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虎丘山志》,将清远道士一诗风靡唐代文坛,誉为“追和同一诗题的跨年代笔会”:“唐代有位题名为‘清远道士’者,写了一首《同沈恭子游虎丘》诗,颜真卿有《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大唐名相李德裕作《追和颜真卿和清远道士游虎丘》,及至晚唐皮日休和陆龟蒙有《追和颜真卿和清远道士诗并序》及《补沈恭子诗有序》等诗,形成追和同一诗题的跨年代笔会。”至宋、元,苏轼诗、僧恩诗,皆用清远道士仙诗、幽独君鬼诗之典。“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高启,以《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作诗一首;而清代的乾隆皇帝,则用高启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又“再叠”诗韵,“御制”诗两首。
历唐、宋、元、明、清,好一场跨越千年的同题诗笔会。
颜真卿书刻清远道士诗,流芳千古
余不习字,却喜藏帖,常置案头赏读,《颜真卿书清远道士诗》即在其中。因为,清远道士为“清远郡”人,是乡亲呢。
清康熙元年刻本《清远县志》载:“清远道士,不知姓名,曾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诗,颜太师鲁公爱之,刻于岩间,真卿有诗美之曰:‘客有神仙者,于兹雅丽陈。名高清远峡,文聚斗牛津。’”
清光绪十年刻本《禺峡山志》载:“清远道士,不知何代人,唐时因沈恭子游虎丘留题,自称生长殷周,颜鲁公真卿酷爱其诗,为刻岩石间,因而继作,有‘名高清远峡,文聚斗牛津’之句。”
案头的《颜真卿书清远道士诗》,1980年西泠印社出版,为浙江省博物馆藏宋拓忠义堂法帖。《忠义堂帖》,南宋嘉定八年(1215)留元刚编,集颜真卿墨迹,付工摹勒上石,汇成一部法帖。后二年(1217),巩嵘又续刻,共收帖四十五种。《清远道士诗》与《麻姑仙坛记》《裴将军诗》同收第三部,《麻姑仙坛记》为颜真卿楷书碑文代表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故又称“颜太师”“颜鲁公”。其书点画厚重饱满,结体宽博端正,章法茂密丰实,风格豪迈雄强、庄重挺拔,后人称之为“颜体”。《东坡题跋》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颜真卿书清远道士诗》,随宋拓忠义堂法帖流传,世人广知。
颜真卿继作清远道士诗,推崇备至
颜真卿书清远道士诗,原刻于虎丘的岩石上。明代《王宾志》载:“鲁公两至苏州,尝游虎丘,爱清远道士诗,为刻于岩,且继作之。”清代陆肇域、任兆麟编纂的《虎阜志》,其中的石刻篇记载,皮日休诗序:“虎丘有清远道士诗,颜太师鲁公爱之,刻于岩,并有继作。(拓本)”又记,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忠义堂帖》,宋人所刻。颜鲁公书,有清远道士《同沈恭子游虎丘寺》诗。末题大历五年十二月。”
颜真卿书刻清远道士诗于岩石上,还因而继作,可见其酷爱之深。颜真卿不仅以书闻世,还是诗人。大历七年(772)九月,任湖州刺史,至十二年(777)八月离任。期间,曾组织湖州联句,是吴中诗派核心诗人。颜真卿又是仙家,《太平广记颜真卿传》将其列于“神仙”之列,宋代米芾《鲁公真仙记》说,真卿“仙真”成道,墓中无尸骨。
先读清远道士《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作》:
我本长殷周,遭罹历秦汉。
四渎与五岳,名山尽幽窜。
及此寰区中,始有近峰玩。
近峰何郁郁,平湖渺弥漫。
吟挽川之阴,步上山之岸。
山川共澄澈,光彩交凌乱。
白云蓊欲归,青松忽消半。
客去川岛静,人来山鸟散。
谷深中见日,崖幽晓非旦。
闻子盛游遨,风流足词翰。
嘉兹好松石,一言常累叹。
勿谓余鬼神,忻君共幽赞。
诗自称“我本长殷周,遭罹历秦汉”,可谓是穿越两千年;诗末,又以鬼神自谓,是一首道士仙诗。
再读颜真卿《刻清远道士诗,因而继作》:
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春。
朅来从旧赏,林壑宛相亲。
吴子多藏日,秦皇厌胜辰。
剑池穿万仞,盘石坐千人。
金气腾为虎,琴台化若神。
登坛仰生一,舍宅叹珣珉。
中岭分双树,回峦绝四邻。
窥临江海接,崇饰四时新。
客有神仙者,于兹雅丽陈。
名高清远峡,文聚斗牛津。
迹异心宁间,声同质岂均。
悠然千载后,知我挹光尘。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史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东晋时,司徒王珣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于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327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称东寺、西寺。到了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名讳,虎丘一度改名武丘,寺名亦易为武丘报恩寺,仍分东西两寺,即颜真卿诗中之“东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古迹。崖壁篆文“剑池”,传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熟悉这些古迹和典故,颜真卿之“继作”就不难理解了。
晚唐诗人追和清远道士诗,一咏三叹
清康熙元年刻本《清远县志》载:“皮日休题之曰:虎丘有清远道士诗一首,其所称自殷周而历秦汉,迄于近代,抑二千年,末以鬼神自谓,亦神怪之甚者。格之以清健,饰之以俊丽,一句一字,若奋若搏,彼建安词人傥在,不得居其右矣。”
皮日休(约838—约883),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
清远道士《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作》一诗,皮日休评价甚高:“彼建安词人傥在,不得居其右矣。”“建安”为汉献帝年号。建安期间,我国诗歌史上,出现了首个文人创作高潮,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文姬等大伽成群,后世称之为“建安文学”。按皮日休的评价,若建安词人在世,还比不上一个清远道士。
若知其祥,可读皮日休《追和清远道士诗序》全文:
圣人为《春秋》,凡诸侯有告则书,无告则不书,盖所以惩其伪而敦其实也。夫怪之与神,虽曰不言,在传则书之者,亦摭其实而为之也。若然者,神之与怪果有邪?
噫!圣贤有不得其志者,则必垂之于言也。大则为经诰,小则为歌咏。盖不信于当时,则取诉于后世。抑鬼神有生不得其志者,死亦然邪。若凭而宣之,则石言乎晋,物叫于宋是也。若梦而辩之,则良夫有昆吾之歌,声伯有琼瑰之谣是也。自兹已后,人伦不修,神藻益炽。在君人者,悟之则为瑞,逆之则为妖,其冥讽昧刺,时出于世者,则与骚人狎客,往往敌于忽微焉。
虎丘山有《清远道士诗》一首,其所称自殷、周而历秦、汉,迄于近代,抑二千年,末以鬼神自谓,亦神怪之甚者。格之以清健,饰之以俊丽,一句一字,若奋若搏,彼建安词人傥在,不得居其右矣。颜太师鲁公爱之不暇,遂刻于岩际,并有继作。李太尉卫公,钦清远之高致,慕鲁公之素尚,又次而和之。颜之叙事也典,李之属思也丽,并一时之寡和。又《幽独君》诗二首,亦甚奇怆。予嗜古者,观而乐之,因继而为和答。《幽独君》一篇,不知孰氏之作,其词古而悲,亦存于篇末。《太玄》曰:“大无方,易无时,然后为鬼神也。”噫!清远道士果鬼神乎?抑道家者流乎?抑隐君子乎?词则已矣,人则吾不知也。
序之后,皮日休《追和清远道士诗》,并步其韵:
成道自衰周,避世穷炎汉。
荆杞虽云梗,烟霞尚容窜。
兹岑信灵异,吾怀惬流玩。
石涩古铁鉎,岚重轻埃漫。
松膏腻幽径,苹末著孤岸。
诸萝幄幕暗,众鸟陶匏乱。
岩罅地中心,海光天一半。
玄猿行列归,白云次第散。
蟾蜍生夕景,沆瀣馀清旦。
风日采幽什,墨客学灵翰。
嗟予慕斯文,一咏复三叹。
显晦虽不同,兹吟粗堪赞。
晚唐,步韵追和清远道士诗者,还有诗人陆龟蒙(?—881),请读其《次追和清远道士诗韵》:
一代先后贤,声容剧河汉。
况兹迈古士,复历苍崖窜。
辰经几十万,邈与灵寿玩。
海岳尚推移,都鄙固芜漫。
羸僧下高阁,独鸟没远岸。
啸初风雨来,吟余钟呗乱。
如何炼精魄,万祀忽欲半。
宁为断臂忧,肯作秋柏散。
吾闻酆宫内,日月自昏旦。
左右修文郎,纵横洒篇翰。
斯人久冥漠,得不垂慨叹。
庶或有神交,相从重兴赞。
“庶或有神交,相从重兴赞”,“皮、陆”与清远道士,不是同代人,可谓是通过和诗而“神交”。
“皮、陆”之外,晚唐追和清远道士诗者,还有诗人李德裕(787年-850),可谓是是“一咏复三叹”。李德裕,字文饶,唐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不仅是诗人,还是政治家,他历仕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为相,历代都评价甚高。唐代李商隐誉之为“万古良相”,近代梁启超甚至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为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
李德裕《追和颜真卿和清远道士游虎丘》如下:
茂苑有灵峰,嗟予未游观。
藏山在平陆,壤谷为高岸。
冈绕数仞墙,岩潜千丈干。
乃知造化意,回斡资奇玩。
镠腾昔虎踞,剑没尝龙焕。
潭黛入海底,崟岑耸霄半。
层峦未升日,哀狖宁知旦。
绿筱夏凝阴,碧林秋不换。
冥搜既窈窕,回望何萧散。
川晴岚气收,江春杂英乱。
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
共扣哀玉音,皆舒文绣段。
难追彦回赏,徒起兴公叹。
一夕如再升,含毫星斗烂。
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王士祯高度评价晚唐诗人李德裕:“五言诸诗,较白乐天(白居易)、刘梦得(刘禹锡)不啻过之。”
《剑溪说诗》言:“唱和须择人,作诗须择题。”唱和乃文人雅事,当然须“择人”。六朝唱和诗是五言诗的黄金时期,促成了五言律诗定型。初唐及盛唐初期,唱和诗风亦盛行于君臣及廷僚间,多“奉和御制”。至中晚唐,诗歌唱和已从宫廷推向幕府,再由幕府走向民间,进一步通俗化。之外,晚唐文人齐名并称的意识特强,“择人”必须是具有社会影响力之“诗敌”。可以说,清远道士是晚唐诗人李德裕、皮日休、陆龟蒙之“诗敌”。
陆龟蒙《补沈恭子诗并序》,余音未尽
陆龟蒙不仅步韵追和清远道士诗,还“疑阙其文”,以为沈诗亡佚,为补遗憾,代沈恭子作诗一首,并序。
序曰:“案清远道士诗题中,有沈恭子同游。既为神怪之俦,得非姓氏谥为恭子乎?赵宣子、韩献子之类耶?恭子,美谥也。而诗中有风流词翰之称,岂独唱而不和者欤?疑阙其文,以为恭子之恨,乃作一章存于编中,亦补亡之义也。”序中所说的赵宣子、韩献子,是春秋晋国人,其举荐恪守大义的故事,可详读《赵宣子言韩献子于灵公》。
陆龟蒙认为,清远道士有沈恭子同游,为“神怪之俦”,即以神怪为伴。因为,“得非姓氏谥为恭子乎?”“恭子,美谥也。”谥,是评给死者的称号
陆龟蒙《补沈恭子诗》如下:
灵质贯轩昊,遐年越商周。
自然失远裔,安得怨寡俦。
我亦小国胤,易名惭见优。
虽非放旷怀,雅奉逍遥游。
携手桂枝下,属词山之幽。
风雨一以过,林麓飒然秋。
落日倚石壁,天寒登古丘。
荒泉已无夕,败叶翳不流。
乱翠缺月隐,衰红清露愁。
览物性未逸,反为情所囚。
异才偶绝境,佳藻穷冥搜。
虚倾寂寞音,敢作杂佩酬。
陆龟蒙补亡诗为五言,所写境界极为清幽,与沈恭子放旷散逸之性相符。
乾隆皇步韵清远道士诗,“御制”两首
后,读宋代苏轼《虎丘寺》诗句:“胡为百岁后,仙鬼互驰骋。窈然留新诗,读者为悲哽。”再读元代僧恩《题虎丘》诗句:“剩水残山王霸业,苦风酸雨鬼仙诗。”方知,苏轼诗、僧恩诗皆用清远道士仙诗和幽独君鬼诗之典。可见,清远道士一诗,从唐代而至宋代、元代,仍有余音。
《虎阜志》首卷,载乾隆御制诗两首:《用高启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再叠高启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
高启(1336-1373),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推崇其为“(明代)开国诗人第一”。高启以《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作诗一首:
神仙不可羁,乘螭蹑云汉。
岂将避嬴刘,荒山事穷窜。
何年东观海,一至此峰玩。
悠悠清诗传,窅窅遗迹漫。
我来继登临,长啸帻初岸。
既秋烟萝疏,欲雨风竹乱。
夜深空潭黑,月吐石壁半。
龙惊汲僧来,鸟喜游客散。
阁掩林下夕,钟鸣岩中旦。
胜赏谁能穷?今古赋篇翰。
飞腾子何之,汩没余可叹。
安得契真期,超然豁灵赞。
《虎丘山志》载,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六次南巡,八次“驾幸”虎丘。期间,乾隆皇帝弘历《用高启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作诗一首:
清远竟何人?清词丽霄汉。
岂其谪仙籍,尘世等迁窜。
飘然落吴下,虎阜一游玩。
蓦遇沈恭子,殷周谈汗漫。
仍复返云衢,谁能窥道岸。
鲁公书剑池,漫漶苔蒙乱。
此诗未磨崖,得全乃以半。
青丘出尘想,和韵怀聚散。
而我兹朅来,胜迹遇春旦。
依样易得句,谁云夸藻翰。
本无求仙心,饶有忧民叹。
流连非所宜,敕几思盖赞。
次韵,也叫步韵,是古体诗词和诗之一种方式,即按照原诗之韵,及用韵之次序和诗。高启“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乾隆皇帝“用高启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其实也就是乾隆皇帝“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
一而再,乾隆皇帝《再叠高启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又作诗一首:
清远非凡人,生殷而逮汉。
四海为遨游,有似仙籍窜。
曾携沈恭子,虎阜来登玩。
危磴陟嵯峨,平湖俯渺漫。
清辞托鬼神,古格泯崖岸。
常闻子不语,怪力与神乱。
颜、李、皮、陆辈,毋乃失一半?
岂其意别寓,旷怀偶舒散。
青丘千载下,险韵和一旦。
而我复何为,两度掞吟翰。
吟罢忽怵然,谁或同高叹。
设使登庙廊,宁不资日赞?
“青丘千载下,险韵和一旦。而我复何为,两度掞吟翰”,乾隆皇帝欲罢不能,“再叠高启虎丘次清远道士诗韵”作诗,再次显示清远道士诗之魅力与影响,历唐、宋、元,而至明、清。
“本无求仙心,饶有忧民叹”“岂其意别寓,旷怀偶舒散”,或是解读乾隆皇帝两度“次清远道士诗韵”的密码。
清远道士慕沈炯等文会,寓居虎丘
民国廿四年《清远县志》载:“六朝时顾越、沈炯、张种、孔奂等栖隐虎丘山,每为文会,流连觞咏。而清远道士亦因沈恭子炯同游虎丘遂寓于此,日惟养鹤赋诗吟咏自适。”
“虎丘山文会”源自《南史·顾越传》:“越以世路未平,无心仕进,因归乡,栖隐于武丘山,与吴兴沈炯、同郡张种、会稽孔奂等,每为文会。”编志者只添“流连觞咏”四字,文人雅集,少得了饮酒赋诗吗?
顾越们是何许人也?
“顾越(493—569)字允南,吴郡盐官人也。越遍该经艺,深明《毛诗》,徬通异义。特善《庄》《老》,尤长论难,兼工缀文,闲尺牍。武帝尝于重云殿自讲《老子》,仆射徐勉举越论义,越抗首而请,音响若钟,容止可观,帝深赞美之。尤是擢为中军宣城王记室参军。及侯景之乱,越与同志沈文阿等逃难东归,贼党数授以爵位,越誓不受命。承圣二年,诏授宣惠晋安王府谘议参军,领国子博士。”
张种(504—573)南朝陈吴郡人,字士苗。仕梁为中军宣城王府主簿。历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入陈,为太常卿,位至中书令、金紫光禄大夫。《陈书》载有张种轶事:“种仁恕寡欲,虽历居显位,而家产屡空,终日晏然,不以为病。太建初,女为始兴王妃,以居处僻陋,特赐宅一区,又累赐无锡、嘉兴县侯秩。尝于无锡见有重囚在狱,天寒,呼出曝日,遂失之,世祖大笑,而不深责。”
孔奂(514—583)字休文,会稽山阴人。孔奂品学兼优,为人刚正,曾任晋陵太守。《陈书》载:“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郡中大悦,号曰‘神君’。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饷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世路未平,顾越们尚能独立特行,不滞于物,且又颇喜雅集虎丘,风流潇洒。“闻子盛游遨,风流足词翰。”后人清远道士,心向往之,遂寓居于虎丘。
元代书法家、藏书家陆友仁(1290—1338)著《研北杂志》,多记佚文琐事,书中载:“虎丘有清远道士养鹤涧。”仅此一句,信息量太少。
查“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网”,载有导游词《虎丘养鹤涧的由来》:“虎丘原先有三十六景……近几年来为了恢复后山景点,虎丘山管理处投入了大量资金。我们现在看到的养鹤涧,就是近年恢复的。唐朝时有一位清远道士,不知是哪里人士,在这里养鹤,并作了《同沈恭子游虎丘》诗,非常荒诞,但颜真卿爱这首诗,不仅和诗,而且写成了法帖。从此,养鹤涧就随着颜真卿的字、清远道士的诗,倍受人们注目。”
又查清远道士“养鹤涧”,明僧印南曾筑亭其处,题曰“放鹤”,后毁。其侧空旷,1955年再建此亭,沿借旧名。
清远道士乃清远郡人,颜诗为证
“客有神仙者,于兹雅丽陈。名高清远峡,文聚斗牛津。”颜真卿“继作”清远道士诗时,以“名高清远峡”赞誉清远道士。西汉景帝年间(前156—前140),早期道教茅山派祖师茅盈,著《茅君内传》,清远山,被列为道家仙山第十九福地。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初唐,诗人宋之问过清远峡,存《早入清远峡》五言诗。清远、清远峡之名,由来已久。颜诗为证,清远道士是清远郡人。有两种可能:或是清远籍人;或是外籍人,曾在第十九福地为清远道士,故“名高清远峡”。
清康熙元年刻本《清远县志》载:“清远道士,不知姓名”;而清光绪十年刻本《禺峡山志》载:“清远道士,不知何代人”。清远道士既然“同沈恭子游虎丘寺”,那与沈恭子是否同朝代人呢?
据考,沈恭子即沈炯(503-561)。《南史》载:“沈炯,字初明,(南朝梁)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也。武帝尝称炯宜居王佐,军国大政,多预谋谟。文帝又重其才,欲宠贵之。会王琳入寇大雷,留异拥据东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将军,遣还乡里,收徒众。以疾卒于吴中,赠侍中,谥恭子。”
沈炯“以疾卒于吴中”后,才有“恭子”谥号,那么,清远道士又如何“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作”呢?只能以诗“神游”理解之。别忘了,清远道士自称是仙家:“我本长殷周,遭罹历秦汉……勿谓余鬼神,忻君共幽赞。”皮日休亦疑惑:“清远道士果鬼神乎?抑道家者流乎?抑隐君子乎?词则已矣,人则吾不知也。”或许,这正是清远道士诗《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作》穿越之魅力吧?
民国廿四年《清远县志》,清远道士列入梁朝人物记载。而清人编《全唐诗》,则收入清远道士《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作》。那么,清远道士为何时代人呢?
或可以作初步结论,清远道士《同沈恭子游虎丘寺有作》的时间
是:天嘉二年(561)沈炯“以疾卒于吴中”之后,唐大历五年(770)颜真卿继作清远道士诗之前。
虎丘寻清远道士养鹤涧,来去无踪
丁酉年五月廿四日,余至姑苏虎丘山,寻“清远郡”乡亲清远道士遗迹,时空穿越千年。
吴中之胜,半在虎丘。古往今来,姑苏虎丘人文荟萃,古迹新建遍野,暂且不顾,专心致志寻清远道士遗迹。
曾查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顾湄《虎丘山志》,见载:“山中养鹤涧、炼丹井,相传皆以清远道士得名,殆神仙之流。”沿虎丘平远堂南墙外走,见“养鹤涧”大字石刻。拾级而下,有一天然山涧,林茂草盛,细流涓涓,即为当年清远道士养鹤之地。涧蜿蜒两百余米,幽隐僻静,游人罕至,惟情侣喜入其中。涧至环山路,蓄水为塘,塘边立石,刻“养鹤涧”。炼丹井已无踪迹。此刻,想起明人文徵明《虎丘》之诗句:“井冽羽泉茶可试,草荒支涧鹤空还。不知清远诗何处,翠壁苔花细两斑。”
沿养鹤涧走出溪谷,古树下,但见五角攒尖顶石亭,翼然竹篁间,亭内悬匾,题曰“放鹤”,并附记曰:“清远道人养鹤涧,僧南印建亭。旧额已失,今补书之。戊辰四月,程质清并识。”僧南印为明正统年间虎丘山寺住持,程质清先生是苏州当代书法家。亭前有柱联,联摘清初诗人王士祯《虎丘》诗句:“剑去虎丘青嶂在,水枯鹤涧碧苔侵。”
清乾隆年间,“石涧养鹤”为虎丘十景之一,举人任志尹《清远道士养鹤涧》有诗感慨:“窈窕青山曲,中涵幽隐泉。夕阳笼半峡,老树俯尽烟。鹤迹犹怀古,仙栖不记年。谁将清远字,铭向石楼偏。”姑苏举人任志尹最懂清远道士。任举人官至粤地翁源知县,南陈时,翁源属清远郡;而清远道士则至姑苏虎丘养鹤修炼。亦一段缘也。
《虎阜志》首卷载有清代“虎丘十景”图,清远道士养鹤之地“石涧养鹤”为“虎丘十景”之一。修志者任兆麟为《石涧养鹤图》题诗曰:“杖策缘石径,渐入林深处。涧月寒欲沈,隔水渔人语。长空警鹤声,道士知来去。”
明代文肇祉撰《虎丘山志》载:清远道士炼丹井“在回仙径南。”今莫考。惟唐代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存唐伸诗句:“因过祖龙求剑处,却思清远炼丹时”。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盛赞颜书石刻:“鲁公戈法胜吴钩,决石锥沙莫与俦。火照断碑山鬼出,剑潭月落影悠悠。”在虎丘景区正门前之碑廊,余见到《颜真卿书/清远道士同沈恭子游虎丘山有作》碑刻,毫无颜体神韵,远看就知是今人新刻。有游客戏言为硬笔书法,懒得拍照。《虎阜志》载:“清远道士诗/颜真卿书。大历五年十二月。拓本。”原碑刻佚。
文徵明诗云:“清远学仙成独往,祖龙求剑笑空还。”清远道士,来无影,去无踪,成千古之谜。或曰,仙家踪迹,如第四十九福地之廖仙君,修炼得道而白日飞升。但“名高清远峡”时之史料,亦白日飞升,无迹可寻吗?
参考文献:
《颜真卿书清远道士诗》,浙江省博物馆藏宋拓忠义堂法帖,西泠印社,1980年
《虎阜志》,〔清〕陆肇域、任兆麟编纂,古吴轩出版社,1995年
《虎丘山志》,〔清〕顾湄撰,清康熙十五年刻本(扫描版)
《虎丘山志》,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编,文汇出版社,2014年
《清远县志》,〔清〕陈丹荩、黄许嶸等纂,清康熙元年刻本(扫描版)
《清远县志》,朱汝珍总纂,民国廿四年(扫描版)
《禺峡山志》,〔清〕孙绳袓纂,清光绪十年刻本(扫描版)
《清远宗教史话》陈先钦、吴伯卿编著,银河出版社,2008年
《皮鹿门小品》,莫道才、沈伟东选注,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清远市老干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