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粤东野语|“舞一下”

2024-11-04 10:17 来源:南方网

  近日坊间热议某“舞星”——有人说是“著名舞蹈艺术家”——指责某市文化主管机构相关负责人不批准她来演出一事。与以往互联网争端挺“民”非“官”者多、双方或多方对立唾沫横飞不一样,这回口水大多喷向挑事者。惊诧之余,笔者脑海里激起阵阵关于“舞”的波澜:从古至今,在客家地区,“舞”字所包含的意义都不简单。

  先按时间轴来看看“舞”之词义及相关文化意蕴——

  舞,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形声字。《说文解字》卷五·舛部:“舞,文抚切。乐也。用足相背,从舛( chuǎn),無声。”《百度百科》上说:“舞的初文是無(‘无’的繁体)”“本义作舞蹈讲,这也是無的本义。”譬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用的就是其本义。此外,作为名词,它还表示“钟体上部”(《周礼·考工记·凫氏》:“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以及“屋宇”之意(通“庑”。如《隶释·汉梁相孔耽神祠碑》:“舞土茅茨。”)

  从造字始,“舞”也作为动词,基本义为跳舞。由此引申出一系列词义:1.手持某种道具、器械跳舞或表演。如舞剑、舞龙、舞狮、舞枪弄棒等等。2.挥动、舞动。如刑天“操干戚以舞”。3.飘动。如《红楼梦》第四十回:“薛姨妈道:‘梅花朵朵风前舞’。”4.振奋、鼓舞。如柳宗元《敌戒》:“敌存而惧,敌去而舞。”5.耍弄、玩弄。如《资治通鉴·汉记十》:“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6.(方言)干、做。如《儒林外史》第二回:“你各家照分子派,这事就舞起来了”。等等。(参见《汉语字典》)

  从字义或词义上说,现代汉语中的“舞”字与古代汉语差不多,词性也只有名词和动词两种——不过,古代表示“钟体上部”和“屋宇”的用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由上列例证亦可知,作为一级通用规范汉字的“舞”,不算繁难。

拼图:左图为汉陶击鼓表演俑;右上图为汉陶舞俑;右下图为上古青铜舞者。姚燕永摄

拼图:左图为汉陶击鼓表演俑;右上图为汉陶舞俑;右下图为上古青铜舞者。姚燕永摄

  让人不免“犯难”的是其蕴含的文化意味:舞,并不只是“跳跳舞”那么简单!

  舞(舞蹈)是怎么产生的,众说纷纭。新中国成立后最流行的是“劳动说”,如《辞海》云:“舞蹈起源于劳动,与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对此,不少人不认可。他们有的认为舞蹈最早来自于巫祝占卜祭祀活动;也有的认为它“发于情”,如汉代《诗·大序》描述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同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西方舞蹈理论更是汗牛充栋,观点天差地别。如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舞蹈“源于欢迎一位酋长从战地胜利归来的仪式”;弗洛伊德则认为它“源于意识欲望的自然表露,及情欲冲动时团体技艺性的表演”。(见威尔·杜兰特著《文明的故事》)归纳起来,目前关于舞蹈起源的理论有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表情论、性爱论、劳动论等。

  尽管起源说法不一,但各种理论都认同“舞”是有特定意义的活动或艺术形式。学者金开诚说:“舞蹈是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见《古代舞蹈的形成和发展》)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按服务对象来分,中国古代舞蹈至少有三大类:一是宫廷舞,服务的是统治者,重点用于祭祀、典礼、燕乐等; 二是民间舞,主要服务百姓,包括角抵戏、宋元杂剧等; 还有一种是宗教舞,主要用于表现图腾崇拜和跳大神、做法事等。宫廷舞从一开始便强调“善”与“美”的结合。儒家先圣认为,舞和乐一样都是礼乐制度“严等级、分贵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能乱来的。譬如《论语·八佾篇》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指你一个鲁国大夫竟敢在家庙中僭用周天子的八佾之舞,如果这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后世有人评论孔子此番言论道:“季氏忍此矣,则虽弑父与君,亦何惮而不为乎?”可谓上纲上线到无以复加了!《易经》则强调包括舞在内的“文”在“化”人中的作用,首次明确提出“文”的教化作用。可以说,中国舞蹈从问世起便被赋予“载道”功能,民间舞和宗教舞概莫能外。《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阴康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故以舞以宣导之。”这是说用舞蹈疏导“民气”。明代著名音律家朱载堉《论舞学不可废》一文讲得更清楚:“凡人之动而有节者,莫若舞”,而世间之舞“考其大端,不过武舞文舞二种而已……是故武舞则朱干玉戚,所以表其功也;文舞则夏翟苇龠,所以昭其德也。此二舞之器不同也。武舞则发扬蹈厉,所以示其勇也;文舞则谦恭揖让,所以著其仁也。”(见《律吕精义》外篇“卷之九”)你看,此兄把天下舞蹈全都纳入儒家“表功、昭德、示勇、著仁”的“教化”系列中了。

  儒家这一思想为后世所承继、壮大。西方那种所谓“娱乐至死”的理论在国内是行不通的。事实上,无论中西那些打着所谓纯搞笑、纯爱情、纯艺术……之名的“作品”,又有哪个“不上价值”——没有“意识形态”倾向呢?所以,人们早已习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各种表演:你口上说反对“某某运动”,但你的行动却像孙猴子的尾巴暴露了你的“本相”,就莫要怪别人喷你一脸口水了!

第八届广府庙会民俗文化大巡演上,梅州平远船灯巡游。南方日报记者肖雄摄

第八届广府庙会民俗文化大巡演上,梅州平远船灯巡游。南方日报记者肖雄摄

  下面再按地域空间来看看客家话“舞”之别样意义——

  有学者说,与两湖和广西人爱说的“搞”、东北人爱用的“整”差不多,“舞”在客家地区也属于“‘万能’动词”。确实,“舞”在客家话中,除了普通话中的那些词义仍然用着外,老辈人用它来“表示各种行为性动作”,如:舞柴(砍柴)、舞饭食(煮饭吃)、舞犁耙(造犁耙)、舞鱼子(抓鱼)、舞头发(剪头发)、舞么个(做什么)、舞你几下(打你几下)、舞死汝(弄死你)……(参见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客家方言大典》)同时,当它用作“性詈语”时则相当于北方话中的“操”;更有趣的是,客家成年男女想亲热一下了往往也会含蓄地说:“舞一下”。除上述用法外,在梅州地区还有很多与“舞”相对固定搭配的词语,如舞大茶(演采茶戏)、下舞(肯下力气)、舞来舞去(搞来搞去)、舞上舞下(上蹿下跳)、舞过舞绝(瞎弄)、舞舞耍耍(搞小动作),等等。(参见朱炳玉著《五华客家话研究》)

  据了解,“舞”字被泛用的情况不只客家地区有。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在《新方言》卷二中说:“庐之合肥,黄之蕲州,皆谓作事为舞。”另外,《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该书第二回那句:“你们各家照份子派,这事就舞起来了。”中的“舞”字也是“作事”——“搞”的意思。当然,“舞”在安徽和湖北一些地方泛用的词义毕竟有限,远不如客家地区那么“丰茂”。至于为什么“庐之合肥,黄之蕲州”会与远隔千里的闽粤赣边地等客家地区一样泛用“舞”字,章炳麟先生没说个所以然,目前也未见有学者专门探讨此话题。依笔者之见,它大概出于两种情形:一是巧合。不同地区的人不约而同地从“舞”的动作联想或引申出“干”“搞”“做”等意义,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二是“历史遗存”。由于客家先祖逃离中原时,有的在“江左”有的在“江右”“侨居”或“寄寓”过,其停留时间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以至于有专家认为不仅客家人的基因构成中有来自荆楚、江淮地区相关族群的成分,客家话中也有不少语音、词汇来自“荆蛮土语”和“江淮一带方言”。(参见李新魁著《广东的方言》和徐杰舜、李辉著《岭南民族源流史》)或许,正是客家先祖在安徽、湖北讨生活时当地人已泛用“舞”字,他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用法,而且在日后继续南迁时把它带到了新居住地,并不断“发扬光大”扩展用法,使之最终成为一个“‘万能’动词”。——当然,也有可能是客家先祖创造性地使用了“舞”字并把它分别传给原“寄居”地之民了。

  “语言进化论认为,语言的衰亡与语言本身有关。有些语言比较成功,有些语言不太成功。主要原因是有些语言比其他语言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陈丹丹著《现代俄语的分析化现象及其表现》)通过客家地区“舞”的词义和用法的衍化,笔者认为它说明了一个道理:语言是在相互影响甚至冲撞中不断走向丰富伟大的;如果一种语言长久拒绝或无法接受“外部冲击”,即适应能力弱无法应对“挑战”,势必逐渐走向衰亡。古今中外众多已消失的语言即是明证。这正如“舞”之本义——舞蹈一样,如果不能吸纳新鲜血液、与时俱进,再好的舞蹈也会慢慢消逝,譬如,古代众多辉煌的宫廷舞、宗教舞以及大量的民间舞“如今安在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对包括舞蹈在内的各种艺术是否应该更宽容一些呢?笔者认为,只要不违背法规和公序良俗,艺术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甚至批评都应得到包容、认可甚至大力支持。譬如,对某女脱口秀演员的“普信说”就不必太过“玻璃心”,毕竟这世上“普信男”确实存在且不在少数!

——姚燕永@粤东野语

编辑:郭昊奇   责任编辑:王萍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