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2018年,一对小夫妻返墩头村,不再外出打工。村属连州市九陂镇,昔神秘之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墩头建兵工厂,外称国营岭南工具厂,彼时之旺,员工超八千,后厂迁房毁;继开小煤窿,或瓦斯爆炸,或煤窿塌方,终被整顿。墩头复宁静,平常日子,村不足百人。李志敏及妻黄晓玲,偶事稼穑,并无多少农事。村人口杂:年纪轻轻,在家“啃老”?祖母寿超鲐背,母亲年近花甲,农家唯有负担,何“啃”之有?翌年,晓玲到镇幼儿园工作,又一年,女儿出生。
砖瓦老屋是李志敏的錾刻作坊。
黄晓玲在家庭设计室里画图纸。
志敏呢,不打麻将不合群,呆家干嘛呢?以何谋生?村人奇之。哒哒哒哒……偶尔,隔篱人舍闻敲打声,再细听,系敲金属声,来自砖瓦老屋。志敏日日敲何物?紫铜,或黄铜;敲铜技艺系“錾刻”。
铜,古称赤金;青铜器文字,名“金文”;錾刻泛称“金工”。《说文解字》释:“錾,小凿也。刻,镂也”,即按所拟图范,于金属板或器具上,先凿后镂,成浮雕图案。商周青铜器至今,錾刻史三千年,其工艺古老。
再说志敏夫妻离乡打工,辗转佛山、广州、深圳多地,他做电工,她搞行政,终不如,一技在身“铁饭碗”。遂至云南鹤庆“银都”,跟匠人学錾刻技艺,晓玲职校毕业,读“学前教育”,却自小好绘画,家贫而无缘艺术,因“读美术烧钱”。
“溪山手作”黄铜、紫铜摆件。
“溪山手作”紫铜浮雕装饰画。
技艺初成返广州,置套工具,合租工作室,錾刻手饰,售文创集市。手工日见精进,原创设计私物,虽小众,认同者渐广。经业内人荐,志敏网上开“设计馆”,名曰“溪山手作”,网上平台接单,天地更宽。“设计馆故事”中,他写道:“在喧嚣的都市中,摒弃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摒弃商业渲染,用最单纯的手工方式制作,通过手与物最贴近的方式塑造,随性造型,天然材料与金属材料搭配,只做属于自己的私物。”“非遗”不仅祖传,保护还需众力。
然他乡终非故乡。父亲先走,母亲年长,兄妹仨都不在家,田园将芜,祖母还须养老送终,胡不归?况合租工作室狭窄,工作要戴耳塞,敲铜之声亦扰民。归乡心切,即付诸行动。
“溪山手作”紫铜茶则。
晓玲心灵手巧善美术,绘图设计;志敏做“金工”,錾刻和锻造,图纸变手作。你画我敲,一唱一和,配合默契。
“溪山手作”紫铜蝴蝶兰花插。
休论地旺地偏,互联互通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手机刷屏“溪山手作”,有铜浮雕装饰画、黄铜螳螂摆件、黄铜仙鹤香插、紫铜迷你茶叶罐、紫铜茶则、紫铜胸襟针……林林总总,近百件之多。志敏讲,全系原创手作,可网购,可定制,有顾客定制稀有物件,如铜料阉鸡具,非实用,或作纪念。今錾刻手作,有内地顾客,也有台湾、香港顾客,算不上生意兴隆,但人在家乡,不废田园,又兼顾一家老少。
晓玲有幼师资格证,又爱小朋友,终学有所用,到镇幼儿园当幼师。下班归家,变身设计师。去年底,清远市校园书信活动,晓玲获优秀辅导老师称号;今年初,连南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志敏、晓玲的参赛手作“鼓乐送福茶则”,获实物产品类三等奖。幼师和设计师两不误。
周末,余至墩头村,访“溪山手作”。为不扰近邻,村边老屋改作坊,志敏在敲“錾活”。锤子和垫子各一,錾子配套上百支,工具钢打制。哒哒之声,时徐时急,或轻或重,恍若变奏之曲。志敏讲,手工錾刻,锤、錾也如肢体,与腕配合默契,刻线才游走自如。其工艺造型,有“片活”(平面)和“圆活”(柱体)……外行看热闹。家在附近小洋楼,楼上辟间设计室,墙挂铜雕饰画,案置手作摆件,晓玲呢,正专心画设计图。余随手翻桌上速写本,见一幅素描淡彩《奶奶剪鸡毛》,并题一则短文:“吾家奶奶,九十有三,骀背鹤发,走路不快,耳朵不灵,眼已不佳,即便儿孙走近,也会认错。无他爱好,唯有养鸡,一日三餐亲力亲为。凡新鸡入户,定会为其剪发,称为正式入伙,奶奶常言:将心比已……”奶奶日常,孙媳观察入微,可见孝顺之心。
一家四代五口同堂,日子怡然自乐。
作者 潘伟
图文来源《新匠记》,作者已授权。