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上午,南国书香节开幕当天,诗词名家、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做客楠枫书院,携新书《唐诗三百年》与读者见面。从李杜经典作品到王昌龄的边塞诗,黄天骥教授带领线上线下的读者们一同品析唐诗的创作旨趣。
选取35首唐诗着重展现家国情怀
《唐诗三百年》一书选取了35首唐诗名篇加以详解,从初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起,到晚唐秦韬玉《贫女》止,将唐诗三百年的创作演变、诗风变化、诗人个性等展现在读者面前。
谈及书中35首诗歌的择录,黄天骥表示,他看重的是这些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有国才有家,唐诗中的家国含义无比丰富,不论是李白笔下“低头思故乡”的乡愁,还是杜甫诗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哀情;不论是浪漫主义色彩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现实主义叙事诗《石壕吏》……从初唐、盛唐到晚唐,家国情怀在唐诗中都得到了极充分的表达。
在众多吟诵家国的唐诗中,黄天骥着重解读了边塞诗,在他眼里,慷慨激昂的边塞诗是中华民族家国情怀淋漓尽致的体现。正如王昌龄《出塞》一诗,“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描写了将军作战结束,欣赏着和自己生死与共的战马,振奋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息,这种雄心与警惕,便是于国于家的责任感。
黄天骥将王昌龄处理冲突矛盾的写作技巧一一道来,情到浓时,他起身声情并茂地演绎诗歌,带领读者们以诗人之心体会唐诗。
借唐诗丰富我们的想象力
谈及《唐诗三百年》的出版,黄天骥表示,希望通过自己对诗歌技巧的解读,帮助唐诗爱好者们,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黄天骥教授(中)进行分享。
“我觉得中国人、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应该读几句唐诗。欣赏诗词不仅能提高我们的修养,更能丰富我们的想象力,这个对文科理科都是一样的。”
黄天骥还提到,文科更重形象思维,理科则更重逻辑思维,若能将二者兼备、触类旁通,则必有所长。而他本人在做诗歌学问时也融会贯通了戏曲文化,解读诗歌时会格外注意其音调韵律。以戏曲的眼光看诗词,用诗词的感受听戏曲。
“人之所以将情感落笔成诗,是因为心中产生了矛盾,毕竟没有矛盾就没有斯情。矛盾这一点在叙事、抒情和戏曲上都是一样的。”
正如戏曲中的亮相与停顿,诗歌中也有许多细节值得揣摩。黄天骥鼓励读者们用立体的眼光欣赏诗词,当人们调动起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从审美的各个方面去解读诗词时,也许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技巧,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作为岭南本土学者,黄天骥也将岭南特色融进诗歌的解读之中。在他心中,包容与交融是岭南人的精神,不论是诗词与戏曲的融会贯通,还是以视觉、听觉、味觉这样立体的感官解读诗词,先包容、后交融的岭南特色在不知不觉中也沁入了诗词之中。
本次新书分享会尾声将至,黄天骥声情并茂地吟诵了一首《春江花月夜》作结。诵其诗,知其人,感其事,不亦说乎!
【记者】黄楚旋
【实习生】应子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