探亲回去给村里老人孩子买冰棍的事吗?”他拍拍额头说:“当然记得!我拿了半个月的伙食费出来给你们买‘等路’呢!”我淡淡一笑,说:“是他们吧!”他愣了一下,不久满脸通红,口中嗫嚅道:“对不起!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那……那种……家庭出身的孩子。”见他这个样子,又听朋友说他“文革”后以副团级身份转业到某地方企业工作,但只安排了个副科级,家里人口多,日子一直过得很艰难云云;于是,我便不再提那顿饭的事了。其实,我早就听说了:当年干部吃派饭,按规定一餐是要付一角钱的!

  往事如烟。“等路”等出几多心酸和无奈?

  “秋高气爽,系睡目个时节;

  天时转寒,偎近我们的心。

  咬咬声不断,思念还有爱。

  ……

  在哪位个讲好爱分挨个等路,么人分挨一日到暗个能量?

  讲好爱分挨个等路,做得分我一个温暖个屋家无?”

  耳朵边再度响起邱舒的《等路》曲调。这是对爱的呼唤!这是对温暖的家的祈盼!但愿每一个人都能等到各自渴望的“等路”!

  (歌词注释:远远馁:远远的;今本日:今天;麦诶:什么;断暗时节:天黑的时候;擎等:擎着;等汝:等你;第一摆:第一次;按阔个:这么宽阔的;恁生疏:这么生疏;挨鼻公:我鼻子;屎朏:屁股;也系煞猛:还是突然;分挨:给我;么人:没人;一日到暗:从早到晚;睡目:睡觉;咬咬声:呶呶声;做得:能不能;屋家:家。)

——姚燕永@粤东野语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