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师 故 里 清 音 传
——粤剧大师马师曾诞辰115周年,家乡顺德容桂系列纪念活动启动
“马腔”门槛高
马师曾独创的“乞儿喉”,生活气息浓厚,雅俗共赏,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自成一派,唱法难度高,在顺德虽有不少粉丝,但往往难以习得其精髓,故而很少人学习模仿。佛山民俗专家梁国澄说,过去粤剧从业人员多,学习“马派”的人相对较多,现在从业人员少,学习模仿“马派”唱法的就更少了。
今年是一代粤剧大师马师曾诞辰115周年。昨日上午,在大师故里的顺德容桂图书馆,由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广东粤剧院、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顺德容桂街道联合举办的“马派雄风·戏曲纵横”马师曾戏曲艺术回顾系列活动启动。
据了解,本次活动包括图片展、座谈会、欣赏晚会等,通过图文介绍、戏曲展演、专家座谈等方式系统回顾马师曾戏曲艺术。马师曾之子、知名军事和时事评论员马鼎盛特意来到顺德,为父站台,并有望登台演唱父亲的经典粤剧桥段。
作为马师曾的家乡,顺德容桂是中国曲艺之乡,当地的粤剧氛围浓厚。在座谈会上,相关专家一致表示,容桂要使用好马师曾这张文化名片,以此整合资源,带动整个地方的粤剧发展。
大师故里粤剧氛围浓
据了解,在容桂26个村居中就有23个曲艺社,而在容桂青少年曲艺团,暑假期间每天有上百名学生学习粤剧等曲艺,异常热闹。
为了大力推动曲艺的发展,2015年顺德政府工作报告还专门提到要大力弘扬龙舟、粤剧等传统优秀文化。此外,顺德还与广东粤剧院签订协议,除演出之外,还计划在顺德建立培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呼吁培育“粤剧人口”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多位粤剧表演者、粤剧专家为粤剧在地方的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曲协副主席、广东省曲协名誉主席李时成称,目前广东粤剧专业表演演员平均年龄超60岁,粤剧传承面临挑战,如何向青少年普及,或许容桂经验值得借鉴。容桂要擦亮曲艺之乡的文化品牌,积极参与粤剧培训基地建设。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潘邦榛表示,要重视粤剧的业余发展,不再局限于专业化发展,要培育更多的“粤剧人口”。而广东粤剧院副院长麦玉清则建议,容桂可让更多的人学习“马派”唱法,使他们能够欣赏到马师曾的艺术精妙,成为粤剧观众。
马鼎盛则强调说,根据父亲推广粤剧的经验,当前要传承粤剧必须创新,要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唱词要有文化,但也要接地气,朗朗上口,做到雅俗共赏。
大师印象:能唱能写才高艺精,底蕴深厚成青年偶像
一代粤剧大师马师曾出生在顺德容桂,5岁时举家迁往广州,后在香港、澳门、广州、东南亚等地演戏、拍电影,其独创的“乞儿喉”,富有浓郁生活气息,雅俗共赏,成为脍炙人口的马腔,自成“马派”。
虽然马师曾已经过世50多年,但马师曾影响力仍在,是众多粤剧学习者、从业者的偶像。谈及父亲马师曾,马鼎盛表示,父亲是个传统的读书人,小时候读的都是中国传统典籍,18岁左右才真正开始学戏,这种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使得父亲在粤剧创作、表演上受益无穷。因而,父亲马师曾所创作的粤剧,很多都取材自中国传统故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记者了解到,马师曾一生参加演出的剧目有《关汉卿》、《屈原》等共计429个,其本人编剧及参与撰写的剧本共97部,曾参与拍摄的电影有58部,并积极探索粤剧发展,成为革新粤剧的前驱。
对此,广东粤剧院副院长麦玉清表示,贵为粤剧五大派之一,马师曾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对粤剧发展贡献很大,“他多才多艺,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应该是当代青年人的偶像”。同时,麦玉清也指出,马师曾文化素养非常高,古文化功底、书法造诣都不低。
爱国往事:编演爱国剧目,组建剧团义演济民
马师曾的爱国情怀一直为世人所赞誉。据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师曾领导太平剧团编演了《卫国弃家仇》、《秦桧游地狱》、《洪承畴》、《救国怜香两情深》等剧目,内容多宣传抗日救国,广受观众欢迎。而日军迫近香港时,曾派特务汉奸多次迫令马师曾组团慰劳日军,马师曾称病而拒绝。
在这段马师曾积极为抗日出力的经历中,又以马师曾远赴湛江义演最为出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省港的粤剧界“广府班”艺人,不愿为日寇粉饰太平登台演出,纷纷南下湛江,使边远的湛江地区粤剧一度兴盛。
1942年3月,马师曾来到湛江,与粤剧界人士组成抗战剧团,在霞山、赤坎一带演出。他们演绎传统戏剧和抗日内容节目,连续公演近两个月,多是救济难民、捐款和筹募寒衣等义演,一些老湛江人至今还记得马师曾当年演出的轰动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