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2.6米的大竹帽登上舞台,珠海三灶编织非遗技艺再出新作

2022-08-11 10:20 来源:南方plus

  直径达2.6米,足够让十多个人钻到里面,这样的大竹帽你见过吗?在珠海金湾,为了传承三灶编织遗产,丰富群众文娱生活,三灶人文学会近日就组织当地村民编织了一顶特大的帽子,展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2.6米的大竹帽登上舞台。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俗话说:没有这么大的头,就别戴这么大的帽。如此巨大的帽子当然不是用来戴的。编织帽子的计划,源于三灶人文学会荣誉会长王定一撰写的一个剧本——《竹子风情》。而竹帽本身就是一件重要道具。

  因剧情需要,帽子在台上时,要能遮住上场的演员。经测算,其直径必须达到2.6米才能有这效果。考虑到三灶编织本身就是当地的特色非遗项目,王定一提议,组织村民编织一顶大的竹帽,这样既能展示三灶编织的风采,也能提供给舞台表演使用。

大竹帽吸引街坊争相合影。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要制作一件如此巨大的编织品作为演出道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珠海金湾,三灶编织非遗传承人们也有着不容小觑的能量。

  在定下了制作这件大作品的任务后,三灶人文学会副会长杜观山主动请缨,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三灶编织非遗传承人梁庚有师傅,又找到了木工吴观祐师傅,并把编织帽子的用途、要求等情况,清楚地向他们做了说明。

大竹帽与演员手中的帽子形成鲜明对比。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刚开始,大家都非常惘然,面对从未尝试过的大尺寸,心底不太有底,但“手上有活”的手艺人们也有不服输的精神,一致决定,边做边学。

大竹帽制作者——三灶编织非遗传承人梁庚有。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大竹帽制作者——三灶编织非遗传承人梁庚有。 南方+ 关铭荣 拍摄

  于是,编织帽子的工作就此开始。木工师傅在做帽子模具时,根据本地现有的帽子尺寸,再与现在要编织的帽子尺寸对比,计算出比例是1:6.6,必须做到每个部位都要严格按照这个比例去做模具,编织师傅在这个模具上去编织,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效果。

  三灶编织非遗传承人梁庚有今年已经72岁,他从十多岁开始就向家里的长辈学习编织技能,一双巧手曾编出了无数精致的物件。但对于他来说,这样的“大家伙”确实是从来未曾想过的作品。他坦言,大竹帽编织是很大的挑战,“要保障每一个孔眼都大小一致,每一条竹篾既要调整到合适的弯曲度,又要确保其保持韧性不折断。”

大竹帽制作过程。

大竹帽制作过程。

  模具做好后,被搬到三灶旧粮所一个空旷地方,由梁师傅亲自操刀,从选料到编制,全程按照三灶民间的竹编帽子进行仿制。人手不足时,三灶人文学会马上组织工人帮忙。连日来,大家顶着烈日,冒着雨淋,不断探索,不辞劳苦,每个环节,每个工序都严格按照要求去做到最好。经过十多天的不懈努力,由砍竹到开蔑、编织、组装、喷漆等十几道工序,一件精美的产品终于问世。

  大功告成那天,消息传开,附近众多村民前来围观,只见竹帽手艺精致,线条美观,现场惊讶声、赞美声响成一片。

  一顶大竹帽,让三灶编织的传统技艺再现,传承人高超的手艺,大竹帽精美的外观都不禁令人感叹。如今,这顶编织好的竹帽已经搬上舞台了,在灯光照射下闪耀光芒。完成作为道具的使命后,这顶帽子将被陈列展在三灶文化中心遗产展馆中,向大家展示三灶编制的非遗魅力。大竹帽的面世,是传统文化技艺土壤下结出的新果实,同时也是近年来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三灶持续开展、活力绽放的一次展现。

  据介绍,近两三年来,由三灶人文学会组织举办的《三灶故事大讲堂》开展了200多节课。故事会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三灶故事的展示形式有单口故事、对口故事、情景故事、连环画故事、真人秀故事、说唱故事、故事员自创的多媒体故事,音乐故事等。未来,三灶也将迎来更多如大竹帽这样的民间手艺作品,并继续服务于这样的百姓大舞台,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展现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趣闻和传统技艺。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董谦君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