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先民们的智慧结晶,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壬寅虎年,南方网特邀著名画家陈湘波为二十四节气作画。清明来临,奉上《二十四节气系列•清明》以飨读者。
【是日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是重要的“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是从立春数的第五个节气,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在古代,清明在寒食节之后,人们在寒食节期间会禁烟火、吃冷食,后来寒食节增加了上坟祭扫、秋千、蹴鞠等风俗。唐朝时,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开始分担寒食节中的上坟祭扫功能,还有部分游戏习俗。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节还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古代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郊外游春,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画说清明】
陈湘波《二十四节气系列•清明》纸本设色 30×60cm
陈湘波在画面的处理上,以先以大号兼毫笔蘸中墨,笔腹吸水,用侧锋画出几片大的叶子,通过中锋用线把叶子串起来,用中号兼毫笔蘸淡墨在画面左边画出少许杂草,再用勾线笔重墨勾出半干叶子的叶筋,又将笔调成扁状淡墨分别画出鸟的腹部、头部,然后用浓墨画鸟的嘴、翅、尾部分,用焦墨点睛,最后画出鸟的脚爪,鸟头微低,表现出一种静寂、沉默的气氛,使整个画面体现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意。
然后再用大篆题上“清明”,以行书题上年款,盖了姓名章,引首加盖闲章“禅心”,右边加盖闲章“安吉”,实现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丰富画面的形式美。
节气知识延伸
【清明三候】
古人将清明分为三候:
“初候桐始华”,桐花一开,春意阑珊,此时繁盛的春景即将逝去。
“二候田鼠化为鴽”,鴽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清明天气时阴时晴,雨水增多,雨过天晴后,阳光明媚,可以见到彩虹。
【清明农事】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
【清明养生】
清明时节,养生重在一个“清”字,主升清降浊,吐故纳新,是养生排浊的好时机,应注意“清心气”“清肺气”“清肝气”,使身体清静,百病不生。
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春季的养生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清明前后,人易肝火旺盛。肝主升发也主疏泄。如果主疏泄的功能失调,人体阳气得不到发散,就会引起晨起时嘴里发干、发涩、发苦的症状。所以,清明时节,饮食上应以清补为主。
另外,明代李时珍在清明时节养生中推崇品茶,尤其是“明前茶”。“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此时宜饮单枞、铁观音、龙井和花茶等。
【清明习俗】
清明节,全国各地活动虽不完全相同,但是扫墓祭拜祖先、踏青游玩是人们共同的礼俗主题。古代还有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的传统。
在广东,不同地方的清明习俗略有不同。
钱选临摹《宋太祖蹴鞠图》
齐白石《石门二十四景》之《春瑦纸鸢图》
老广州重传统,有在清明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约定这天一块去扫墓。“行清”一般会买一只烤乳猪,祭拜后,每家一份,分完猪肉后,还要回去搭配清明时令菜蔬“清明荞菜”炒着吃,才算完成“行清”任务。
肇庆在清明节除了祭拜祖先,为坟墓培新土,折绿枝插在坟上,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会叮嘱小孩子,甘蔗要从头吃到尾,没吃完不能扔。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广东的客家人,过去的习俗是不在清明当天祭祖的,一般是在大年三十,还有春秋两祭。据说是因为清明之际,以前的人们贫穷,无法准备好祭祀的贡品,加上正值春耕之际,怕耽误插秧,影响收成。
梅州客家人将扫墓祭祖称为“挂纸”,或叫做酾地,都在农闲的农历二月和九月。
韶关地区客家人每年扫墓时,会将祖先坟墓周围进行修整,拔杂草,清土坡,再摆放祭品进行祭祀,最后放鞭炮,回家就餐。以前的山区群众还会采摘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可以祛风湿,驱除体内寄生虫。
佛山地区,在以前还有在祠堂祭拜太公的仪式,太公指的是开村之人。佛山还有清明插柳的习俗,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
江门的清明节扫墓是以家庭为单位或以家族为单位的聚会节日,为此还有一些应节的特色美食,比如鸡屎藤饼、用于祭祖的鸡蛋糕、恩平的烧饼等。
清明节是凝聚民族精神,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日子,然而已逝不可追,未来犹可期,只有把握当下,才是对逝者最大的祭奠。让我们一起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铭记光辉历史!
元 王振鹏《驭马踏青图》
【清明诗文】
《寒食》
韩翃〔唐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寒食一般在清明前两天。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第二句写到风拂“御柳”;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
第三、四句说的是,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他们是“五侯”之家。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柳永 〔宋代〕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赏析】柳永的词写在北宋前期,反映了当时清明节桐花烂漫、车马如流、新声竞奏,表现出了倾城欢乐的繁华景象。
丰子恺的《清明》部分摘录
清明例行扫墓。扫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
清明三天,我们每天都去上坟。
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杨庄坟”。杨庄坟离镇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须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岁就参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担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蚕豆,不亦乐乎。
到了坟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农家去,借一只桌子和两只条凳来,于是陈设祭品,依次跪拜。
拜过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
祭扫完毕,茂生大伯去还桌子凳子,照例送两个甜麦塌饼和一串粽子,作为酬谢。然后诸人一同在夕阳中回去。
【赏析】丰子恺晚年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在石门湾过清明节时,感觉温润、阳光,充满了春天的欢乐和童趣。
文案整理:南方网记者周存 杨智明
部分图片作者:南方日报朱洪波 肖雄 戴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