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羊城资深“魅影粉”如何炼成?

2015-09-21 09:01 来源:南方网 记者 周豫 实习生 黄颖怡

《剧院魅影》剧照。

具有古典韵味的舞台设计。

《剧院魅影》海报。

《剧院魅影》剧照。

《剧院魅影》男女主角剧照。

  核心提示

  被誉为“一生必睇”、“百老汇最卖座”音乐剧的《剧院魅影》自9月22日开始在广州大剧院连续演出一月有余。这一次,羊城市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看到与伦敦纽约“同款”演出,可谓是一次大好机会!在中国内地,《剧院魅影》此前只到访过上海,第二个到访的城市就是广州,而此时距离《剧院魅影》首演已过了近30年时间。

  随着演出日期的临近,有关这部制作繁复的音乐剧许多细节也进一步曝光。早在9月初,全剧26个海运集装箱的道具便运抵广州,前后经过了为期半个月的装台。据悉,香港在1995年第一次引入《剧院魅影》时斥资800万美元,而《剧院魅影》今年在中国巡演的成本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由于这种高成本,以致迎接《剧院魅影》演出的城市在每次接入前后,都需间隔近10年。

  虽然《剧院魅影》已上演接近30年,但最有趣之处是其巡演每次都引起极大回响。或许,许多观众对“魅影”有一种情结,10年之前看过的一批人,10年之后或许就带着“后代”再一同重温。观众在每次观看时都能有不同的体验,都能发现舞台上一些之前没有留意过的细节,这就是《剧院魅影》的魅力。在正式演出之前,南方日报记者率先为你进入《剧院魅影》幕后深入了解,助你练成资深“魅影粉”。

  1

  后台比在台前还累

  女主角需10秒快速变装

  此次演出采用韦伯《剧院魅影》的原班主创班底,用“闪瞎眼”来形容这支队伍毫不夸张,他们就是所谓的“得奖专业户”。

  全权负责全剧原创作曲的韦伯,大家一定不陌生。的确,他是七座托尼奖、三座格莱美、七座奥利弗、一座金球、一座奥斯卡和一座国际艾美奖的得主,更被王室封以爵位以表彰其贡献。虽然韦伯并非创作“魅影”第一人,但他献给“月亮女神”莎拉·布莱曼的这部“音乐罗曼史”,却是该作品时至今日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版本。但除此之外呢?等我慢慢道来。

  作词人之一理查德·斯蒂尔格和导演哈罗德·普林斯,前者拿到了英国王室颁授的勋章,后者则获得了由克林顿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编舞吉莉安·林恩,这位曾任多个著名芭蕾舞团首席的舞者,已不仅仅是获奖那么简单,奥利弗奖甚至为她专门开设了一个奖项——年度音乐剧卓越贡献奖。最后,不得不谈谈韦伯的老朋友、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创造了世界上制作音乐剧数量最多的神话,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现在大家所熟知的音乐剧包括《猫》、《剧院魅影》、《西贡小姐》、《悲惨世界》及《雾都孤儿》等,均出自他的手笔。

  饰演“魅影”一角的正是“千场王者”布莱德·里特尔,做完今年的中国巡演,他就该成为世界上演出“魅影”一角次数排名第二的演员了。里特尔称,每年他都会跟三四位不同的“克里斯汀”搭戏。此次将出演“克里斯汀·达埃”一角的艾米丽·林恩是一位年纪轻但天资卓越的“85后”。据了解,“克里斯汀”在剧中的最高音达到high E。除此之外,剧中克里斯汀的身份是从芭蕾舞者到女高音的转变,好在艾米丽自幼学习芭蕾,几小段芭蕾舞对于她来说并非难事。

  在艾米丽看来,最有难度的是“快速变装”了,她甚至都数不清全剧中她共需要换多少套衣服。其中,一件白色礼服尽管上面没有太多的珠片,但是手工制作工序十分复杂,价值3万美元左右,而舞台上克丽丝汀换这件衣服的时间只有10多秒,需要8位工作人员配合进行换装,“有时候感觉在后台比在台前还要累,一下台就马上开始紧张变装,生怕赶不及上台。”

  毕竟,10秒钟,除了服装,还有一堆假发要打理。据悉,《剧院魅影》一共要准备120顶道具假发,从烘干到完成,要经过4-5个小时的精心处理,真的很为服装道具师们担忧,这工作量着实太大了。

  2

  观众为何踊跃“求被砸”?

  带你破解剧场“最佳观赏区”

  都知道《剧院魅影》是“大制作”,但究竟怎样个“大”法?现在,我们来数数该剧的“家底”——道具总重达20万公斤,共需26个海运集装箱(如空运则需要三架波音747);共计230多套服装、236件道具,包括净重超过半吨的巨型水晶吊灯;全剧两幕共19场戏,场景变换多达24次。不仅如此,连舞台上的地板都是特制空运抵穗(舞台地板上设有暗门150个),后台用5部计算机总控调度,另3.5万英尺电缆……已经晕了,对吧?

  自开始售票以来,被观众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坐在剧场的哪个位置可以被水晶灯妥妥地“砸”中——即“最佳观赏区”在哪?为何会有这一典故,就不得不讲讲“吊灯”的故事了。现代感十足的大剧院经过装点拉上复古的大红丝绒幕帘,金碧辉煌的欧式雕塑撑起镜框式的舞台外加剧院顶部华丽复古的大吊灯,足以使前来欣赏演出的观众产生穿越回19世纪歌剧院的错觉。

  《剧院魅影》的原著中有一段“大吊灯掉落”的场景,电影版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安排,在舞台上复活此景却需要许多幕后工作者的辅助配合。因为吊灯每天必须充电,并且工作人员需要提前3个小时测试吊灯的运行,避免发生意外,而在演出中吊灯坠落时必须有身穿黑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在舞台上接灯。

  “吊灯坠落”可以说是《剧院魅影》中最为经典的场景,也是国内观众最为关注的一幕。这一场景的置景延伸到舞台之外,要求剧场能够在观众席上方设置承重吊点,但是广州此前很多剧场多数不具备这一技术条件,这也是该剧时隔30年以来一直未能在广州上演的原因之一。毕竟,这是水晶大吊灯,剧组再土豪也不能一场砸一台灯啊!这盏吊灯被拆卸以后几乎装满了整个集装箱,技术总监说:“这盏大吊灯是根据巴黎国家歌剧院内的吊灯仿制的,直径达3米,重量达1000公斤,是用6000颗珠子串联起来的。”那么究竟坐在剧场的哪个位置可以既刺激又逼真地看到这一场景呢?

  据透露,吊灯的吊点是第三排中间座位上方,即“求被砸”的最佳位置是前三排中间。据悉,吊灯下降速度为2.1米/秒,与地面的最低高度为2.1米,对第一排中间位置观众来说,吊灯甚至会在你的脑袋上方“急刹车”。单单想一想这个场景,汗都要流下来了。除了前三排的“最佳体验区”以外,中间靠前区域也是“最佳观赏区”,在这里可以看见吊灯从眼前坠落的全景。

  3

  戏里戏外看“男神”?

  来读读音乐大师的“情书”

  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男神”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如果了解《剧院魅影》的情节,就会发现,“生活就是一场戏”这句话一点也没错——韦伯就是现实版“魅影”,他的“克里斯汀”便是“月亮女神”莎拉·布莱曼,他们更是在随后上演了一场才子佳人的戏码。

  1981年,当“月亮女神”莎拉·布莱曼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甚至没有受过任何专业声乐训练的普通小姑娘时,韦伯就对莎拉在《夜莺》中的表演大为嘉许。然而这个时候的莎拉和韦伯都是已婚人士,两人随后的结合更是当时仅次于查尔斯和戴安娜婚礼的劲爆话题。1984年3月22日,“音乐剧之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36岁生日那天,正式与莎拉·布莱曼结为伉俪,也就从那天起,韦伯开始全心全意为莎拉量身打造一部专属于他们两人的音乐剧,它就是《剧院魅影》。

  据制作人卡麦隆回忆,由于莎拉·布莱曼非比寻常的音域给了韦伯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空间,整个音乐剧的形式也起了变化,向着半流行半古典的方向迈进。在《剧院魅影》中不难找到韦伯和莎拉两人的痕迹:剧中“魅影”才华横溢,但由于面貌丑陋而一直没有自信,只有在他的音乐中,他方感到自己能主宰一切。众所周知,韦伯虽然自小就在音乐上深有造诣,但不算是一个“帅哥”,而且羞涩的程度常让人感到难以置信。剧中的“克里斯汀”在“音乐天使”的引领之下成为了红极一时的著名女高音,正是莎拉自《剧院魅影》后事业扶摇直上、如日中天的最佳写照。

  由此可见,《歌剧魅影》犹如韦伯送给莎拉的“情书”,但两人的感情却如焰火般绚丽而短促。1990年,韦伯与莎拉正式离婚。离婚后,韦伯依然为莎拉谱写音乐,最近的一曲便是他为莎拉所作的《太空之歌》——想让莎拉搭乘火箭飞上太空,在广袤宇宙中唱响。

 

编辑:张林昱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