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广东流行音乐领军人陈小奇来到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参加新年首场“大师下午茶”活动,与广州市民分享他的人生历程、音乐创作故事,并就当前广东流行音乐如何走出低谷等话题给出建议。陈小奇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流行音乐领先国内,这是与当时广东影视、传媒、广告等多个领域全国领先分不开的。现在广东的流行音乐要走出低谷,需要各方的大力扶持,让音乐人有比较好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优秀作品。
谈创作
雅俗共赏是结果不是过程
由广州市文联和南方报业289艺术联合举办的大师下午茶活动当天备受关注,市民踊跃报名参加。在广州市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高翔的主持下,陈小奇一一回答了大家的提问。
作为广东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陈小奇从1983年开始创作流行歌曲,有两千余首作品问世,其中代表作包括《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九九女儿红》等。除了著名音乐家的身份,陈小奇还是书法家和作家,担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对于音乐创作雅俗共赏的要求,陈小奇认为,雅和俗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要把二者调和起来,这样的作品是很难创作的。“举个例子来说,当年《涛声依旧》走红的时候,还有一首歌曲《小芳》也红了,这两首歌曲可以说完全不同,一个是比较雅的文人语言,一个是比较通俗的口语化表达,都红了。”因此陈小奇认为,“雅俗共赏应该是最终出来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追求的过程,二者兼顾,可能很难写下去。”
谈经验
流行音乐需要推广
回顾过去广东流行音乐的辉煌,陈小奇坦言,广东流行音乐发展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陈小奇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同时有几个领域都在全国领先,包括电视台、电台和报纸等传媒的发展;广东的影视剧,有《公关小姐》《情满珠江》《和平年代》等,每一部出来都在国内有影响,广东的广告业当时也是在全国领先。广东的流行音乐的领先是同时有多个领域的领先形成合力。
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音乐流行文化的发展。比如,广东人很早就用手机,手机用户曾经占全国的1/3,彩铃最早是从广东走出去。后来广东的网络歌曲也是走在全国的最前面,有《老鼠爱大米》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广东的很多音乐人去了北京发展,这与当时的媒体报道力度小也有一定的关系,“音乐人颁奖的时候媒体很少去报道,越来越少人知道有哪些名人和作品,影响力也逐渐下降。电视台也放弃了对MTV的报道”。
陈小奇说,网络时代和唱片工业时代不一样,优秀作品的推介最重要的是推广。“我希望大家创作更多的关于广州的歌曲,另一方面,提高推广手段,平淡的推广是没有用的”。
望将来
音乐产业能养活音乐人
最近,民谣歌手赵雷的《成都》火遍全国,很多人在反思,广东其实并不缺乏发展民谣音乐的条件,但是为什么广州没有出现像赵雷《成都》那样火爆的歌曲?陈小奇认为,火热歌曲的出现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并不是找一个人唱一首歌就可以火,有时火起来是莫名其妙的。我相信赵雷唱《成都》不仅仅是为了推广成都,他更多是对成都有兴趣,想表达自己的思想。”
实际上这些年来,有不少人在歌唱广州,比如东山少爷等,但是并没有火起来。陈小奇认为,网络时代与唱片工业时代不同,网上有海量的歌曲,没有筛选机制,很难聚焦,而唱片工业时代经过一系列把关筛选,优秀的作品更容易推出来。
广州的流行音乐如何走出低谷,如何进一步发展?对此,陈小奇说,从整个城市的音乐发展来说,取决于大的环境,政府部门应当有推动流行音乐发展的决心和政策。从音乐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做好自己就很好了”。
但是,目前广州音乐人的生存环境并不理想,很多人还在为生存和温饱而奔忙,“当年广州流行音乐发展得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乐场文化非常发达,从音乐茶座到歌舞厅,广州都是领先的,在乐场中,乐手和歌手都能获得幸福感。后来广州的乐场文化慢慢走下坡路,养不了这批音乐人”。
陈小奇了解到,目前在深圳有1000多家音乐餐厅,每个餐厅都有自己的乐队和相对出色的歌手,而广州的音乐餐厅比较少,广州缺乏能养活音乐人的产业,“对于音乐人来说,首先要衣食无忧才能开始写作品,优秀的音乐作品的产生必定是非功利性的,并不是为了功利而创作的。让艺术家能够不用考虑温饱问题,可以把所有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才能写出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