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花城文学课第9讲: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谈从小说开始的创意旅行

2024-08-22 17:09 来源:南方网 周存

  8月16日,“花城文学课”第9讲邀请到了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与著名评论家何平。两人就“从小说开始的创意旅行”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分享。不仅回溯了徐则臣的创作历程,更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转化与文化价值。

  讲座活动在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花城》杂志官方微博、央视频等平台同步直播,共获超过14.5万人次线上观看。

  据了解,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以及《花城》杂志、《随笔》杂志在2024年共同推出“花城文学课”,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同步直播,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市民读者参与,目前已邀请陈晓明、彭玉平、张莉、孟繁华、葛剑雄、六神磊磊、黄灯、陶东风、徐则臣等名家学者开展9讲,逐渐成为花城文学院的特色系列活动。

  徐则臣在对话中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提到:“小说的创作既是一场埋头苦干的马拉松,也是一场充满创意乐趣的旅行;是挑战,也是打破与重建。”他以自己的作品《北上》为例,讲述了小说从文字到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的转变,展现了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扩张力和影响力。

  “好的东西一定能找到合适的方式一点点落下来,落到我们的人群里,落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文学作品的多元转化,徐则臣提到,文学作品不应局限于单一形式传播,而应像盐溶于水一样,渗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何平则从评论家的角度,对徐则臣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其作品的时代意义。

  他指出,徐则臣的小说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更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他提到了徐则臣对“70后”一代人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在《耶路撒冷》中对这一代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融合的描绘。“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结构,巧妙地将个体经历与广阔的社会背景相融合。它是‘70后’的成长史、一代人的心灵史,也是作家生活经验和文学经验的一次重要总结。”

  两位嘉宾在对话中还谈到了文学作品与全球化的关系。徐则臣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学作品更应深挖本土文化的特质,保持其独特性。中国作家在创作时也应该更加自信地展现本土文化,而不是削足适履,片面和刻意追求与国际接轨。要通过作品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徐则臣还谈到了古典文学叙事资源的现代转化,强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进行创新和转化,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是其所是”的好作品。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黄依妮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王萍   校对:赖玉清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