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尝识三士,皆善造微缩景观:一士彭程,雕塑艺术家,废钢铁为材,焊接《新竹林七贤》,材质虽刚,却以细致精巧致柔,传统山水画和人文画元素融其中,刚柔相济,萧疏闲淡,见画境,蕴诗性;一士陆建新,电视台美工,花两年心血,造《黄姚古镇》,微缩模型,占地两百平,老民居、古戏台、石板街,祠堂掩映古树间,散点聚焦谋布局,营造家园梦;一士李洁军,纪实摄影师,以玩偶和微缩场景,复制经典战地,摆设战争《诺曼底登陆》《战斗在古长城》诸场面,之后拍摄,摄影作品《复制战争》,获国际权威荷赛奖。
独自守家,吉他为伴。潘伟 摄
连山壮家又识一士,九零后虞秀河,用“挤塑板”材料,造消失“班瓦”。“班瓦” ,壮语谓“瓦屋村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见其影。2004年,“广东第一场雪”,“广东第一场雾凇”……金子山4A景区影音号,皆由小虞发布;更赤膊上阵口吐火龙,技惊四座,视频传八方。山上雾凇雪景中,时见小虞身影。年初还是景区员工,4月春暖花开,却见小虞发抖音,宅家造土砖房、盖黛瓦、围木栅,哦,微缩模型而已。评论区呢,或赞手艺精湛,或问定制价格,乃至发来照片,求造“老房子”;且有人问,能跟您学习吗?不知小时候的房子,还能在脑子清晰多久。之后,“农家院落”里,有井台,有柴垛,有牛棚、猪舍、鸡笼,墙根躺打禾桶,屋旁放扇谷机,且能手摇。当然,亦微缩模型。
两座“农家小院”轮流做,上胶粘合要待干。潘伟 摄
抖音里,小虞手造“老房子”,嘴讲故事:连南有位“粉丝”朋友,与老父广州生活多年,祖屋已拆。常常,父亲会讲起家乡生活,点点滴滴。无意间,刷到视频,造微缩老房子。想定制一套“祖屋”,慰父亲思乡情结。又一“粉丝”朋友,私信讲,家乡房子拆了,靠记忆,能造吗?简单画张草图来。仅数笔草图,造房难度不少,经多次沟通,定外观风格。朋友讲,小时候,常跟姐姐背柴,走廊外,柴堆得很高很高。或许,他求微缩模型,只为复原童年回忆,寄托乡愁。
一砖一瓦,一丝不苟。潘伟 摄
秋,余至连山高楼村,访工匠虞秀河,看他如何造“旧房”。一座瓦房,农家院落,石磨、石墩、石臼,瓮、缸、瓶、罐,散布期间,艺术化改造后,小虞微缩工坊,一如都市艺术家工作室,唯几畦菜地真“农”。旁边,三层“石屎楼”方为虞家,不锈钢之门、护栏、防盗网,加上红对联、红灯笼,俗似当地农户。
老房子里,小虞在造“老房子”,主要材料“挤塑板”,变身为“陶瓦泥砖房”,有“木门、木窗、石门墩”,还有各种“农家物件”,几可乱真。
典型的壮族“农家小院”。潘伟 摄
画草图,定尺寸,切挤塑板,上胶粘合,随物象雕刻,依物本敷色,造旧如旧,其难度不亚于绘画。小虞讲,“微缩”无他,唯有求细。砖缝一条条雕刻,房瓦一片片叠砌,细到石上青苔,犹如盖房子,一座“农家小院”,要造月余。4月至今半年,才造5套。
能工巧匠出农家。祖辈兼磨豆腐,父母外出打工,一姐一兄,姐嫁兄辍学,也外出打工,初中始,小虞独守家,砍柴、煮饭、洗衣,从小勤动手。职校毕业,专业电工,曾跟师傅打下手,传统行业,渺茫前途。又佛山闯荡,进旅游策划公司,试写媒体软文,始被上司讥:“先掌握标点符号”。5年后离职,文案、设计、拍摄、剪辑、运营、策划和抖音接单,无一不能。终是养我家乡好,节奏慢,空气清,小虞回到连山。
金子山4A景区,山上直播雪景美,一天15万众。干得正欢时,为何又辞职?为造“老房子”?小虞答道:向往自由。又问:古人云三十而立,尚有两载,以何立业?造“老房子”?又答:此为其一,先造“老房子”,再造“瓦屋寨”,甚至永和民国老街,都可微缩再造。拟以微缩沙盘,复制长津湖水门桥战役,我连山虽小,亦一百多志士,参与抗美援朝……
相比《新竹林七贤》之萧疏空灵、画意诗情,虞氏《农家院落》源于生活,忠于生活;再比《黄姚古镇》之气势营造,《农家院落》则显孤寂;今又谋划《复制战争》,年未而立,毕竟年轻,未来哪可估量?
作者 潘伟
图文来源《新匠记》,作者已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