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 资料图片
5月8日晚11点左右,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李世济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李世济祖籍广东梅县,1933年出生于苏州,在家教的熏陶下自幼痴迷京剧,被京剧大师程砚秋认为义女,并得到赵桐珊、王幼卿等京剧名师指点,打下了深厚的戏剧底子。新中国成立后,李世济弃医组织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并于上世纪80年代达到表演艺术生涯的高峰。李世济对程派京剧有重大继承和发展,在保留程派唱腔风格的同时,发挥自己醇厚深情的特色,同时吸收地方唱腔和民间说唱的特点,大大丰富了程派京剧的表现力,被誉为“新程派”。继4月25日京剧大师梅葆玖去世后,京剧界又一名家陨落,让许多戏迷票友扼腕叹息。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李世济先生的女大弟子刘桂娟和唯一的男弟子杨磊,讲述李世济的京剧人生与改革精神。
打破框框,改革程派京剧艺术
李世济的女大弟子刘桂娟回忆说,1982年她还是戏校学生,正是李世济最红的时候,“就跟现在的明星大腕一样,连演十几场,场场爆满”。经过4年的考验,刘桂娟才正式拜师。“李老师选学生特别严格,要看天赋,看你能不能忍耐学习的苦,看你有没有踏实的人品。”
刘桂娟表示,李世济性格坚强,遭遇晚年丧子的坎坷,身体也不好,但一直靠着钢铁般的意志继续治疗。
杨磊回忆说,例如程派名剧《锁麟囊》,李世济就要求学生“用声音塑造形象”。“从一个5岁的小姑娘到一位母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细化到这一出戏的人物、每个时间点的状态,都要加以变化。”
京剧的传统与改革,一向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李世济却是京剧领域的一个典型的“改革家”。她不太固守老派的套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京剧的乐队、服装、化妆、剧本上进行改革。“她的戏打破了很多传统的框框,可以说是戏曲界的一个改革先驱,领导了京剧改革的潮流。”刘桂娟说。
科学教学,注重京剧文化启蒙
刘桂娟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初,她去李世济家里学戏,“有些动作要跪着的,她就跪下给我示范,她小时候腿受过伤,腿脚又不好,跪下后起不来,但坚持给我示范。”
李世济并不单纯是一个表演艺术家,而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她英语好,她的教育不同于戏校老师的口传身授,而是同时注重把握京剧的整体精神和文化启蒙。
李世济在唱腔上并不要求所有人都模仿程派特色,而主张科学吊嗓,因人而异。“程先生毕竟是男的,跟我们的生理条件不一样。那时候李老师跟我说,你不要违反自己的生理去表现角色,因为每个人的条件都不同,不必单纯去模仿某一种声音。”刘桂娟说,几十年唱下来,她的嗓子几乎从未哑过,就是科学发声的结果。
梅葆玖、李世济等戏剧名家相继离去,令戏剧界心情沉痛。刘桂娟认为,老一批艺术家的相继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她认为,今天戏剧人才青黄不接的很大原因,是年轻人吃不了苦。而戏剧大师身上的艺术素养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应该被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