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艺术大师齐聚,名家力作云集湾区。
初秋时节,粤港澳大湾区再度迎来文艺盛会。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下称“文化艺术节”)于9月12日-10月11日举行。
文艺潮声拍岸,湾区同频共振。聚焦今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逐梦大湾区 携手向未来”主题,大湾区文艺家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携手创作文艺精品佳作,从戏剧到音乐,从影视到文学,三地文艺家携手同心、共融共创,共同描绘人文湾区“同心圆”绚丽图景。
融合共创“高标杆”
驱动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
9月12日晚,本届文化艺术节开幕演出“潮涌大湾”戏曲晚会将在广东省友谊剧院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大戏曲剧种的领军人物、新老“梅花奖”得主轮番登场献艺,向湾区观众展现“中华瑰宝”戏曲的当代魅力。
来自香港的青年粤剧花旦谢晓莹,将在开幕式上与李嘉宜、陈振江、康健等广东青年粤剧演员一同献唱粤剧戏宝《紫钗记》的经典选段。这场演出能有机会与诸多声震梨园的戏曲名家同台,让她充满期待。近年来,她深挖湾区故事,先后编写、改编30多部剧本,还以直播、线上演出等创新方式,让更多香港年轻人了解粤剧魅力。
三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串联起湾区文艺交融“成长史”。2019年,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晚会上,三地艺术家心手相连,激发湾区民众情感共鸣。谭咏麟的一曲《朋友》勾起湾区民众对文艺共融的热切期盼。
2022年,第二届文化艺术节的帷幕在大气磅礴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中展开。粤港澳三地交响乐团深度融合共创,重现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的恢宏意境,为湾区文艺界共绘“同心圆”留下生动注脚。
今年开幕演出“潮涌大湾”戏曲晚会,将展现三地文艺界对中华文脉的赓续传承、守正创新。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表示,今年的开幕演出以“潮涌湾区”为主题,以充满时代性的戏曲表演,共同守护中华戏曲根脉,在大湾区这一国际性舞台上,精彩呈现新老戏曲传承人对戏曲瑰宝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伴随前两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成功举办,以及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开启,粤港澳三地文艺交流日益深入,文化艺术节作为驱动大湾区文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引擎作用不断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在首届文化艺术节成立,近年来先后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工程等项目。魏微《烟霞里》、葛亮《燕食记》、陈继明《平安批》等湾区文学精品频现。花城文学院今年3月成立,为湾区文学版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展现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的平台,一批大湾区出品文艺精品在这一“高光舞台”亮相。话剧《大道》、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粤剧电影《南越宫词》《白蛇传·情》等精彩剧目,给往届文化艺术节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从湾区出发走向全国舞台。
今年,文化艺术节也为精品佳作树立更高的标杆。第七届华语戏剧盛典年度榜单发布典礼将以人民性、艺术性、专业性为标准,遴选出一批既有市场号召力,又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戏剧作品。
“华语戏剧盛典诞生并成长于湾区,是引领国内戏剧创作的重要品牌活动。这一板块的加入将进一步夯实大湾区戏剧人才、创意制作、传播推广集散中心的地位。”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说。
与此同时,湾区文艺合作机制也在逐年升级。本届文化艺术节期间,湾区文艺界“最强大脑”将汇聚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等活动,共同以创意点亮湾区文艺的璀璨星空。
人才荟萃“新高地”
三地文艺青年同频共振
去年,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亮相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让不少观众记忆犹新。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教育与艺术发展联盟带来9场高水平“空中音乐盛宴”,奏响新时代“大湾区之音”。
一年来,以联盟为平台,湾区文艺院团交流走向深入,滋养着艺术“青苗”的成长。今年7月,联盟单位再度牵手合作,共同组建“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乐团汇聚湾区优秀青年管弦乐手,并在香港展开集训。训练之余,乐团还在港澳广深四城展开文化体验活动,并在各地举行首演巡回音乐会。
经过为期12天的磨合,音乐会上,每位青年乐手都活力四射,默契十足。“乐团成员都是来自大湾区的优秀乐手,我在每位成员的身上都收获良多。”回顾此行,来自澳门青年交响乐团的蔡鸿桦不无感触。
“这是湾区文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蔡乔中说。在香港演艺学院校长蔡敏志看来,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的成立,不仅让湾区年轻乐手获得名师的专业培训,也让粤港澳青年在文化交流中人心相向、精神相依。
音乐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从今年开始,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正式“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9位首席演奏家以“湾区”之名集结,包括享誉全球的“上海四重奏”,他们用音乐拥抱后辈,以共鸣带动成长。
“大咖”们的到来,吸引着香港演艺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学员前来取经。“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古典音乐人才汇聚的中心,成为艺术青年放飞梦想的舞台。”感受到文艺青年的学习热情,“上海四重奏”第二小提琴、国际著名小提琴家于翔感叹道。
“做创作,人才是第一要素。”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指出,国际化艺术人才的聚集,让湾区正在成为文艺创作的热土。今年6月,沉浸式喜歌剧《苹果之夜》在广州大剧院首演以来,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这是穗港两地戏剧界无间合作的结晶:定居香港的歌剧导演彼得·哥顿、作曲家马可·伊安内里,与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学院携手编创,让这部150年历史的法国歌剧经典在湾区舞台重焕光彩。
同名国漫电影IP衍生音乐剧《雄狮少年》,也将在明年跨年档登陆广州大剧院。粤港华语音乐剧的实力主创云集:国家一级导演何念、香港音乐剧界“金牌搭档”高世章和岑伟、香港音乐剧编剧张飞帆,将为同根同源的湾区文艺共谱精彩乐章。
粤港澳三地融合共创之风,也从文艺创作延伸到品牌活动。今年5月,第九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活动在广州设立主会场,在香港、澳门设立分会场,首开穗港澳联手同办梅花奖的先河。
湾区人才的加盟,让影视产业春意正浓。博纳影业集团、香港英皇娱乐、香港寰亚娱乐等头部企业在湾区布局落子。《中国医生》《湾区儿女》等“湾区出品”影视作品风靡全国。随着《克什米尔公主号》等重磅新片陆续启动,越来越多精彩纷呈的湾区故事也将被搬上银幕。
文艺消费“新图景”
“湾区文艺地图”带动文旅融合
“恨我金山困难返,念盼三载唯梦幻,经历数番死百般难,才闯出鬼门关……”今年7月,新编粤剧《碉楼》在开平市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上演。胡琴声里,悠扬粤韵低诉着开平华侨的动人家史,也将游人的思绪带向大洋彼岸的远方。
《碉楼》巡演引起好评如潮。该剧将“落户”开平赤坎古镇,并在本届文化艺术节期间常态化巡演。“《碉楼》不但实现粤剧与碉楼两大文化遗产首次‘牵手’,也使碉楼文化魅力更加深入人心。”广东省艺术研究所青年导演吴烨华说。
从“五一”开始,广东各大文艺院团化身“轻骑兵”,开展超千场专业文艺院团进景区演出活动,成为湾区文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珠江夜游的“水上交响”到广州塔的音乐沙龙,游客在湾区处处都能感受古典音乐的悦耳音符。
湾区百花齐放的展览盛事,展示出文旅赋能的巨大潜力。在佛山,以“最初的湾区”为主题的“艺术在樵山”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从去年11月起拉开帷幕。仅在正展期,西樵镇引流超过114万人次,创造拉动旅游相关收入5亿元。
大地艺术节中国团队策划研究与传播负责人何海洋介绍,艺术节正展举办同期,观众游客们还将广州三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同期举办的湾区艺术盛会串珠成链,自发形成一条“大湾区艺术旅游线路”。本届文化艺术节期间,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恰将进入“南海日常·秋时”的季节展期,持续为游客呈献本地文化风貌与艺术魅力。
今年以来,2022港澳视觉艺术双年展、2023深港澳数字设计三城展、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多场湾区艺术联展在深圳接踵而至,让这座“设计之城”成为港澳游客心仪的文艺“发生地”。“北上广深看展消费,正在成为香港游客的新风尚。这些既有国际视野、也有文化共性的展览演出,很容易引起湾区青年的共鸣。”天空美术馆创馆负责人王溯说。
一批“无边界”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新空间应运而生。今年3月,坐落福田CBD的天空美术馆开馆首展“气象万千”,以超过10万人次的流量,持续“霸榜”深圳展览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名。在馆方8月推出的“天空艺术季”上,香港管弦乐团中提琴首席凌显祐的现身,为听众带来美妙难忘的音乐沙龙。
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美术馆等新场馆落成,粤港澳大湾区明年将形成近30万平方米的大型美术馆群,为湾区承办全国性的展览盛事带来充足的底气。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展区与港澳台、海外华人作品展区,也在不久前“官宣”落户广州、深圳。
随着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开幕,一场沉浸式文艺体验之旅也将从湾区启程。依托湾区城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湾区文旅嘉年华”将在文化艺术节期间启动,并陆续推出“一程多站”体验路线与文旅产品。
来自广州的话剧《日出》、深圳的舞剧《咏春》、江门的舞剧《侨批·家国》等多部具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原创精品,也将在本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舞台同步唱响,擦亮岭南文艺IP,激活文旅新名片,一幅绚丽多彩的“湾区文艺地图”正在徐徐展开。
南方+记者 杨逸 王涵琦 徐子茗 黄堃媛
统筹:李贺 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