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睇妹隔条坑,昨晚听闻亚妹好歌声。
你放马过来开金口,一条歌仔我一条还。
大鹏山歌起源于明清时期。它是大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沿海地区的渔歌、咸水歌,以及客家山歌等音乐元素,所形成的方言山歌,主要流传于深圳市大鹏新区的鹏城、王母、下沙、布新、水头、岭澳、水贝、叠福等村落和南澳一带。大鹏山歌从表现内容上分有劳动歌、爱情歌、掌牛歌和生活歌4种。大鹏街道从2004年6月开始,开展大鹏山歌的普查工作,截至2018年年底,共收集197首山歌。2012年,大鹏山歌入选第四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欧进兴。
大鹏山歌演出(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大鹏山歌演唱所使用的大鹏话又称“大鹏军语”,它是混合了粤语、客家话、北方话等口音为一体的特殊方言。明清时期,大鹏城为军事重镇,士兵多半都是从广东、福建沿海招募的,讲粤语和客家话为主,而军官则基本上都是从朝廷派下来的北方人,官兵之间语言难于沟通。他们在长期的磨合中逐渐形成了内部通用的语言,这种独特的军营专用语言,被称为“军语”,因夹杂着各地方言,在当地有“千音”之称。
大鹏山歌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男女对唱等不同唱法。歌曲按表现内容可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掌牛歌和生活歌四类。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起兴、赋体、叠字和双关语等。句式结构有七言四句、五言二句和五言一句等。曲调较为平缓,通常是一字一音,偶尔出现一字二音、三音,四句中第二、四句带有较长的拖腔。
情歌对唱(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大鹏山歌题材丰富,按歌曲功能可分为地名歌、问答歌、哭嫁歌、哭丧歌、仙歌等五类。相传,明清守军在海边既守防打仗,又种田捕鱼,因外地兵员熟悉地方的需要,逐渐产生“地名歌”和“问答歌”;因营防中婚姻嫁娶和军队将士打仗阵亡,形成“哭嫁歌”和“哭丧歌”。
大鹏山歌登上非遗展演的舞台(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大鹏山歌的演唱形式灵活多变且不受人数限制,无论是山间、海角,还是田头、村尾,都能即兴编词,即兴演唱,同时歌词简练质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大鹏山歌即兴演唱教学(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供图)
鹏城村是大鹏山歌的重要发源地,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办事处东部,距离街道办事处约4千米,因大鹏所城而得名。2001年,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该村被认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大鹏所城南门(吴启鹏摄)
图文资料主要来源于深圳市史志办公室;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