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广州市文广旅局获悉,目前广州市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作216项(含扩展项目)、非遗传承人200名、非遗传承基地100个、非遗工作站21个。
陈少芳广绣作品
据介绍,广州近年来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开展以传承能力为核心的动态评估机制,完成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获评优秀等级的国家级传承人数量居全省第一。广州已经开展了七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拍摄工作,已完成49部口述历史资料片,为非遗传承传播研究提供珍贵素材。
广州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配套制定非遗保护资金管理制度及档案管理制度,积极推动非遗条例立法。建立市区两级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各区(除南沙区)建成非遗保护中心。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四届非遗品牌大会,通过整合非遗项目、品牌营销、媒体传播、文化创意等行业,不断提升非遗品牌凝聚力和价值核心力。该活动已成为辐射大湾区、影响国内外的非遗领域品牌活动,并列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广州建成永庆坊非遗街区、北京路非遗街区,建设广州文化馆新馆非遗园,设立15个专题性非遗馆,创建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开放线上广州非遗街区,推出非遗VR云展厅,为市民群众了解非遗提供重要窗口。在广州塔开展的“岭南之窗——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为市民游客提供了零距离接触非遗的“顶流景区”窗口;创演《醒·狮》,设立“粤语讲古说书场”,实施“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助力粤剧电影《南越宫词》斩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积极探索“非遗+”新业态,策划全国首条非遗地铁示范线,推出非遗专项珠江水上巡展,开发水上游、研学游等20余条非遗旅游路线,“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路线”列入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全面启动非遗活化利用工程,开展广绣图像传播、广式家具余料利用计划、岭南武术动作视觉研究等,推动广州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2022年广州编撰出版了《羊城遗韵——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100》,发布《2016—2020广州非遗传承发展报告总报告》《“非遗在社区”与人类学的社区研究》;出版《粤剧传统排场研究》《粤剧唱腔音乐形态研究》等四本粤剧研究专著。试点开展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存续状况调查工作,发布《广州粤曲项目存续状况调查研究报告》和曲艺类项目存续状况评估标准,试点成果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高度评价并采纳。
目前在“抖音广州非遗馆”上,有61个非遗项目、96位传承人进驻,通过话题、聚合页等新媒体传播手段,提升传承人传播能力。实施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五在”工程,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广州市连续两年分别入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和十大创新实践案例,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届双入选的城市。全市超过500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共86000多课时,涵盖幼儿园、大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所有教育阶段,2/3以上的传承人长期在校园薪火相传。连续6年举办广州市青少年醒狮表演赛,吸引大湾区城市百余支醒狮队伍报名参赛等,讲好广州故事。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王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