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话说非遗| 用心印染,用新传承

2021-12-13 19:35 来源:南方plus

  香云纱,又名“薯莨纱”,产于南番顺。由于香云纱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当地特有的河泥,所以它又被叫做“泥土里长出来的布”。可就是这“泥土里长出来的布”,如今却以时尚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吸引越来越多人的注目。

  “回首往事无所负”

  香云纱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的背后,除了有作为非遗的文化底气之外,也离不开许多像梁珠这样的手艺人。

  “立足凤城话旧事,相逢已是鬓如丝。回首往事无所负,大好基业望扶持。”这是梁珠老先生写给自己的一首诗。梁老生于1935年,六十余年间他一直致力于发展香云纱产业,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精于香云纱工艺的老师傅。

梁珠。图片由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提供

梁珠。图片由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提供

  香云纱的传统制作工艺本就复杂,再加上手工制作过程中手部容易受伤和变色,能在这个行业坚持下来实属不易。梁珠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办晒莨厂,还完善了香云纱的传统工艺,守着香云纱的传承事业,一守几乎就是一辈子。

梁珠与徒弟。图片由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提供

梁珠与徒弟。图片由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提供

  梁老先生如今已经到了本该含饴弄孙的年纪,但他却几乎每天待在工厂里,与众多工人一起见证每一寸香云纱的出品。

  “南海西樵,纺织世家”

  广东佛山南海区,有一个西樵镇,那里从古至今就是我国纺织业的重镇。在纺织业已不复往日繁华的今天,西樵镇仍有不少人传承着历史悠久的纺织工艺。张绍景就是其中之一。

张绍景。图片由张绍景提供

张绍景。图片由张绍景提供

  明永乐年间有记载,广东产出的香云纱曾名扬四海。上世纪30年代,北京、上海的上流人士,将其视为奢侈品。尽管香云纱有过繁荣鼎盛的时期,但一些历史原因使得香云纱逐渐消失。西樵镇里,大量的技师离开,后来,用于织纱的提花木织机也开始消失。

  2008年,当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大量鱼龙混杂的成品涌入市场。从小在西樵镇长大的张绍景见识过真正的香云纱,也见证过香云纱曾经的繁荣。他说,“我们想做出儿时记忆里真正的香云纱”。从那时开始,他就与家族中的几个兄弟一起努力,试图还原香云纱的提花木织机。

  如今,“唧唧吱吱”的织纱声又回到了西樵镇。百东村的永鸿制造厂里,放着两台高达3米的传统提花木织机,其中有一台可以织出香云纱的坯源——“白坯丝”。这台机器就是张绍景几兄弟历经数年钻研才还原出来的。

  “唧唧复唧唧”,工人们脚踩地上的竹竿,再用手拨弄纱线,香云纱坯逐渐现出雏形。文人骚客记载的织布声,有独特东方神韵的香云纱,正是在岭南老手艺人的世代坚持下得以传承,熠熠生辉。

  “越是民族的精髓,越是世界的”

  屈汀南出生在广东顺德,其祖辈就开始以经营丝绸绣品为生。他从小看着长辈们晒莨、浸泡坯绸、发酵,最后制出香云纱。或许是儿时受到长辈的影响,也或许是与香云纱有不解的缘分,屈汀南不顾家人的阻拦,报考了广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他专门研究岭南服饰发展史,收集并创新了160多种粤绣针法,并成为了广绣传承人。

屈汀南作品。图片由屈汀南提供

屈汀南作品。图片由屈汀南提供

  屈汀南总说,“越是民族的精髓,越是世界的。”这一信念与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设计大赛的主题不谋而合——“我们拿什么给子孙看”。屈汀南用香云纱的作品配合着广绣参赛,一举获得“世界民俗文化奖”和“21世纪设计大奖”。如今的屈汀南除了拥有自己的服装品牌,还担任着广州T.I.T创意园岭南服饰博物馆馆长,以多元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着传统工艺之美。

  国际大秀的舞台上,衣袂飘飘,时尚气息与文化风情交相呼应。香云纱这项传统的工艺,在向世人传播中国的故事,诠释着民族的魅力。

  【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出品】广州市非遗品牌传播与孵化工作站 广州市传统文化创新工作站 

  【供稿】张明慧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