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文学批评是灵魂与灵魂的美妙对谈”

2016-08-04 08:44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陈龙 实习生 董玉鑫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粤派新批评”广东青年批评家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

  陈培浩。

  申霞艳。

  唐小林。

  李德南。

  柳冬妩。

  本期导读

  7月31日,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派新批评”广东青年批评家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阎晶明、洪治纲、王兆胜、王双龙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批评家和本地专家学者蒋述卓、杨克、林岗、陈少华等,就5位70后、80后的广东青年批评家申霞艳、柳冬妩、陈培浩、李德南、唐小林的文学批评成绩和特点积极展开探讨,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批评的专业性、开拓格局,让“粤派新批评”在全国取得更大的影响力提出了不同建议。

  这5位青年批评家来自广州、深圳、东莞、潮州等地,他们当中既有文学批评博士、文学期刊编辑,也有聚焦打工文学的研究者,有的还同时从事文学创作。近年来,广东青年批评家在全国各大刊物中发表了许多独具个性的评论文章,引起全国文学批评界广泛关注,更被寄予了扛起“粤派批评”大旗的厚望。

  1.实力

  “有沉静之心,有敏锐之笔”

  “我觉得李德南是一个有沉静之心,有敏锐之笔的青年学者。他一直提出想要以文学批评为职业,而他的文字和本人既像一个少年,又有一种庄重感。”《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如此评价李德南,认为他对文学研究怀着一种近乎天职般的虔诚,难能可贵。

  生于1983年的李德南本科学的是政法专业,硕士学的是科技哲学,博士阶段专攻文学批评。他的批评文章经常渗透着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例如运用现象学理论去分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如果没有一定的哲学见解是很难具备批评的穿透力的。”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认为,李德南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较为深厚的哲学修养。其次,他坚持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文风刚健而灵动。

  李德南除了从事文学批评,还写小说、诗歌,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来自于他的才情,包括他的写作经验,所以他的批评文字是有血肉的,对文本的解读也比较精准;‘出乎其外’,是指他的理论素养。”张燕玲表示。

  李德南的批评对象极为广泛,既有其前辈学者陈晓明、谢有顺,也有作家韩少功、格非、史铁生的作品。此外,在评论马拉、郑小驴、王威廉等80后作家的作品时,李德南的批评呈现出一种“共鸣”上的优势。

  被誉为“才女型批评家”的申霞艳曾在《花城》杂志做过多年的理论编辑,目前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她在几篇文学访谈中展现了当年《花城》杂志向张承志约稿、《心灵史》和《沈从文文集》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前后经过,显现出不一样的阅历背景。她的勤奋、阅读量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曾令不少前辈学者感到意外,而女性特有的灵气也让她的文章细腻耐读,理性与感性交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评论原则。

  中山大学教授陈希则指出,申霞艳对女性写作、乡土中国与现代性等主题做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既有前沿性,也有创新性。

  “编辑经验锻炼了我的眼睛、直觉和胆识,批评在我看来,是审美的竞争和博弈。”申霞艳表示,她之所以有意识做好“同代人”的批评,是因为“总觉得魏微、戴来等70后作家被‘美女作家’这个符号遮蔽了,写作成绩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依我看,70后无论创作还是批评,都正值静水深流的时候,是文学一个静默的收获期。”申霞艳说。

  2.聚焦

  颇具岭南特色的“文化血液和气质”

  “我好多朋友一拿到文学杂志,先看看有没有唐小林的文章。”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洪治纲赞扬唐小林的文本阅读十分仔细,文风犀利,常常能够指出一些长篇小说中的时间错位和逻辑混乱等问题,这正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本分。“文学批评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美妙对谈。批评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创作者知道还有一批人的眼睛在盯着你,让你创作的时候更严谨、更合逻辑,创造更高的审美价值。”

  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表示,唐小林的批评有凭有据,体现了一个批评家的勇气、锐气和扎实的功底。有评论者认为,唐小林发表在《文学自由谈》上的评论贾平凹等作家的文章,是“真正的文学自由谈”。

  而柳冬妩则是从打工群体脱颖而出的批评家。他凭借自己长年创作和阅读的积累,依靠身处打工者现场的人生体验,花费数年写出了一部厚达599页的《打工文学的整体观察》。洪治纲指出,柳冬妩在书中对打工文学的性质、审美特征、发展轨迹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学系统中的独特价值,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在文学批评层面是一大进步。

  2014年出版的新作《解密〈变形记〉》中,柳冬妩从自己搜集的135个不同版本《变形记》中精选20个,一一进行版本考证,以“笨”的办法成就了一部奇特之作。从一个没有经过大学严格学科训练的农民工,到成绩亮眼的文学青年批评者,评论家王兆胜盛赞柳冬妩有赤子之心,有“水滴石穿”的精神,有时代的使命感,也有坚韧的风骨,所以才能多年一直扎根打工文学这个沃土上,为它发声。

  生于1980年的陈培浩来自潮州,现为韩山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副教授。与李德南类似,陈培浩的批评格局广泛,兼写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各类文体,评论主题囊括知识分子、底层、荒诞叙事、战争等多个题材,对于文坛热点也及时追踪。陈培浩的评论文章少则三五千字,长则两三万字,因而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形容为集研究与评论于一身的“长跑型选手”。

  华南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徐肖楠分析了陈培浩的“文化血液和中国气质”。他表示,陈培浩的文章有开阔的视野,自由挥洒的理论知识,委婉深入的文字感觉,浓淡相宜的批评方法,颇具岭南文化的特征,又深得潮州地区的灵性、典雅、精致、浪漫的人文风气熏陶,造就了其作品独具个性的魅力。

  3.展望

  推出“粤派新批评丛书”着眼队伍培养

  张燕玲回顾在《南方文坛》20年的编辑工作时透露,从1998年开辟“今日批评家”栏目以来,已经做了整整100名批评家的专题,其中广东批评家有12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就在刚出版的今年《南方文坛》第四期上,30篇文章中广东批评家的文章就占了7篇。

  日前,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蒋述卓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倡议,计划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推出一套“粤派新批评丛书”,勾勒从晚清时期的梁启超、黄遵宪开始,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粤派批评的历史脉络和共同特征。“我们说‘粤派新批评’,更多还是着眼于队伍的培养。过去的东西我们自然要传承,但我们更多是着眼于现在。提倡‘粤派批评’,不是为了去争一个什么地位,而是为了展示出我们新的力量、新的实力。”蒋述卓说。

  洪治纲认为,广东具有非常好的批评传统,从杨义先生以来,粤派批评的传统承接性和陈述性都很强,广东学者对文学和学术前沿的介入也排在全国前列。

  研讨会上,《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也对当前青年批评家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透露近来正计划做一个关于80后文学写作和批评的研究,他认为,80后在知识系统上优势明显,但是存在同质化的隐患。“你看不出一篇文学批评是谁写的,你发现他们整个话语系统、理论资源、思维都一样。”因此他认为当今文坛在写作上能够站得住脚的依然是50后,相比而言,70后的文章更精致,但却缺乏历史的观念性。而80后的文章往往引用大量的名人言论和著作,“会突然打断了我阅读的节奏,总像是有一帮名人跟我打群架。”因此他提出,青年批评家应该避免同质化问题,以挑战的姿态写出对作家和生命的独特理解,尽情彰显才华和活力,创造独特的文体。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则认为部分青年评论家的作品因为缺乏学术训练,显得有些生硬。“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学院派的批评太多,而真正从作品、从文本出发,以心灵对应心灵的批评家太少了。”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表示,“粤派批评”是一支队伍,是一种让广东作家团结的共同的力量,激励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创作。蒋述卓在针对李德南、唐小林等青年评论家各自的作品提出针对性建议的同时,更鼓励年轻一代敢于放眼全国文坛。“敢于去碰硬,对重要作家敢于发声,这样才能在全国占据一个高位。”

  名家点评

  “粤派批评”到底“粤”在哪里?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蒋述卓:

  “粤派批评”梳理下来有很多大家,包括萧殷、黄秋耘、黄伟忠、饶芃子等一批前辈,他们都非常有自己的创见和特点。我认为“粤派批评”大致有这样几个特征:宏观的视野,睿智的见解,典雅的文风,得体的尺度。这个得体的尺度就是分析立论很得体,批评者不偏激,结论经得起推敲。还有一个,就是创新的姿态。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剑晖:

  现在来看“粤派批评”在时间上应该再往前推,比如说我们岭南地区的前辈学者对《易经》的注释就很有特点。这门学问在岭南被称为“易简之学”,跟北方的“邃密之学”还是不同,我们在表达上比较通俗、平易,跟北方的复杂、庄严、深邃是不同的。六祖慧能对禅宗的解释就很世俗化,陈白沙也强调哲学要自由灵动,也有很鲜明的世俗化倾向。

  另外,跟京派、海派、闽派批评者往往关注一些比较重大、全国性的话题不同,“粤派批评”比较关注当下,注重日常生活和实践,在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做得比较好。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