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同心睦邻尊知重教 救国拯民气壮山河

2015-12-30 09:24 来源:南方网 苏仕日 廖奕文

潮州牌坊街,李氏“台省褒封”坊。

潮州龙湖镇鹳巢村,世族宗祠内的李氏先祖像。

潮州龙湖镇鹳巢村,世族宗祠,即同心堂。

潮州西湖公园“春涛亭”是为纪念革命先烈李春涛而建。对联为吴南生所题写。

潮州龙湖镇鹳巢村,五桂祠内的匾额展示着当年“一门四进士”的荣光。

  核心提示

  李姓是全球华人大姓,有统计称全球李姓人数过亿。李氏家族历史悠久,庞杂博大,起源较为多元,包括源自嬴姓、姬姓和外族的赐改姓等。

  而多数姓氏学著作称皋陶为李姓之祖。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遂以官命族为理氏。至商末,时为殷大夫的理征因多次进谏得罪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携幼子理利贞出逃,逃难中母子俩以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自利贞开始,便以“李子”为姓改理氏为李氏。

  据记载,后汉乾祐年间即有李氏先人到潮州定居,至唐又有不少李姓人为避战乱南下至福建、广东,进入潮汕。大体上,从中原入闽再至潮汕,再从闽粤分散至海外各地,是李氏的迁徙路线。而在潮汕大地,深藏着李氏家族睦族友邻、尊知重教以及献身革命的历史。

 

  睦族友邻

  携手同心 家国图太平

  在潮州寻找李氏的历史足迹,鹳巢村是一个不可不去的地方。从潮州市区沿着潮汕公路南行约16公里,可以看到一个大村庄,古榕参天、人烟密集,这便是鹳巢村。

  鹳巢村现有四个姓氏:李、黄、林、张,皆为宋末元初迁徙而来,其中李氏于宋末元初(1270年前后)为避兵祸始迁至此。在这个居住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村落里,李氏人口约1.2万,在村中占绝大多数。鹳巢李氏一直与村中其他姓氏和睦相处,这可以从李氏先祖祠堂里悬挂的“同心堂”匾额中窥见一斑。

  当地有句俗语:“鹳巢祠堂东凤宫”。鹳巢村有38座祠堂,仅李氏的祠堂就有35座,但又无一座被称为“李氏宗祠”。这些修建于明清时代的李家祠堂各具一格:有为纪念李氏五世同居、百口同爨的世族宗祠;有以孝德闻名的孝德乡贤祠;有一家五人皆成名的五桂祠……

  坐落在鹳巢村中心的世族宗祠是李氏家族兴建的第一个祠堂。它建于明宣德元年(1426年),仅一厅一进,坐东向西,大门朝南,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屋檐之下,进士、经元、文魁的匾额述说着当地李氏的荣耀历史,最吸引人的则属祠堂中央的“同心堂”匾额。

  “这座祠堂原本叫李氏宗祠而非世族宗祠,原来挂的是‘睦族堂’而非‘同心堂’,建祠10年之后方才改名。”《鹳巢乡志》总编撰李桂庭为我们讲述了一段500多年前的故事。

  明正统元年(1436年),刚上任海阳(后称潮安)县丞的朱鼎多次到民间寻找供世人学习的典型,然而“寥寥无闻焉”。一天,李氏族人李暹带着家谱求见。朱鼎阅后得知李氏是海阳县的望族,子孙繁衍,“五世同居共爨,男女分别,内外无私蓄,一文尺帛不入私房,悉归公堂;子孙百口,分职授事;一堂长幼,雍雍睦睦,勤于学业。”朱鼎遂将李家事迹上报,潮州知府王源为李氏宗祠命名为“世族宗祠”,并亲自题“同心堂”匾额以赠,朱鼎为此撰写《同心堂记》。此后,《同心堂记》及原为睦族堂所撰写的《睦族堂记》被镌刻入木,文中所写的“君臣同心则天下平,一国同心则国治,一家同心则家齐,家齐则父子、兄弟、夫妇悉得其所,国与天下其举此而措之欤”,至今依然高悬于厅堂之上,渐渐成为李氏家风。

  此后,鹳巢李氏的祠堂皆不以李氏宗祠冠名,而是取各先祖功名贤德之义命名之。睦族睦邻、携手同心,也成了李氏后人所奉行的准则。2009年,已有一万多人口的鹳巢村迎来了十代同堂相见的盛事,这在潮州家族史上颇为罕见。

  数百年来,李氏与村内其他姓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鹳巢李氏修纂族谱时,不仅编修本族人的族谱,还协助编修村内黄、林、张等姓氏的族谱,合编为《鹳巢乡志》,在当地亦开新风。

  尊知重教

  六代科甲 诗书塑望族

  在潮州牌坊街,2009年重建的23座牌坊鳞次栉比。牌坊街中段太平路猷巷口,一座牌坊颇为特别:顶上高悬“恩荣”二字,北镌“台省褒封”,南刻“科甲济美”,一南一北两块牌匾皆为颂扬李氏先祖。台省褒封,说的是父因子贵,得到朝廷追赠官职;科甲济美,表彰的是李家一门“四进士两举人”,他们分别是“明弘治十五年进士李春芳、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李思寅、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李思悦、万历十七年进士李思振、正德十四年举人李春魁、嘉靖十六年举人李一庄”。其中,李春芳为李一庄的大伯父,李春魁为李春芳的三弟,思寅为李一庄长子,思悦为次子,思振为李春芳侄孙。

  潮州谣谚云,鹳巢李厝“一门四进士、九举(人)、十八贡(生)”。而据后人统计,从明至清,李氏一门举人计有14人之多。鹳巢创乡之初,李氏还只是一个乡村基层社会的普通家族,正是因为崇文重学,尊知重教,以全族之力促弟子科举致仕,才得以让鹳巢从底层家庭变成诗书望族。

  鹳巢李氏后人不会忘记他们的五世祖李春蕃。据潮州府县志记载,古代考生参加童生县府两试即需银子十两。这十两银子可买十石粮食,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农户全年口粮。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上京考试的盘缠更是巨额。本身学业不错的李春蕃,为让家中兄弟更好地参加科举考试,主动放弃了科考,转为经商务农治家。在他的支持下,其长兄李春芳中了进士,三个弟弟中了举人或入了学校。再后来,他的儿子和三个孙子也陆续登第。自此,鹳巢李氏数代均科举出身,成了一方望族。

  据鹳巢乡李氏族谱记载,远自四世祖起,乡中即已设书斋课授子弟。清末废科举后,李氏又于各祠堂中办学堂,教授学生。及至现今,村中有小学5所,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村中走出的大学生达千余名。

  教育一事在李氏人心中颇有地位。及至当代,同样出生在潮州的商界超人李嘉诚对于教育事业也十分重视。早年因战乱辍学逃难至香港的李嘉诚,凭借自己的努力打造出一个商业王国,但他心中永远都没有忘记家乡的教育事业。李嘉诚在1986年4月给邓小平的信中说:“本人童年失学,深切体会到学业对人生之重要,自少即有志办学校。其后,个人事业薄有成就,即渴望偿此心愿。”

  李嘉诚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多年来,这位华人首富的慈善捐款近半用于教育。他在家乡建设了数十所山区基础小学,又投资兴建了汕头大学并倾注了无数心血。到目前为止,李嘉诚基金会已对汕头大学承诺及捐出款额达80亿港元。他说汕头大学“熔铸了我的心”。办学最初10年,李嘉诚每次到汕头大学都工作至凌晨两三点。每年学校的毕业典礼会亲自到场,并深情演讲。他最近还捐资1.3亿美元,促成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大学联手打造“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救国拯民

  革命之乡 英烈壮山河

  鹳巢不仅是文化之乡,还是革命之乡。鹳巢及潮州其他李氏先辈投身革命,揭开了现代潮汕大地的革命序幕。

  鹳巢先辈们在当地组建了潮安第一个教育促进会、潮安第一个农民协会、潮安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他们成立了青年抗敌同志会,开办了成年女子学校和夜校识字班,组建了妇女党支部。他们打土豪劣绅、劫火车军火、武装斗争抗敌救国。在艰苦卓绝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鹳巢人坚持搞革命斗争,鹳巢李氏是其中的主力。鹳巢村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中,仅李姓就有李绍发、李木泉等10多人。

  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年秋,鹳巢的进步学生李绍发、李萼等人,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刚刚毕业即回乡投身革命。乡村教师李子俊等人与之志同道合,共同发动乡里的进步分子组成鹳巢教育促进会,会址设在村里的五桂祠。

  从此,鹳巢教育促进会便成了当地教育、组织、发动农民革命的阵地。他们创办了平民学校,招收工农困难子女入学,传播革命思想,鼓起群众革命热情,并在地下党员的帮助下,建立了党的领导机构。农民协会、劳动童子团、妇女解放会等团体组织陆续建立。

  现在还有很多鹳巢人习惯地称潮汕公路为“火车路”或“铁路”。因为这里曾有中国第一条由华侨集资创办的民营铁路“潮汕铁路”。1927年,这里就发生了震动粤东的“劫火车军火案”。1927年9月,由贺龙、叶挺率领的南昌起义军进驻潮汕,掀起革命新高潮,史称“潮州七日红”。在起义军撤离潮州后,当地革命力量遵照上级指示,转为地下武装斗争。为配合广州起义军,武装力量准备在鹳巢车站截劫敌人运载军火的列车。是年农历十一月,鹳巢、西林等地自卫军埋伏于车站两侧,李胡坚、李木泉二人化装成乘客进站候车准备上车袭击。火车进站,激战开始。然而终因缺乏战斗经验,截劫枪支弹药的计划失败,李胡坚、李木泉二人壮烈牺牲。事发后,国民党军围剿鹳巢乡,烧毁作为农会会址的五桂祠和万德祠。

  抗日战争爆发后,进步教员李振耀等带领进步青年李鸿飞等100多人成立了青抗会,到处开展抗日宣传,团结群众、开展地下工作,为前线提供了极大支持。此后,鹳巢成立了党支部,中共潮安县委(特委)机关驻地也一度设在鹳巢村的双抛祠内。

  如今,硝烟散尽,仅李鸿飞这一位鲐背老兵可以亲手接过抗战胜利70周年的荣誉勋章。但先烈们可歌可泣的历史,留在鹳巢后人的心中。为了铭记这段历史,村民们自发筹资在鹳巢李氏祖墓附近兴建烈士碑。2013年4月,鹳巢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

  潮州城内刘察巷还有另一著名的革命家庭,一门五兄弟均是革命人士,他们分别是李春涛、柯柏年(原名李春蕃,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大使、丹麦首任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李伍(原名李春秋,曾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新华社秘书长)、李春霖(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西路军政治部秘书长,1937年于河西走廊作战中牺牲)、李春鍏(左联社员)。其中李春涛、李春霖均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李春涛的家是一个旧式大家庭,堂兄弟姐妹十余人。他是两房兄弟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也是李氏五兄弟最早接触革命思想并投身革命的一位。五四运动后,在日本留学的李春涛成为进步青年。回国后即在家乡潮州和北京等地刊发大量文章,讲解社会主义学说,宣扬马克思主义。在大哥李春涛的影响下,李氏五兄弟都心怀进步思想,投身革命,望救国于危难。他们或是办报办刊写革命文章,或是用广播电台传播革命声音,他们有的一线作战至壮烈牺牲,有的是“不怕死的主笔”,对敌人口诛笔伐,成了反动派追杀暗算的对象。

  如今,他们的革命事迹被后人传颂。在潮州西湖公园里,革命烈士碑上刻着李春涛等人的英名,不远处更有一座“春涛亭”来纪念他,其中有邓颖超题写的“李春涛烈士永垂不朽”石碑,广东省委原书记吴南生题写的联语:“春色来天地;涛声壮山河”。

  专家访谈

  同心同德家训仍有借鉴意义

  受访嘉宾:陈贤武

  (潮学研究者)

  南方日报:鹳巢地方不算大,整个村却有38座祠堂之多,仅李氏便有35座。这是为什么呢?

  陈贤武:在古代,一个家族越庞大,人口越多,他们的祠堂就越多,说明这个家族越发达。《论语·学而》中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时候,祠堂在乡村自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族人在同一个祠堂里拜祭先祖,强化了长幼尊卑,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家族统一起来。

  鹳巢的祠堂文化通过一个个祠堂将族人拧成一股绳,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祠堂,鹳巢李氏现在依然很团结,此地也成了潮州李氏最大的聚集地。

  南方日报:潮州李氏有何特殊的家风家训吗?他们对潮汕文化有何影响?

  陈贤武:可以说,鹳巢李氏的世族宗祠里,那一篇《同心堂记》就是最好的家风家训。所有的家风家训最终无非是教育后人如何做人,如何写好“人”这个字。《同心堂记》展现了一个“五世同居、百口同爨(灶)”的和谐家庭,并告诫后人要“同心”,同心则家齐国治天下平,父子、兄弟、夫妇悉得其所。《同心堂记》文章末尾也提出了当时社会出现了一些“兄弟如仇雠(仇人),骨肉如路人”的情形,令人“愧乎心,贻笑天下后世”。这正面和反面的例子放在当下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鹳巢李氏的同心同德是潮汕人较为团结的一个代表和典型。此外,他们对于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敬重这一点尤为可贵。鹳巢李氏在潮州能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变成当时的望族,就是通过一代代的科举选拔完成的。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可是李氏却出现了“直系六代科甲”,这非常少见,正是因为对知识的敬重,并经过不懈的奋斗,他们才能在潮州府城有立足之地,并成为有众多进士的望族,这或多或少地对潮汕地区的教育起了促进作用。

  李氏名人

  李春涛(1897年-1927年)

  广东潮州人。曾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读经济科。回国后参加了“五·卅”运动。当时国民党宣传部创办《政治周报》,李春涛任编辑,后任国民党左派报纸《岭东民国日报》社社长。1927年3月,共产党再创办《岭东日日新闻》,李春涛任社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0岁。

  柯柏年(1904年-1985年)

  本名李春蕃,笔名马丽英、丽英、福英等。出生于广东潮安城(今潮州湘桥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美澳司司长、驻罗马尼亚共和国大使、驻丹麦王国大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组评议委员。

  李小龙(1940年-1973年)

  原名李振藩,美籍华人,祖籍广东佛山。世界武道变革先驱者、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双节棍之父,著名的华人武打电影演员,截拳道武道哲学的创立人。他对电影业的贡献不可磨灭,其中《猛龙过江》打破全亚洲票房记录,与好莱坞合作的《龙争虎斗》总票房达2.3亿美元。1993年,美国发行李小龙逝世20周年纪念钞票,好莱坞名人大道铺上李小龙纪念星徽。

  李嘉诚(1928年~ )

  出生于广东潮州,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1940年因战乱,全家逃难到香港。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后成为“塑胶花大王”。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1981年获委任太平绅士,被评选为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连续15年蝉联榜首。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