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6月10日,岭南陈氏针法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陈全新、陈秀华出席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传统医药大会——中国中医药展”
岭南陈氏针法体系分为三部分:岭南陈氏飞针法、岭南陈氏分级补泻法与岭南陈氏导气法。
我是岭南陈氏针法第四代传承人,自大学实习期起,就跟着广东省针灸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岭南陈氏针法第三代传承人、广东省名中医陈全新教授学习。
岭南陈氏针法源于家传,第一代传承人为我师父陈全新的祖父陈宝珊。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陈宝珊在广州西关开设“大国手陈宝珊医馆”,挂牌行医,主治筋伤疑难杂症,擅长循经点穴,疏通经络,形成针法理论雏形,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
1895年,陈宝珊在广州西关开设“大国手陈宝珊医馆”
第二代传承人为师父陈全新的父亲陈锦昌,陈锦昌子承父业,8岁就开始跟诊。陈全新出生于1933年,受医药世家的熏陶,从小就刻苦钻研针灸。1958年,参加工作仅3年,他就被委派参加赴也门的中国医疗专家组,被当地誉为“东方神针”。
“岭南陈氏针法”体系,是我师父陈全新以“阴阳互济、通调和畅”为学术思想,遵循“远近取穴通经络、俞募配穴调脏腑、上下配伍和阴阳、左右思变畅六经”的取穴原则,将飞针法、分级补泻法和导气法融为一体而独创的。
2013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承办广东省针灸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名老中医陈全新从医60周年学术论坛”
特别是飞针法,即是他意识到传统的针灸操作复杂、进针时痛感强烈、医者手持针体易感染等问题,经过不断研究实践,综合多种刺法,改进创新而成。无痛、无菌、准确、穿透力强,用瞬间快速旋转的手法让病人在毫不察觉时,针已经刺入穴位。而且手指不直接接触针体,避免污染,开创了无痛针灸的里程碑。
如此,历经逾百年的传承、发展与创新,陈氏针法成为岭南中医针灸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流派之一。
中医讲究“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自1938年以来,陈全新和陈秀华先后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相关专著23部
而世界卫生组织在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
当前我们关爱健康,还需要挖掘中医药的元素与价值,深入发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弘扬中医药文化,而针灸就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通过针灸实践“治未病”呢?
切入点是体质辨识,不同体质人群的传统中医疗法的干预措施都不同。
国医大师王琦院士根据人体形体、心理特征、常见表现、发病倾向及对外界适应能力,将人的体质类型分为九大体质: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
比如平和质的传统疗法干预措施为节气灸;气虚质传统疗法干预措施为穴位按摩、热敏灸;阳虚质传统疗法干预措施为雷火灸;阴虚质的传统疗法干预措施为腹针;瘀血质的传统疗法干预措施为拍打疗法、刺血疗法;特禀质的传统疗法干预措施为穴位敷贴——天灸疗法;气郁质传统疗法干预措施则为岭南陈氏针法。
中医针灸的传承在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2020年是中医针灸申遗十周年,中医针灸起源于中国,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闪烁着中华民族关于人、自然界和宇宙关系的认知实践的智慧光芒,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鲜活的,是一个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医针灸最好的保护还是要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文|陈秀华(“岭南陈氏针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中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