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东野语|“靓女”

2025-03-03 09:41 来源:南方网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这是《孟子·滕文公下》中一句名言。确实,做学问必须善“辩”,因为“真理越辩越明”。目前,包括客家地区在内的不少地方对“靓”字使用的普遍说法就似是而非,须好好察辩一番的。

  在各大网上,主要流行三种说法:一是“靓”字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香港影视作品和流行音乐在内地由南(粤语地区)向北普及,“从一个地方方言词汇逐渐演变为全国通用的流行语”的,特别是“靓女”“靓仔”等成了全国大众日常用词,充分体现了“粤语文化北伐”成果。二是“靓”字虽然古老,但宋元以后在北方地区出现越来越少,清末民初后甚至消失了。三是客家人现在常用“靓”字也是粤语影响、渗透的结果,明清以后客家地区也基本上不用这个字了。这种言论在一些较权威的学术著作中也出现,譬如,温昌衍著《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中说:“粤语对客家方言的影响是强劲的。有些词甚至在很短时间内就渗入了客家方言。例如,今南片(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客家居住地)各点及永定可见的粤语词‘靓’(liang56)(漂亮),在晚清时梅州一带仍未见使用。黄遵宪用方言土语写成的《新嫁娘》五十二首诗中都是用‘倩’……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靓’(liang56)在客家方言南片及其周围已是随处可见。”

碧桃靓。

碧桃靓。

  其实这些看法大多是错误的,至少以偏概全。下面我们来一一考证、分析——

  首先,“靓”不是什么“粤语词”或“地方方言词汇”,而是一个“资历深厚”的古汉语词汇。“靓”,繁体为“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宋玉《楚辞·九第八》中云:“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从造字角度看,它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说:“靓,见也。从见,青声。”《说文解字注》曰:“靓,召也。”《广雅》亦称:“靓,呼也(召唤)”,表明其本义为“召见、邀请”。因面见“召者”(君王或主人)不能马虎随便,引申出“装饰、打扮”义,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提到“靓妆刻饰”,所指即为“精致漂亮妆容”。由装饰之美又引申出“艳丽、美好”义,《汉书》形容王昭君“丰容靓饰”,是说她长得很丰润打扮很美丽。同时,“靓”“又与静同。贾谊《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靓。扬雄《甘泉赋》:稍暗暗而靓深。(注)师古曰:靓,即静字。”(说明:“静”又引申出“靖”等义。见《康熙字典》)魏晋之后,“靓”被广泛使用,到宋元时已成日常用语。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阙文补》载:“若远山之浮烟霭,娈女之靓容华。”“靓容华”为“装扮美丽的容颜”;唐朝韩愈《东都遇春》诗中说:“川原晓服鲜,桃李晨妆靓。”“晨妆靓”指“清晨妆容艳丽”;宋代词人冯伟寿《木兰花慢·和答玉林韵》道:“酒醒人世换,碧桃靓,海山春。”诗人邵雍《延福坊李太博乞园池诗》云:“杯盈香醑浮春水,曲度新声出靓花。”政治家王安石《示宝觉》诗曰:“萧萧碧柳软,脉脉红蕖靓。”……在这些诗词句子中,“靓”均指美丽、艳丽。当然,用“靓”形容幽静、静美等的诗文也很多。只要稍稍检阅一下宋元诗、词、文章,就会发现“靓”字随处可见。

  特别要指出的是,“靓女”一词也不是粤语的“发明”——它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南宋刻书家临安人陈起编纂的《江湖小集》卷七十四收录一首诗《荆棘中见梅花》:“荆棘丛中数点春,春云态度月精神。依然竹屋茅檐下,靓女盈盈不嫁人。”其中“靓女”一词之意义与当今流行的毫无差别!不仅如此,它在明末清初河北诗人赵湛作品中出现更多,如:“石家池馆似瀛洲,靓女如花映素秋”(《拟竹枝词四首  其一》)、“靓女炫素质,临镜羞胭脂”(《杂诗五首  其四)、“靓女焚兰膏,羽觞闲哀弦”(《拟古十二首  其一》)。可见“靓女”一词也“颇有些年纪”了。至于“靓仔”一词则尚未在古文献中找到。不过,用“仔”指男孩,最迟在明清已出现。据传为明代文人李凤翔所著的《粤西游日记》中载:“番禺诸生陈子晋,年方弱冠,美如冠玉,人称为‘陈仔’。”清初岭南文学大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更明确称:“粤人呼子曰‘仔’。”由此推断,“靓仔”一词也可能是明清时期产生的。不过,正如当今粤语中“仔”也可以指女孩(“女仔”)一样,明代闽南语中也有相同用法,《金薯传习录》云:“男曰丁,女曰姑,幼曰仔。”因此,“靓仔”一词的真正出处何在有待进一步考证。

  其次,“靓”字进入明清之后是否在北方地区越来越少人用了?据文献记载可知亦非也。先看明朝:在众多名人诗文中使用该字者不胜枚举。所写散文被后人誉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在《招张贞女辞》中说:“闲安弘靓,永宜屋兮。”(《震川先生集》卷三十)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在《从张相国桃花岭敬次八韵》里写道:“心随云壑远,召与江霞靓。”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在《迎春日舟中宴坐限韵》中称:“妖靓乐芒神,荆俗乃不典。”(注:“妖靓”是形容装扮艳丽奇特)还有朝鲜著名诗人李珥也写有“朱楼步屧暝色来,碧巘纵目春妆靓”(《赠山人智正》)等句子;如此等等。再来看清朝:降清大诗人钱谦益有多篇诗作出现“靓”字,如“及憩文殊院,西面看最靓”“残红恰似佳人老,夕阳更爱晚妆靓”“江梅初服靓,桃李晨妆妩”;屈大均有一首《钗头凤》,开头为:“春毛靓,黄茸映,闻香不觉花开顶”(“春毛”应为“春天鸟儿新生的羽毛”);金庸先祖、康熙朝诗人查慎行也有“村南杏妆卸,村北桃鬟靓”“影惭舞䄂短,颜让时妆靓”(均见《敬业堂诗集》)等佳构。可以说,明清两朝,“靓”字的使用率不比宋元低。晚清民国后,由于国破家亡,救亡图存成为各民族所有人的头等大事,用于形容美好事物和情感的“靓”字与大环境不契合,因此其“露脸”机会确实越来越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消失了,譬如,1881年出生、1968年去世的云南大学终身教授方树梅就有诗句:“山茶何亭亭,天然自华靓。”词句:“将暮,羡邻家妖桃艳李,靓妆如故。”(均见《滇南茶花小志》卷三)因此,说宋元之后“靓”在北方方言区使用越来越少、清末民国之后已消失的言论实在是无稽之谈。

脉脉红蕖靓。

脉脉红蕖靓。

  最后来了解一下“靓”在客家地区的应用情况。查阅明清至改革开放前的文献——文人著作、传统客家山歌等,我发现“靓”字虽然出现不算很多,但也有一些。如,被嘉庆帝赞为“岭南第一才子”的宋湘在多篇诗作中曾用过,包括“靓妆一树珊瑚碎,日影流霞万点开。”(《红棉二首 其一》)、“若道靓妆嫌太艳,何须解语赠佳人?”(《题梅花图》)等;近代著名文学家黄遵宪其实也用过“靓”字,其《都踊歌》序言云:“西京旧俗,七月十五至晦日,每夜亘索街上,悬灯数百,儿女艳装靓服为队,舞蹈达旦,名曰都踊。”传统客家山歌中出现更多,如,《客家山歌特出名》:“(男)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好比夹心靓。搭郎搭妹有蕴意,千年客韵久传声。(女)客家山歌特出名,土生土长系靓擎。通俗易懂口语化,喜闻乐见受欢迎。”又如,《对面妹子十分靓》:“对面妹子十分靓,好比门前月月柑。涯想伸手摘一个,又怕别人来相争。”再如,《喜庆佳节闹洋洋》:“发粄甜粄一床床,满桌靓莱味道香。客家美食酿豆腐,餐餐洋参炖靓汤。”如此等等。(参见《客家山歌大全》、“抖音”客家山歌视频、“全民K歌平台”等)由于这些传统山歌大多是口口相传下来的,具体创作时间往往很难确定,因此,仅作为客家地区一直有用“靓”字传统的旁证。此外,我小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听大人说某人(多指妹子)“生得好靓”,或者说某件物品(如鲜花)“咁靓”,说明客家民间口头语中“靓”字也保存着。不过,由于客家地区还有一个“婧”(音jiang1。有的写作“腈”“倩”或“精”)字表示好看、漂亮(参见张维耿编著《客方言标准音词典》、罗美珍等主编《客家话通用词典》等),因此降低了客家地区使用“靓”字的频率。(注:“婧”字也很古老,汉张衡《思玄赋》云:“舒妙婧之纤腰兮,扬杂错之袿徽。”其中“婧”字即为“苗条美好”。)但是,无论怎么说,“靓”字都不是粤语词“渗入”客家地区的——它主要承继自古代汉语;如果非要说受粤语影响,最多只能是改革开放后它随港澳流行文化北上攻城掠地再度普及了。

  思想观念(包括偏见、谬见等)的力量往往是非常强大的。800多年前的一天傍晚,陆游经过村中“讲古摊”,听盲人说唱蔡邕(字伯喈)的故事,说书人居然把汉末著名文学家蔡邕讲成“坏得流脓”,于是非常感慨地写下《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历史上很多人和事往往就因为一些人的误解或偏见造成谬论广播,譬如秦始皇和曹操,他们在历史上是功大于过的,但长期没有得到公正评价。陆游时期人们对蔡邕也如同后人对秦始皇和曹操一样。这自然很不公平。不过,蔡邕还是蛮幸运的,因为陆游写了这首小诗,终使后人认识到要客观评价他,让他恢复了名誉。可见,对于一些错误思想观念或偏见,我们是不能坐视不理的——该纠正就马上纠正、该翻案就马上翻案,否则可能造成“谬误永流传”。我认为如今对“靓”字及“靓女”“靓仔”等词有关的错误认识也须持相同态度。

  做学问要客观、细察、明辨。日常生活也要时时保持一份清醒,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或以讹传讹。信乎?

——姚燕永@粤东野语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梁洁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