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风斜雨,骨伞难挡,人披蓑衣,翘翼于街市摆卖,其威如披甲将军,亦作活广告:宽肩披,长裙衣,风雨人安然。穿棕编榈匠人艺 挡雨遮阳耕者衣
每件棕蓑衣,分上衣与下裙:上衣叫“蓑衣披”,圆领,前开襟,由棕绳系牢,颇像古代妇女的坎肩儿;下裙称“蓑衣裙”,犹如时尚女子的吊带裙,两条棕绳吊肩上,裙腰大,可随意摆动,挑担走路都便利。
集市蓑衣摊交易,自编自卖。 (摄于云南省东川市法者乡)
南方多雨,农民田间劳作,蓑衣和斗笠,是配套雨具,“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我国南方,以及日本、韩国、越南,曾广泛使用。蓑衣和斗笠,是古老的雨具。《诗经·无羊》有句“何蓑何笠”。何即荷,用今话讲,就是“披蓑衣,戴斗笠”。上世纪70年代,防水布雨衣面市,或胶布,或油布,或塑料薄膜,色彩缤纷,轻便又时尚。蓑衣逐渐被替代。
编织棕蓑衣,用棕榈树皮的纤维,故又称棕蓑。卖蓑者言,编件蓑衣,工序十余,数数有:采棕、撕棕、湿水、搓绳、阴干、揉搓、造型、穿绳、封领、连缀、晾晒等,全是手头功夫。
蓑衣棕编,为何叫“蓑衣”呢?原来,蓑衣起源于蓑衣草,其名又叫“龙须草”,纤维长,拉力好。如今,还有农家用蓑衣草编织蓑衣。
耕田农民渐少,蓑衣又能卖多少?唯有老一趟人,还用蓑衣。
作者 潘伟
图文来源《百工记》,作者已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