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陈湘波作《二十四节气系列•处暑》

2022-08-22 16:53 来源:南方网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先民们的智慧结晶,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壬寅虎年,南方网特邀著名画家陈湘波为二十四节气作画。处暑来临,奉上《二十四节气系列•处暑》以飨读者。

【是日诗】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来源:视觉中国

  8月23日,迎来处暑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亦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里“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暑热之气到此结束。有人借用入伏、出伏的说法,将处暑称作“出暑”,指摆脱了暑气的困扰。

  《通纬·孝经援神契》提到:“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这期间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大气形成下沉、干燥的冷空气,使得暑气减退。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的雨季随之结束,率先开始了秋高气爽的时节。正如陆游的说法:“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虽然春夏秋冬各有其美,但体感舒适度最高的,还是暑热消尽的新秋时节。

  二十四节气当中,若按照炎热程度来排序,则第一名是大暑、第二名小暑、第三名是立秋。对于苦熬盛夏的人们来说,立秋只是名字给人了一种精神寄托,而处暑才是真实送来凉爽的节气。

【画说处暑】

陈湘波《二十四节气系列·处暑》纸本设色33×33cm

  在《二十四节气系列•处暑》画面的处理上,陈湘波先用狼毫笔在画面的中间勾出鸟的嘴部,用焦墨点晴,接着用中号羊毫笔蘸淡墨画出鸟的头部外形,注意用笔来表现头部细微的结构变化,顺势画出鸟的颈部和腹部,一直画得笔里的墨水渐干,形成自然的变化,再蘸淡墨画出鸟的背部、尾部,接着蘸浓墨画出头部、背部的花纹,以及鸟的翅膀羽毛和尾部,鸟就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用长锋羊毫笔蘸浓墨,以草书的笔法画出藤蔓,要注意藤蔓的气势、穿插、疏密与节奏,用大提笔蘸淡墨以点染的方式画的藤蔓上的叶子,待画面完全干后,以大排笔蘸清水打湿整个画面,再用淡墨在画面稍做渲染,使的画面更加融恰统一。最后从右边用大篆题上“处暑”,以行书题上年款,盖了姓名章,右边引首加盖闲章“禅心”,左边加盖闲章“安吉”,使得书画印完美结合,丰富画面的形式美。

【节气知识延伸】

  中国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但鹰常常将把所猎之物码放在一起,“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就像是人们将各种美食先供奉给神灵和先祖的祭祀一般,古人称之为“示有先”。另外,鹰似乎不捕杀正在孵化或哺育幼鸟的禽鸟。“犹若供祀先神”以及“不击有胎之禽”,都被视为鹰的“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天地始肃,是一个难以量化的节气物语。它是指天地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了,气肃而清。在古人看来,上苍对于我们,是严慈相济。春和夏,体现的是慈;秋和冬,体现的是严。

  三候,禾乃登。“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禾乃登”特指江山社稷的“稷”,作为五谷之首,开始秋收。

【处暑农事】

  处暑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变换的前期。这时华南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第二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还多。因此,为了保障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搞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此外,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也是收获中稻的农忙时节。一般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

  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需要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日夜温差大,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庄稼成熟很快。“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俗语都表明处暑到来后,田间地头很快转变模样,忙碌与收获的日子也将纷至沓来。

【处暑习俗】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秋高气爽,适宜郊野游玩迎秋赏景。民间向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意思是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而是显得疏散自如。“出游迎秋”之意溢于言表。

  吃鸭子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在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在广东,冬瓜莲子煲老鸭成了老广们的喜爱,莲子帮助驱散体内的热气,冬瓜和鸭肉有效滋润人们身体。

  饮苦茶

  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在处暑习俗里,广东人常喝很苦的凉茶,意为入秋了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浙江沿海每当此时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处暑前后广东阳江等地沿海渔民会向海神献上金猪、鸡、水果、茶、酒等祭品,祈福渔民出海安全归来,获得丰收。

  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农民拿着祭品到土地庙祭拜,或将旗幡插到田地中间表示感恩,还有在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吃米仔头膏

  处暑吃米仔头膏是岭南中山人习俗,米仔头就是土茯苓,米仔头膏采用新鲜野生土茯苓制作,加上蜂蜜或炼奶便清爽糯滑、甜而不腻。

来源:视觉中国

  脸觑厝:打道回府,龙眼稀饭

  福州有句俗语,叫“处暑一过脸觑厝”,“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这句话折射出老福州人过去的生活。

  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很多热量,因而处暑时,老福州人会在这时吃龙眼配稀饭,龙眼龙眼偏温性,有补气血的滋补功效,有利于补充夏天过热而消耗的热量。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将剥好的新鲜龙眼泡进稀饭里,放凉了吃,甜甜的、凉凉的,很适合没胃口吃饭的人。

【处暑养生】

  处暑之际不宜急于增加衣服。俗语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意指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让身体得到对冷空气的锻炼,有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增强防寒能力。但在夜里外出要适当增加衣服。夜间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使脾胃受凉。

  饮食方面吃温补食物。脸无痘、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食物;有饮酒习惯者可给酒加温再饮,适量少喝;主食以吃精白面补气为好;喜欢吃酸味者,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

  新秋景色虽美,但要当心“秋燥”伤人,此时人亦常有疲惫感,即“秋乏”,做到早睡早起,增强锻炼,适当午睡也有利于化解秋乏。“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静”,在时令转变中,情绪要慢慢收敛,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

  记者 周存 实习生 谢秋洁  

  设计 武君丽

  摄影 王爱军  曹正平

编辑:朱绮琳   责任编辑:由之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