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越秀区7项入选全市最多

2022-10-17 11:03 来源:南方plus 冯艳丹

  10月12日,16届21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确认龙形拳、龙舟龙头制作技艺、素馨花传说、越秀山故事、粤语相声、广府传统婚礼习俗、烧卖、肠粉、盆菜、白切鸡、云吞面、竹升面等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48项,其中传统技艺类25项,传统美术类7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4项,民俗类4项,民间文学类3项,传统舞蹈类2项,传统医药类2项,曲艺类1项。名录覆盖面广,11区均有项目进入名录。其中,越秀区有7项,为全市最多。荔湾区与增城区各6项,海珠区与黄埔区各5项,其他区也都各有项目入选。

  据悉,此次公布的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亮点颇多。首先数量多,项目总量和新增项目均为历年之最,48个项目中新增项目42个,扩展项目6个。项目门类也十分齐全,除了传统戏剧类和传统音乐类外,本批项目涵盖非遗十大门类中的八大类,较之以往,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项目名录。广州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传播和管理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而在项目质量上,名录更是亮点纷呈,体现出服务国家战略功能更加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更加突显、濒危项目得到抢救性保护、大众实践项目获广泛认可等特点。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熊氏易筋经、龙形拳、太极拳等传统武术,广东醒狮,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都是建设粤港澳人文湾区的重要载体。这些项目得到扩充,充分体现了粤港澳三地同宗同源。而剪纸、竹编、龙舞等项目则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依托。岭南文化特色方面,素馨花传说、越秀山故事、粤语相声、广钟、通草画、夏桑菊等与广州城市印象紧密相连,将成为典型的城市文化符号。例如,素馨花传说是主要流传于广州市海珠区一带,相传为纪念南汉时期宫娥素馨而产生的岭南民间传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广东新语》和《广群芳谱》等古籍中皆有记载。越秀山故事是以广州市越秀山及周边风物为题材的故事群,主要包括越秀山本体传说、古百越族和南越国的故事、鸦片战争的故事、革命故事、与本地风土民情相关的特色故事等五类最具典型的故事。

  作为广州的核心区,越秀区文华资源丰厚,近年来特别注重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此次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越秀区为全市最多。包括通草画、粤语相声、熊氏易筋经、广钟制作技艺、广式烧卖制作技艺、广式肠粉制作技艺、广府婚礼习俗,覆盖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 体育、传统技艺和民俗等方面。同时,越秀区辖内还有多个单位也入选了名录,如广州市越秀公园申报的越秀山故事作为民间文学入选,中国大酒店申报的广式点心制作技艺、广式竹升面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技艺入选。

  通草画

  通草画,又称蓪纸画、米纸画、外销通草水彩画等,是中国画家根据外销市场需求,融汇中西绘画原理和技巧,在通脱木髓薄剖而成通草纸上,用水性颜料绘制中国本土风情题材的一种平面美术作品。通草画兴起于19世纪,作为当时中国外销画的一个重要品种,是“西画东渐”和满足西方市场需求的产物。

  相声(粤语相声)

  相声(粤语相声),起源于北派相声,流传于岭南地区,是极具岭南本土方言特色的曲艺文化之一,现主要传承于广州、佛山、香港、澳门等地。粤语相声的形成在广东民间早有雏形,早期粤剧粤曲艺术家、粤语说书艺人的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粤语相声沿袭了北派相声的表演模式及表现手段,并形成自身特色:剧目结合粤语的语言特质与本土文化进行创作,语言艺术上体现岭南地区方言,人物角色分配上有时演员会一人分饰多角。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

  熊氏易筋经

  熊氏易筋经,全称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三级呼吸法,简称熊氏易筋经或易筋经呼吸法。易筋经发源于我国北方中原地区,随着中国史上的四次南迁移民大潮被带入岭南地区。熊氏易筋经是广东梅县熊氏家族融合南传武术,结合地域特点而形成的南派易筋经,共有三级十四式。主要特点是以形导气,呼吸自然;抻筋拔骨,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虚实相兼;循序渐进,分级修炼;内壮增劲,强身护体;内静以收心调息,外动以强筋壮骨,是一种武术内功修练功法和保健养生功法。

  广钟

  广钟泛指广作自鸣钟,又称“广造钟”,指诞生于广州、以广珐琅和广州木雕等为表面装饰、设有复杂活动装置、造型融合中西的机械时钟。广钟制作技艺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康熙时期,盛于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其技艺精细复杂,包括整钟功能设计、图样绘制、确定各工序要求和标准,以及五大部分的制作加工——机芯、活动装置、音乐机构、钟壳外观件、表面装饰,工序达百道,工期超过一年。

  广式烧卖

  广式烧卖,又称干蒸烧卖,随着清代南北方的交流由北方传入,后根据本土的饮食习惯进行改良,形成了馅料以猪肉为主、面皮淡黄、味道清淡鲜美、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式烧卖。随着广州茶楼业的兴起,广式烧卖逐渐成为粤式茶点饮食中代表之一,更被称为广式点心的“四大天王”之一。

  广式肠粉制作技艺

  广式肠粉制作技艺是一种将稻米浸泡、磨浆、铺布、上浆、下馅、蒸粉、起粉、刮粉、卷粉等工序制成的一种广式米制食品的传统制作技艺。按其制作方式和工具不同,可分为窝篮式、抽屉式和布拉式三种,其中又以布拉肠粉最具代表性,又称拉肠。其造型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粉薄馅靓,口感爽滑微韧,鲜嫩可口,咸香带甜,米香浓郁,是广东有名的风味小吃。

  广府传统婚礼习俗

  广府传统婚礼习俗是流传于广府地区且具备鲜明广府特色的最重要的人生礼俗之一。在明清时期由中原古婚俗、本土婚俗、南洋习俗相交融而形成特色。从流程看,包含择吉日、提亲、过大礼、送嫁妆、清屋、安床、开脸、上头、出门、入门和回门等,为期可达数月。从形式看,包含婚礼习俗的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从参与人员看,不仅有新郎、新娘及亲朋好友,还有大妗姐、好命婆、好命佬、花仔等特殊人物,尤以大妗姐为特色。从文化内涵看,婚俗中各种各样的物象和礼仪,蕴含着数不尽的民俗寓意,还衍生出许多民谣俗语。

  越秀山故事

  越秀山故事是以广州市越秀山及周边风物为题材的故事群。越秀山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也被记录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史乘、文献中,是岭南地区影响深远、流传最广的故事群之一。主要包括越秀山本体传说、古百越族和南越国的故事、鸦片战争的故事、革命故事、与本地风土民情相关的特色故事等五类最具典型的故事。

  广式竹升面

  广式竹升面是指广府地区以高筋面粉、鸭蛋和食用碱水等作为原料,经搓粉、和面的工序搓成面团,再以竹升(大茅竹竿)压打而成的面条、云吞皮的一类面食。制作时由师傅骑坐在竹竿一头,通过身体弹跳边下压边移动,多次反复压制而成,最后用汤面或捞面的烹饪方法制出成品,面品口感鲜爽弹牙,蛋味香浓,是南方面食的代表,被誉为“广府第一面”。

  广式点心制作技艺(酥类点心)

  广式点心制作技艺(酥类点心)是将面粉、糖、油加入极少量的水或膨松剂,利用发酵粉等在面团中产生二氧化碳,使制品内部组织疏松、体积膨胀而成的点心制作技艺。其以岭南小吃制作技艺为基础,广泛吸取北方、六大古都的宫廷面点和西式糕饼技艺发展而成。酥类点心成品入口酥松、绵软,重糖重油,口味香甜,口感油润。该技艺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及港澳地区,是广府早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日报记者】冯艳丹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