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遂溪乐民所城:千秋书院辉奎壁 万古神龟镇海疆

2022-03-25 15: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第九期 遂溪乐民所城】

  乐民所城,全称乐民守御千户所城,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乐民镇乐民村委会乐民城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安陆侯吴杰始建,以屯兵设防为主;隆庆三年(1569)设遂溪哨;后改乐民仓大使署,崇祯三年(1630)废署;清康熙八年(1669)重建所城;后改乐民汛城。乐民所城是明清时期防御倭寇和抗击海盗的海防要塞,同时为朝廷征采“对乐珠池”贡珠起到保护和管理作用,故又被誉为“乐民珍珠城”。

  古城平面呈直角梯形,南墙长460米,北墙长307米,东墙长500米,西墙长530米,城墙内周长1797米,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设东、西、南、北四城门。现东、西门保存较好,南、北门已毁,城墙仅存土墙。2012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乐民所城航拍图,北面靠海.jpg

乐民所城航拍图,北面靠海。

  码上观看走读阳西双鱼所城直播回放

  点开视频看走读精华:

  从南门进入乐民所城,步行不到十分钟便到了城中心的十字街头,在两株枝繁叶茂的连理大榕树下,我们见到了此行的向导村长杨洪和村民王玉华老人。据杨洪村长介绍,乐民所城目前人口500多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主要姓氏有陈、蒋、杨、张、谢、凌。陈姓人口较多,其次为蒋姓。王玉华老人便是陈家的媳妇,她对乐民所城的感情极深,每次有外人来,她都自愿充当讲解员。

村民们喜欢在十字街头的连理大榕树下休憩。

  王玉华老人对南都记者说,乐民所城的城门中,东、西门保存较好,南、北门已毁,城墙原为砖土合筑,现在城砖已被拆走,仅存土墙。“1972年前后,因围海造田工程需要,当时便炸毁南门门楼并拆除城墙墙砖等来获取材料。有一些村民也拆了一些城墙砖用于自建房。”她指着不远处一所砖砌民房告诉我们,“这间房子的墙上就有不少城墙砖,像这样使用城墙砖砌房的民居有20多间。我这些年陆陆续续收集了100多块城墙砖,等到城墙重修那天,我就全部捐出来。”

当地村民使用城墙砖砌的房子。

  文明书院得名于苏东坡

  据王玉华介绍,乐民所城最重要的遗迹便是十字街头的文明书院。文明书院始建于宋元符年间,为当时雷州地区三大书院之一。如今书院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为进二层楼房建筑,房内镌嵌有苏文忠公石刻像1块。据历史记载,书院与苏东坡有着较深的渊源。

据说苏东坡送了一方汉石渠阁瓦砚给陈梦英。

  公元1100年,流放海南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遇赦乘船北归,经过雷州半岛西部海域时,天降暴雨,没法前行,一行人只好上岸避雨,宿在兴廉村净行院,谁知这一避雨便是40天。据《雷州府志》载:“宋元符三年,苏公轼南迁,后由儋徙廉,道经遂溪兴廉村,宿净行院留四十日。”能让回乡心切的苏轼在此留下来的正是当时在这里掌教“兴廉学塾”的教书先生陈梦英。陈梦英并非泛泛之辈,他乃北宋廉臣陈懽的五世孙,自幼饱读诗书,精通经文,两人一见如故。苏东坡在兴廉村的40天里,不但常常到学塾给学生上课,还留下了多首诗篇,如《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雨夜宿净行院》等。临走时,苏东坡不但把自己珍藏的一方石渠阁瓦砚赠给了陈梦英,还对他说:“斯地景胜,当有文明之祥”。传说,苏东坡去后一个月,净行院门前便长出了一株灵芝草。陈梦英便于次年发动儒生、乡绅集资,在兴廉村建起一座书院,取名文明书院。

文明书院与赠砚亭。

  书院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几个历史时期,曾经多次毁而又复。1913年,当时的遂溪县知事张以诚主持重修,在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书院授课厅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一幢中西合璧的楼阁。据王玉华老人介绍,文明书院曾被日寇和国民党军队先后烧过两次,受损严重。新中国成立后,个别村民没有意识到书院的历史价值,用来安放牲口、堆杂物,状况让人担忧。从20世纪70年代起,城里的有识之士便开始自发地维护书院,后来,城里的五位老人更修书著文疾呼保护这座文物,这其中就有王玉华老人的丈夫陈海,人称“海公”。五位老人的义举得到了乐民镇政府和群众的支持。1997年,乐民镇政府对文明书院进行局部防漏加固维修。2007年重建“书轩”房屋三间,在东侧建“赠砚亭”一座、门楼一座。这才有了文明书院今天的模样。

文明书院门口。

书院内墙上镌嵌有苏文忠公石刻像1块。

  神秘涵洞助革命农军脱险

  事实上,近代的乐民城是中国共产党南路革命的重要根据地,是粤西地区成立中共党组织最早的村庄。在20世纪初的大革命时期,文明书院有近百名师生参加南路革命斗争,1927年5月,广东南路最早的起义——乐民起义爆发,革命农军300多人集结在乐民,当时文明书院的场地就是农军宿营地,书院的东坡楼就是农军抗击反动军队的战斗指挥部。农军据城与1000多名国民党军队对抗,激战了三个昼夜,后因粮弹不济要撤退以保存实力。那么,农军是如何从国民党军队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中逃脱的呢?

1927年5月,广东南路最早的起义在乐民所城爆发。

  话说乐民所城建成之初,设计者从城内地势需求考虑,只计划在城的东南和西北角低洼处各筑一道横竖一尺多宽,通过城墙底的排水涵。后来,负责建城的粤地都督马鉴到工地视察,发现城墙西北角两面都有海水环绕,从城角水涵出口处到海边红树林带只有十来丈远,正是一片隐蔽行动的理想地带。于是,他提出建议,把原作一般用途的排水涵,改为使用坚硬大青石作材料,建筑一条四丈长,涵身横竖各三尺,涵底平滑,可让人爬行穿过的隐蔽涵洞。

这个涵洞在500多年后帮助起义农军成功逃出城外,让后人不由得不佩服当年建城者的奇思妙想。

  在王玉华老人的指引下,南都记者在“乐民农军暴动旧址”标识碑附近找到了这个涵洞,它被一片灌木杂草遮掩着,用木棍扫开草丛,一个横竖近三尺的洞口露了出来,洞里面漆黑一团。王玉华老人说,涵洞至今保存完好,正是这个涵洞在500多年后帮助起义农军成功逃出城外,让后人不由得不佩服当年建城者的奇思妙想。

  “镇城之宝”——驮碑赑屃的美丽传说

  除了文明书院,乐民所城还有一件“镇城之宝”——驮碑赑屃。在王玉华老人的带领下,南都记者在北门附近一处小树林里见到了驮碑赑屃,村民们其实更喜欢称它为“镇海石龟”。镇海石龟其实还驮着一块石碑,碑高2米,碑上字迹漶漫,辨认不清。据有关资料显示,石碑上刻的是《清虚道院碑记》,立于明代天顺七年(1463)。南都记者仔细端详石龟,只见它头向上仰,四肢张开,仿佛使尽了洪荒之力,让旁观的人深感石碑之重。王玉华老人告诉我们,据老一辈讲,这尊驮碑赑屃其实大有来头。传说明朝初年,朝廷曾制作两尊驮碑赑屃:一尊留在北京镇守紫禁城,另一尊则安排在南方镇守珍珠城。后者指的就是乐民所城这只驮碑石龟,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关于驮碑赑屃的美丽传说在乐民所城代代相传,正好佐证了乐民所城在雷州西海防的重要地位。

乐民所城的“镇城之宝”——驮碑赑屃。

  抢修乐民古城势在必行

  残垣隐隐乐民城,古树枝繁叶正青。乐民所城这座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在宋、明、清、民国时期演绎着不同时代风采的兴衰史,遗留下一道道古建遗迹,后人在追想往日荣光之余,也为如何保护好它而殚精竭虑。

  “保护文物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乐民镇党委副书记洪悦英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乐民镇政府、乐民村、遂溪县文广旅体局及相关职能部门都高度重视乐民所城的保护,2017年已编制修缮工程设计方案与预算方案,并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递交了修缮申请,方案预算资金为9000万元,分期申请资金。2018年申请资金也已进入省财政资金库,省文物局古迹保护协会已组织资金论证,通过了抢修方案。第一期工程省财政批拨200万元,用来抢修东、西两座城门,2021年11月中旬完成招投标,12月份上旬进场施工。“乐民所城是沿海十多座千户所城中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城墙虽然遭破坏,但整个城墙的周围都有1米多墙脚,整体可以开发,根据旅游观光计划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可带动当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地方财力有限,县、镇政府财力保运作,没有资金进行修缮,抢修资金主要靠省政府、省财政。”据她介绍,计划申请2022年抢修乐民所城的国债资金2亿-3亿,进行乐民所城的修缮和恢复。

遗落在文明书院附近的明代马槽。

  古城典故

  千年珍珠城名唤“乐民”

  乐民所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古时曾叫“蚕村港”,宋代叫“兴廉村”。公元10世纪后叶,南汉刘伥皇帝于古合州设媚州郡,派员到蚕村港营造“对乐珠池”,使这里逐步发展为盛产珍珠的港湾。蚕村港一直是遂溪地区的天然避风港,加上这一带盛产珍珠、蚕丝和陶瓷器皿,为出口贸易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所以这里很早就形成雷州地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口岸。

北门附近的乐民港一直是遂溪地区的天然避风港。

  据清版《遂溪县志》记载,“对乐珠池,宋开宝置场司,或採或罢,洪武二十九年诏採,正统初始命内官二员分镇雷廉珠池。”可知自宋开宝年间朝廷已经派官员到这里管理采珠,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更是将“对乐珠池”所产珍珠列为朝廷贡品。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首屈大均说过,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这里便是南珠之乡。据说,乐民所城建成之时,朱元璋降下御旨,其中有“永乐民安”之句,故以“乐民”二字命名该城为“乐民城”,蚕村港也因而易名“乐民港”。

  据悉,当时的产珠蚌区,在乐民港口外3海里地带,渔民珠民都称为“沙湾尾”。同时另有一带海面礁石林立,被称为“沙湾礁”,距沙湾尾采蚌区很近,不过1海里。采蚌珠民多是当地渔民,他们用小船或竹排到蚌区捕捞珠蚌,运回港内,又搬上城边,由太监专差监视剖蚌取珠。皇令森严,所有采蚌、运蚌、剖蚌的珠民,不得私窃蚌或珠,违禁者斩。乐民港在明朝开发为采珠港后,热闹非凡,每年向朝廷贡珠数斗,成为全国有名的两座珍珠城之一。但当时朝廷只顾捕蚌采珠,不保护和繁殖产珠的蚌,结果导致最后“蚌尽珠灭”。乐民珍珠城自宋开宝年间至清道光年间最后废弃止,除有时因滥采无珠可采以外,可谓断断续续被驱使为历代皇帝采珠逾900年。如今在仅存的东、南、西等城门的墙上还能找到当年采珠遗下的蚌壳,供人遥想当年珍珠进贡的盛况。

城门的墙上还能找到当年采珠遗下的蚌壳,供人遥想当年珍珠进贡的盛况。

  总策划:戎明昌

  策划:王卫国 王佳

  执行:刘炜茗 陈伟斌

  学术支持:黄挺 杨培娜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本期摄影:N视频记者 何玉帅 阮增豪

  本期视频:N视频记者 何玉帅 周佩文

  本期直播:N视频记者 吴燕妮 阮增豪 实习生 叶荣添

编辑:周存   责任编辑:杨智明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